篇一 :秦始皇陵观后感

《秦始皇陵》观后感

坐在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世界遗产在中国》之秦始皇陵,其实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看到纪录片上浩浩荡荡的兵马俑,看到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王国军队,我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考古学家首先挖掘出的是兵马俑,在坑中有众多的兵俑,它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有陶俑面目无一雷同。而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陶俑不但仔细塑造出发纹、指甲,甚至连不为人们注意的鞋底的针脚、铠甲的编缀方式、掌面上的生命线都一一刻划出来。这不得不让人们赞叹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不得不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

兵马俑的出土让现代的人们看到了秦始皇当年是凭借一支怎样的军队征服了其他六国,而且让人们窥测到了秦始皇正是利用怎样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和划时代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血荡中原、席卷天下、统一了中国。

除了对陵墓的惊叹之外,我更加伤感的是创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会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会是多少人死在这项浩大工程里。据说当时的百姓一家的全部劳力被抓去修建陵墓,有的人甚至一生就是在陵墓里度过的,到死也没出去过。他的修建持续39年之久,耗用民工70万,这是多麽庞大的数字。而且当时秦朝的法律规定,一个男子一生须为国家服役两次,其中一次为“正卒”,每次一年,正卒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说是内务部队。另一次是“戍卒”,即边防军(陈胜吴广去渔阳的时候身份就是戍卒)。除此之外,17-60岁的男子每年还要在本县或本郡为国家服务或参加军事训练一个月,叫“更卒”或者相当于民兵。可以看出当时家庭里根本没有劳力,

那试问一个没有劳力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想而知。整个社会是民不聊生的状态,人们生活极具困难,也正应为这样才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11级 任登芬

指导教师 孔庆茵

《百年中国》是一部迄今为止反应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完整的文献记录片,它反思了中国百年的屈辱与顽强。这部片子是中国人民站在新世纪之初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

二十世纪对于中华名族来说:这是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在我们心间;这是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经沧桑!

当我的思绪随着片子回到那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那一位位勤劳却饱受折磨的中国农民深深刺痛我的心。当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利将祖国大地,一块一块奉上侵略者的手中我的热血再也无法平静,当看见中国人民在赋税的重担之下消瘦单薄的身影,我的眼泪已在盘旋。租界之内,外国人不坐车,却选择中国的人力轿子位代步工具,宴会的标志牌上“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字样。而另一方面,那些抽鸦片的“逍遥者”,那些被农民赋税养得肥胖之极的官员们??这一幕幕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刺痛着我的心。我只能攥紧手心,拍案痛心。国民生活水深火热,一笔一笔的赔款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而统治者们却在为了自保为了权力争权夺利,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在国库空虚之下,只有在百姓的身上收刮。国人却只能忍受只能接受。不断萎缩的国土,长城的防卫功能不断减弱,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国力的不断衰败与统治者们的生活确实鲜明对比。中国人名被当做小丑被变出来,然后被各国人殴打完结这样的一个魔术,在现在看来是何其的耻辱。而当时却没有人敢有怨言。不断被冤死的王公大臣,不断被羞辱的中国国民。有谁能为他们送上一句安慰?

当终于有人能够出来呐喊,终于有人用自己的行动开始改变着中国。那种欣慰,以及那种对先驱们的敬仰油然而生并不断增长,心中的喜悦也已然抑制不住。 1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读有感

读《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有感

要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中国文化之如何博大精深,这本书确是为您娓娓道来。由原始图腾至崇拜信仰至道教佛教至参禅哲学,从天文、地理、农学、算术至科学、技术,自文字、书法、篆刻、文学、戏曲、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到教育,以及古代处事之伦理、严刑之法律、斗鸡走犬之娱乐、阴阳风水、生老习俗。可谓对中国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且对其起源与发展均有严谨的介绍,可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层面有更多深刻的认识。

首先,说到精神信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民间宗教,例如至今在江南一带较受欢迎的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源于原始社会的信仰与巫术,战国时在齐燕一带出现了神仙方士,自称能与仙往来,会炼长生不老的丹药,或能白日飞升,羽化成仙。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这些方士乃是导火线,被坑杀的人中就有一批方士。战国后期,齐国学者邹衍把古老的五行说和阴阳思想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说。至东汉,方士们把神仙方术同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又吸收了老子的“清静无为,长生久视”的道家思想,即创立了原始道教。道教在其发展中分成了两大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用念咒 、画符 、作法、辟邪等方法为人驱魔除病,在其实际操作中辅以推拿、按摩、气功、魔术等,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巫术。后者以东汉后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为形成标志,主要通过能炼长生不老丹和点石成金术来吸引人,由于成本昂贵,只有社会上层贵族才有条件信奉。通过今天的化学知识,我们可知炼丹术实为一场骗局,因此隋唐以后丹鼎派转为炼内丹,即通过气功和武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这些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存在着,尚有待研究。道教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十分粗糙,但在与佛教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学习补充,原始道教亦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宗教。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善于借助皇家的势力,例如道教在北魏时期曾一度成为国教,唐朝李氏为提高身价,与老子李耳攀亲,扶持道教,宋代徽宗还自称“道君皇帝’,明成祖朱棣求张三丰不得,清代时喇嘛教成为国教,道教虽然遭到抑制,但其被民间宗教所吸收,成为民间宗教的组成部分,今天江南玄观庙等庙宇仍是香火不断。此外,西汉始传入我国的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深刻。其中,坚持佛陀的原意,坚持苦、集、灭、道四谛说,主张自我解脱、自度、自利的就是小乘佛教;主张众生皆可成佛,自利与利他并重的是大乘佛教。而今,大乘佛教主要是在东亚比较盛行,而小乘佛教则在东南亚一带流传较广。而大乘佛教产生以后一直到公元七世纪时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佛教的著作分为经、律、论,合称“三藏”,亦叫《大藏经》。唐三藏的名称大概也是因为他去取经而来。佛教的七世佛源于与道教的斗争,人们去寺庙通常在寺院山门口看到的笑眯眯的和尚实际上并非未来佛弥勒,而是五代时自称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契此的形象。弥勒佛背后站着的武将是韦驼,是古印度神话中三十二神将中的第一位,被佛教请去作了护法神。此外,大乘佛教的佛像唐代以前带有犍陀罗是希腊罗马雕刻风格,宋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逐渐世俗化、中国化,成为了端庄淑女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体现了包容性亦是佛教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佛教在北魏隋唐时期广为传播,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唯识宗就是唐初玄奘及其弟子从印度取经归来所创,其经文虽逻辑严密但修习繁琐、过程漫长,不利于吸引普通信徒,所以数传后便衰落了。禅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中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的文物十分精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如: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 …… 余下全文

篇五 :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观后感

09601115 李飞鸿 09商日3班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

《美丽中国》从技巧、内容、精神上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它生动、深刻地展示了自然类纪录片应该如何从纪实的品格上升到思维的品格,引发人们对人与大自然的重视审视与深刻反思。同时,作为普通观众,人们在欣赏自然类纪录片时,不能简单停留在一种表象的震撼上,应当怀有一种思维品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欣赏和思考自然类纪录片所展现的美丽的、震撼的视觉语言。

《美丽中国》这部投资达500万英镑(合计人民币7500万元)的纪录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BBC环球公司首席执行官史约翰

先生说:“我们很自豪地将这个宏伟的系列片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有镜头都是高清拍摄。”这里我选择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云南的那集,告诉了我中国美丽的动植物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性的,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这部纪录片运用大量电脑模拟技术,由多位科学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进行了系统,科学、量化了的设想和预测。

整部片子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假设人类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消失,在那之后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包括人类文明遗迹的逐渐消失和自然回归两个方面。

片子中所谓人类遗迹消失的期限是一万年,可我看,那些专家明显高估了人类文明的存活能力。由于专家们预测的基础是基于几座已经被废弃了的村庄和城市在这些年来的变化情况做出的,所以其难免有考虑不周的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影片描述了该市在遭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后被遗弃20年后的景象,专家们就根据这一景象预测了人类消失20年后的景象,殊不知,这是在遭受核辐射的情况下的20年,如果没有核辐射呢?那么城市消失和自然回归的速度应该不止如此。

科学家们还没有考虑到的是,那些他们作为预测依据的废城都是人类活动范围内的遗迹,其消失过程难免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减缓,如果人类消失,人类活动完全停止,那么人类遗迹的消失过程无疑将会大大加快。

这部片子中说,往往现代技术对信息的保存远远不如原始方法(比如石刻)久,这正说明了人类现代文明在给人们创造了一系列便捷的同时也即抛掉了另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人类选择了现代技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未来。

片子中把整个地球截止到现在的历史比喻成一天,那么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其中的几秒,而人类文明完全从星球上消失只用了不到一秒,从中可见人类的渺小,人类文明一直在攀升,可是迄今为止,人类自认为取得了足以主宰星球的巨大的成就,却只不过是在这个星球上的昙花一现而已。即使再过几万年,人类的文明达到了所谓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自然面前,也是微不足道,所以,请不要以自己是一个人类而沾沾自喜,因为,我们真的很渺小,很脆弱。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之路观后感

《中国之路》观后感

班级:电气114班 姓名:徐国彪 学号:08060111427 自19xx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之路呢?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xx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独辟蹊径,探索和开拓中国道路。邓小平提出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不同于其他所谓“非西方国家”(如印度)的现代化道路。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也走出社会主义国家富强的“人间正道”。20xx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之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之路就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者转变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从一个自我封闭、半封闭的社会转变到一个开放、全面开放的社会。

中国之路就是从一个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具有强大政治凝聚力、组织化程度高的人民民主社会的过程。由此形成世界历史超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这就是中国之路的含义及影响。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转型,都是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而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在中国就是以十几亿人口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本。 我把中国之路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这包括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和信息要素。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落后者,她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包括经济追赶、教育追赶、科技追赶、信息通讯技术(ICT)追赶等。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利用假期,我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约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我追寻了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参观了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如二维码、语音讲解。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如: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它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武官村,是目前已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

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在博物馆中,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希望可以多多利用假期,通过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来帮助我学习历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