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央车站观后感

《中央车站》影评

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约书亚寻找自己的父亲,朵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中的那个父亲,一个埋藏的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而在寻找的这段过程之中,在广袤的南美、嘈杂的都市和凋敝的乡村中,朵拉和约书亚——其实很难分得清到底谁是谁的救赎者!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些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朵拉和约书亚。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朵拉每日替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帮你寄的话,她才能拿到两块钱。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屋里只有一台很破烂的电视机,而每日还要挤那样恐怖的车去工作。你实在不能指望在这样的生活中,她还能非常慈爱地对待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她可以为了一个电视机而把约书亚买掉,也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写信的人,甚至不把那些信寄出去。而当朵拉最终决定带约书亚去找他的父亲时,这必然是一种灵魂的苏醒。

在片中,约书亚的父亲是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利亚和摩西,这些名字都源自《圣经》。上帝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其实影片里讲述的也许真的是一个救赎的故事。片子中的耶稣对于朵拉来说,最终的形象也从约书亚的父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耶稣;而朵拉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朵拉和约书亚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朵拉的自私自利,约书亚的毫不领情。但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样的不足。其实对于朵拉和约书亚来说,救赎似乎是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他们想做的只是生活,生活下去、好好地生活。就算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依旧努力在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的东西,有时候它甚至会变得太过于艺术。但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和约书亚——他们却很真实,真实的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真实的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篇很悲伤的电影,主角们生活的异常艰辛,环境困苦。约书亚没见过父亲,母亲又车祸去世,朵拉一开始还把他卖给了器官贩子。一个少年只是因为偷窃了一点东西就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血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在下意识的回归真实的人性。朵拉是个孤独的老女人,就算是在送约书亚找父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包括失之交臂的虚幻爱情。

…… …… 余下全文

篇二 :看《中央车站》有感

论人性美

——观中央车站有感

090404班 20091330 曹家铭

摘要: 《中央车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朵拉和约书亚的旅途故事让人感动。这部电影传达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善与爱,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对事情坚持不懈的执着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好好体会的。

关键字: 善与爱 信任 勇敢 感恩

朵拉,一位退休的教师,在里约中央车站靠替别人写信补贴家用。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且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竟然为了一台新电视,她狠心把刚刚失去母亲的约书亚卖个人贩。上天特意的安排下,让这一老一小走到了一起。朵拉决心帮助约书亚找到远在南方的父亲。旅途中坎坎坷坷,但是这让朵拉感受到了爱与信任,她也学会了怎样去关心爱护别人。朵拉的人生开始转变:懂得相互信任,懂得相互关怀,感受世间温暖,从她和约书亚踏上路途的一刹那开始了。

无论朵拉过去怎样,她都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从小离开家的她,感受到了世间的冷酷无情与无可奈何,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藏起来从而保护自己。当她突然意识到把约书亚卖给人贩,她内在的善良之心告诉她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送约书亚回家的路上,朵拉细心照看约书亚,还在约书亚的书包里偷偷的放了200块钱;带领约书亚祭奠她的妈妈;严厉的教训了约书亚的偷窃行为;把替别人写的信件都寄了出去等等都是她有爱的行为。

其实现实社会中,无论任何人都有善良有爱的一面。人们生活背

景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他人的品性。当人们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激发我们产生正的力量!古人孟子一直坚持着性善论学说,其认为的“浩然之气”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得先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其彼此配合、联系,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的。人性之美,善心的必不可少的。善良,陶冶人们情操,润泽人的心灵。

人性美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信任,人与人建立起来各种感情的前提就是信任对方。没有信任,人们之间就不会有心的交流,感情就不会相互传递。《中央车站》里,约书亚开始时是非常不信任朵拉的,这段期间,两个人的矛盾是最大,隔膜最深。当朵拉冒着危险去救约书亚的时候,他竟然不愿意和朵拉逃走。约书亚甚至不愿意让朵拉送她回父亲家,千里迢迢,一个九岁的孩子怎么能回得去那!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约书亚不信任朵拉,可见信任是多么重要。讲一个我亲身经历关于信任的例子。有一次我校停水导致浴池停业,当我看见有同学拿着洗漱品往浴池方向走去,我主动向前告诫不要去往,可是令我意外的是,他根本就听从我的忠告,终要去那里看个究竟。对于他的反应真是让我很不舒服,我突然感受到人也人的信任太重要了。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可是现如今,社会越来越复杂,媒体上总是充斥着各种不信任的事件,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老人摔倒不敢上前去帮扶,遇到发扬正力量的事情就会被网上批评为炒作等等。如果长期在这种环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央车站 读后感

人性与救赎

-----观《中央车站》有感

班级:090203 姓名:刘阳 学号:20090606

在《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中央车站》首映的海报上这样写道:"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影片初始就是朵拉那张冷漠的职业的脸,那上面你看不到任何情感的涟漪;接着在家里她和女友艾琳将那些满怀期望热诚代寄的信件一一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则统统锁进抽屉或干脆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可是当约书亚第一次来到她家里的时候却看见了照片上端坐在孩子们身边的秀丽端庄的年轻朵拉。我们无法想象,一颗柔软的曾经引领孩子们心灵的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被人生的苦难磨出重重老茧,才能这样心肠冷漠地应对着别人的心愿。 约书亚和朵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交汇在中央车站,这只不过是男女主人公认识的地方罢了,接下来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公路上,在各式各样的车上,火车、记程车、公车、卡车、大货车......车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人们上车又下车,宛如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相识和擦肩。人们在车上成为彼此的旅伴,不期然地触动彼此的心灵,分享彼此的生活。 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脚下永远是路,站台永远只在身后。

那些开始和结尾排在朵拉前等着写信的人,虽然他们只是闪过了一个镜头,只是说出了一句最想说的话,但是他们那满脸的充满希望的神情却让人震撼,从影片上看,巴西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混乱的市场,凋敝的乡村,可是人们的脸上却露出最纯净的笑容:

"告诉她,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了。","感谢主,我的工作很好,活都接不过来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央车站影评

他们在追寻什么?

——电影《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是一部以80年代巴西为背景的公路电影。电影的主角一个是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为生的老女人朵拉,还有一个被母亲带着来写信寻父,母亲却意外身亡的9岁的约书亚。约书亚一心想寻找他素未谋面的爸爸,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几经波折,但是两个不合拍的人却越来越靠近。最后约书亚虽然没有找到父亲,但是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朵拉被现实磨难封存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唤醒。

看惯了近年的一些花俏的电影,比如带来新鲜感官刺激的3d电影,肉蒲团类型的卖胸大片,或者特效多过演技的动作片,这部电影的特色就是感动。整部电影像一首朴素而经典的老歌,缓缓听过,却能触动心里某些埋藏在深处的情感,而感情则是人类伟大而永恒的话题。没有亮丽的演员,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又极具写实意义的细节镜头,有充满意味的对白,有耐人深思的精神。

本片的细节镜头我觉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切入的视角自然而独特,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和做作,却又印象深刻。

比如为了表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巴西车站的嘈杂与混乱,人性的冷漠与自私,电影中有这么一幕:一个年轻人因为偷了一个小东西(貌似应该是吃),被车站的“维护”(应该就是当地的黑道)追到,一枪被打死。他被打死的时候苦苦求饶,说东西可以还给他们,别杀他,可是“维护”没有半点怜悯之心,那么“轻松”地就开了枪,就像公务员签署一个文件一样“例行公事”。周围也很多人在微观,可是没有一个上前去阻止,感觉很像是在看一场热闹,晚上回去可以跟家庭成员开始一个“今天又一个被枪杀的小偷”的话题。回到车站,刚才因为被抓小偷的追跑稍微惊动的人群早已恢复忙碌的平静,“维护”摇了摇被追回的东西,仿佛刚逛完市场带了些礼物。而朵拉之流(在车站工作的其他摊贩),也只是抬头瞅了瞅状况,照旧忙着自己事儿。一条人命,在这个地方,这个年代,就这么轻易地结束掉。而对于众人而言,就好像打死的是只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央车站影评

救赎之旅

???看<<中央车站>>有感

<<中央车站>>讲述了一个在中央车站为别人代笔写信的老女人,一个寻找父亲的小男孩。又是典型的一老一少搭配,演绎的同样是一段爱的公路片。朵拉为别人写信,表面上是位倾听者,实际上却是内心冷漠的人,回到家后嘲讽寄信的人,她鄙视各类强烈的情感,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有如此羁绊与真情,将信塞进抽屉而永远不将其寄出。直到她遇到了一个拖着儿子来写信的女人,起初朵拉同样鄙视这个女人,认为又是重复着抛弃妻子的戏码,后来女人不幸车祸身亡,留下小男孩一人徘徊在中央车站。

要说起初,男孩约书亚对于朵拉不仅没有好感,甚至是充满敌意。他听到她满口的谎言,看到那承诺过却始终未被寄出的信件,他从心底里认为朵拉是个坏女人。约书亚的妈妈安娜死后,朵拉把男孩带到自己的家。本以为她是可怜这位在车站流浪的野孩子,想带给他家的温暖。谁曾想,她最终的目的却是把孩子送进所谓“领养机构”的人贩子家里,换来一台能让她进入遥控时代的彩色电视机。朵拉最好的姐妹也忍不住了——“凡事总要有个限度”!

凡事总要有个限度”。或许是姐妹的这句话,触动了朵拉心中那已被深藏了的某些东西。人世间,再麻木、再冰冷的人,也会有一瞬间,被某句触动心底的话叫醒、融化。因为,良心的种子没丢,爱与善没丢。朵拉决定从人贩那里救出男孩,和他一起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 。

漫长的旅途对于本来生活就十分拮据的朵拉来说无疑于一次冒险,途中她多次想要将约书亚丢下,但都没有成功,而且上天似乎在故意惩罚她似的,每次她想丢下约书亚的时候总会伴着倒霉的事情发生,要么错过班车,要么丢钱,甚至连自己唯一次有机会结识男友的时候又被对方无情的抛下,绝望的朵拉只有老老实实的带着约书亚来到他父亲住的小镇。

到达小镇的两人,却发现约书亚的父亲早已搬走,自己的父亲没有找到,朵拉的钱也用完了,走投无路的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约书亚的帮助下,朵拉重拾旧业,在小镇上摆摊给人写信,并凑够了再次上路的钱,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得融洽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車站影評

《中央车站》在叙事上的平静、纾缓和视听上的质朴细腻、平易近人的手段总能让观影者动容,导演瓦尔特.萨列斯将广袤的南美大地迷人的风光,壮阔的场景及巴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真实的再现荧屏。朵拉和约苏亚演绎着感人的寻觅旅途,一次自我的追寻,片中人都试图寻找幸福的归宿,这种迷茫的寻觅状态一直弥漫。约书亚找到了家虽然最终耶稣没有出现,朵拉也找到心灵的皈依,找回了自我。旅途中钢琴的旋律在蓝天白云里交织辽远而柔美。导演将宗教情怀下寻找自我、希望、爱、家的理念贯彻始终。

【关键词】

冷漠 尋找 家 车站 公路 镜头 摄影 色彩 音乐 蒙太奇

【正 文】

中央车站是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是一部具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以一位中年女人朵拉与一个小男孩约书亚为两条线展开叙事,朵拉是位退休的老师,自小没有幸福的家庭,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在铁轨旁的公寓,看尽世事的她是冷漠的,在火车站写信为生,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丧生。约书亚是生活在底层的孩子,在里约热内卢举目无亲,一心相见未曾谋面的父亲耶稣。朵拉和约书亚看似两条本不该相交的平行线,但信件使他们靠近并交集在了一起。朵拉将约书亚带回了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朵拉又将约书亚以领养名义卖给了器官买卖的人贩子,后良心发现,救回约书亚,于是开始了一老一少寻亲、寻家的漫漫旅途。从狐疑、防范、近亲和信任,两人的关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分分合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叙事简单但不失细腻有节奏的呈现出巴西美丽风光后所隐匿着的酸楚与反思。寻家,家在何方;皈依,皈依何处;寻根,根系何所。

“电影画面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再现,它来自于对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1]该片在人物、场景及声音的处理方面都尽力还原真实,导演意在为观众营造种逼真现场感。该片画面优美的实景拍摄;纯熟的镜头语言;充满感染力的光线、色彩和音乐的处理;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影片中的视听处理虽然朴实但创造的视听效果却让人感动。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评之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讲述一个巴西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九岁的男孩约书亚从未见过父亲,妈妈安娜又意外死于车祸。多拉是一个在车站替人写信维生的单身老女人,她陪伴男孩踏上了寻父的漫长路途,尝尽艰辛,不断接近目标又失去目标。多拉也在帮助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接受了自己残缺的童年和遥远的父爱。《中央车站》在叙事上的平静、舒缓和试听上的质朴细腻、平易近人的手段总能让观影者动容。导演瓦尔特?萨列斯将广袤的南美大地迷人的风光,广阔的场景及巴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真实的再现荧屏。多拉和约苏亚演绎着感人的寻觅旅途,一次自我的追寻,片中人都试图寻找幸福的归宿,这种迷茫的寻觅状态一直弥漫。约苏亚找到了加虽然耶稣最终没有出现,多拉也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找回了自我。旅途中钢琴的旋律在蓝天白云里交织辽远而柔美。导演将宗教情怀下寻找自我、希望、爱、家的理念贯彻始终。

《中央车站》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是以”寻找”为主题,《中央车站》影片的广告是这样写的:“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一、约书亚的寻找。

约书亚从未见过父亲,但是他总会以无比骄傲、神气的口吻谈起他的爸爸。虽然父亲这一角色在他的生活中是空缺的,但约书亚的描述却非常清晰,父亲位置的存在足以让他非常神往。当多拉说他的父亲肯定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时,他十分认真地气恼着。但他还是缺失了正常父爱下的自信和坦然。他一直和母亲生活着,当母亲死于车祸之后,他便踏上了寻找父亲的路。影片中的两个细节:一,多拉帮约书亚母亲写信的时候,约书亚在多拉的桌子上玩陀螺,在被多拉阻止之后,他毫无顾忌的继续玩;二,约书亚跟着多拉回到她的公寓。 “你先生呢?”约书亚慢慢进了门,左右看了一下问多拉,

“我没有先生。”多拉说。男孩轻缓地走几步,伸手碰着沙发,然后轻轻靠着坐下了。 “小孩呢?”他又问,双手交叠放在小腹部。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央车站》影评

广编22班 孔令玲 学号:131303052208

通往爱的旅程

————评电影《中央车站》

常看到有人说,在路上才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体会到更多的爱。借着感受爱的名义踏上一段旅程,即便是仓促的开始, 也是值得纪念的难忘时光。

《中央车站》中的朵拉与约书亚便是如此。他们匆忙,甚至可以说是落魄的开始了一段寻父之旅。故事结构并不复杂,以一老一少的旅程以及情感发展为主线,清晰紧凑,没有丝毫的拖沓感。本片虽然是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但是不乏许多艺术的描述。其中最显露的便是抑郁的音乐。

片中女主角朵拉在中央车站代写书信,经过她处决的信件都没有到达收件人手中。约书亚的出现更像是对这样的专制宣誓,用他对希望的追逐对抗朵拉的撒谎和伪装。朵拉在中央车站出现时,人们络绎不绝聚集而来说出自己对收件人的心里话,音乐缓慢流畅,温暖而又值得期待。随后朵拉准备搭乘列车离开车站,音乐节奏开始加快,附和着朵拉匆忙的步伐。她是在抓紧时间赶上列车,同时置身于庸碌的人群中。朵拉已经无法被周围的事情所感动,她封闭自己的感情认真的生活。当她下了列车,走回家中,音乐再次舒缓,返回了她自己保留余丝温暖的地方。

约书亚的母亲被急速的公交车撞死到他在这个城市中迷失游离的过程中,音乐只剩下大提琴悲伤的拉响,凄怆,哀怨。渺小的约书亚在这个城市中显得更加无足轻重,没有依赖,不被怜惜。生活变得艰辛,甚至吃饭都很困难。更像是这个国家在世界中没有依托,举步维艰,找不到支撑的精神。人性开始沦丧,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更是无稽之谈。

朵拉带着约书亚逃亡并且寻找他父亲时,音乐又开始重复片头的钢琴独奏。他们希望找到归宿,约书亚找到从未见过的父亲,朵拉找到人和人内心的希冀。当朵拉对在途中邂逅的男子袒露感情受到拒绝后,音乐只是简单的民谣吉他。我想此时的朵拉不需要太过华丽的音乐映衬,她很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爱情早已离他远去,短暂,决绝,却又像吉他声一样缭绕迷离彻底。约书亚按照地址找到他父亲过去住过的房子,以为希望即将成为现实的他眼神里都饱含着对于亲情的渴望。这时的配乐是吉他和大提琴的合奏,但是并不流畅,更为宛转,预示约书亚的寻找还未达到尽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