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湘江北去》观后感

观《湘江北去》有感

——关于对青春、学习、爱国和信仰的思考

《湘江北去》是一部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代,一批青年,一份信仰,一种追求的青春记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想毫无疑问这便是这部影片名字的出处。当然在观赏玩影片后,我也觉得这片名很贴切,与影片的内容有了很好的呼应。一条江,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一批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和革命教育片。这或许我对这部影片的精简概述。其实说实话,我对一些纯粹的革命教育片有一些抵触情绪,因为大部分这类影片都离不开浓厚的宣传教育以及鼓动的情节,导致影片本身的可欣赏价值不高,这也难以避免。然而湘江北去这部影片却给了我不一样的观看革命教育意义影片的感受,那些质朴的画面,动人的情节以及连贯的故事内容,都让我很享受的看完了这部有意义的好作品。

在没看《湘江北去》之前,我对这部影片也并不陌生,因为以前在拍摄的过程中就看到有过招募群众演员的活动,我也有过意向,可惜最后我遗憾的错过了,不过这也让我记住了这部影片。同时加上这部影片的首映是在湖南大学大礼堂举行的,这便更增加了我对这部影片熟悉感。因为一直未曾谋面,也增加了我对这部影片的猜想和期望值。对待有期望的东西,我们总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次课堂上我也很认真的甚至是全神贯注的观看了全影片。因此在过程中也有诱发了我的一些思绪或者说是给与了作为青年的自己一些启迪与指导。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其中有过太多的动人情节和深刻画面给予了我心灵的撞击,从而形成了一份共鸣,一种思考在脑海挥之不去。所以我想谈一些我印像深刻的故事情节带给作为青年人的自己的一些感悟与体会。从细节处着手去寻找启发,从主人公的思想行为去学习领略中国特殊时期的革命艰辛。从而致敬我们伟大的党,致敬那些无畏的革命先驱们,致敬那些奋斗过的无悔青春。影片从始至终

…… …… 余下全文

篇二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它用毛泽东这个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的事迹,用毛泽东的种种事迹,来将剧情铺散。有人说:它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鞭辟入里。在那个被镇压的时代,有人因为反抗被抓,被拷问地死去活来。有人因为反抗而家破人亡,死在了无可破堪的地方,有些人因为反抗而被陷污名,从而忍辱自杀。黑,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再黑的时代,连军阀都在愚昧地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镇压红了眼,还有什么秩序,还有什么繁荣可言呢?

而此时,就出现了毛泽东,他放弃了赴外留学的机会,却因此留在了北大,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因此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天地,他不去法国发展自己的学问,却发誓要研究“中国的问题”,五四爆发,全国震撼,他却联系新民学会会员,创立了《湘江评论》声援学生运动,不畏阻挠。

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 …… 余下全文

篇三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这一熟悉的诗句,令我不禁浮现到一位雄才大略,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在湘江之上遥望远方,一字一字感概万分的鸣颂这这句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xx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烽烟四起。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青年毛泽东得以来到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极大的丰富了他的救国思想,为后来的一系列革命理论,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渐生情愫,青年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也许正是应为青年毛泽东没有赴法留学,否则谁会知道从法国回来的毛泽东会不会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徒?那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又会不会在当时出现?

回到长沙的毛泽东,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等以新民学会会员为中坚力量,创办了《湘江评论》,来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推翻湖南军阀头子张敬尧的残暴统治。“趋张运动”虽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但毛泽东意识到,

达到了一个张敬尧,还会有李敬尧,王敬尧等等很多个军阀头子。毛泽东开始思考究竟救亡图存的到路在何方?在新名学会的会员当中也是“百家争鸣”,成员之间逐渐产生了裂变,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觉得道不同不与之谋,选择了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萧子升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何叔衡选择了去上海参加“一大”。开始尝试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试图在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救国。

全篇始终以一群热血青年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为线索展开,穿插着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同窗情还有师生情。处处令人为之动容。

…… …… 余下全文

篇四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

终于,19xx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

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

…… …… 余下全文

篇五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xx年到19xx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

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xx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 产 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 …… 余下全文

篇六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 …… 余下全文

篇七 :湘江北去观后感

班级:物联网工程一班 姓名:谢鑫

学号:20100740123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毛泽东概论课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几个小事,就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像他们从湖南带辣椒给北京的老师,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浓浓的情意。因为他们坐船先到武汉,再步行到了北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八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星期天早上,冒着大雨去到综合楼观赏影片,首先是看了《大江东去》,简述了三峡大坝的建立的艰辛,那里的人们思想落后,经济落后,但是那里的人们有一个观点“不多花国家的一分钱”,建国后的人们尚且如此。建国之前,有许多的有志之士,他们有思想,有理想,有热情,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电影《湘江北去》中,将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热血青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窗外的雷电,与室内影片中的雷声交错的响起。当毛泽东咱在讲课时,所激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感染了我。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之人,但他来到了讲台之上,他要的是想孩子们传播新思想,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但是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教学内容,他因此被迫辞职。但是他仍担心这孩子们,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啊!

身为读书人的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忧心忡忡,为祖国的未来,拿起了锤子,在一间低沉的屋子里打铁,为了筹钱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将其在中国传播。即使是在这间小小的房子里,他们任然欢笑着,充满希望的笑声在他们之间中传递着,在这里,他们依然在战斗,身体里的热血永不冷却。

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最伟大的梦想,最科学的理论,有博览群书的习惯,珍爱每本有价值的书,尊重每个爱国者,他们坚持不懈的锻炼体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成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豪情,这样的自信,怎能不使他们成功。

1

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的,他们有虚心求教者,有志同道合之人。当教学中的一个孩子问道“先生,我们何以就国?”,毛泽东沉默了,是的,我们该何以救国,这何尝不是他的疑惑,在没有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思想为他们做引导,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们在泥泞中艰难的前行着。即使这样,国家还有希望,还有懂事的孩子们,也许他们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去做,也许他们的力量很弱小,但是他们勇敢,他们坚定。那位刚丧父的孩子将地图偷偷的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即使当权者很残暴,但是孩子们有机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是星星之火,可以照亮整个神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