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有感

三 读《??》有感

——读要用心,感要真实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什么是读后感,了解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通过学习例文,初步掌握读后感写作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抓住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老师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六年级了,于是问我该给他们推荐些什么书。这可把我给难住了,不过我马上想到了你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听了你的推荐,也能产生读这本书的欲望。那怎样来推荐一本书呢?老师觉得除了要

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

生自由谈

同学们,读一本好书,读一篇好的文章把自己的体会、感想记录下来就叫读后感。

2.那么学会写读后感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了解内容

那么,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读后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令人感想深刻的地方有很多:

1.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例如像《爱的教育》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2.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

…… …… 余下全文

篇二 :《遇见你》读后感

《遇见你》读后感

《遇见你》,题目挺清晰,让人第一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遇见你》,作者意指自己。即遇见自己。

我是谁?

人山上,我只是一棵小草;人海中,我不过是一滴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芸芸众生。我们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但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尔尔,因为他的人生也一样的风波荡漾。何必管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觉得开心,不就好了?

我们的职业很普通,但每一份职业都很重要,没有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的人合适当明星,你让她当一天一茶一坐的服务生试试,她不见得能胜任。而如果门店今天少两个工作人员,立刻就会手忙脚乱。

“我希望,过一种自由的生活,不仰人鼻息,不斤斤计较,只为自己而活着。人生,不过是两餐饭,几件蔽体的衣服而已,营营役役一辈子,何必呢?” 20岁的照照是这样想的。留学归来,却在为生活打拼,已经忘了当初的梦想。不过结尾照照找回当初的梦想。

吕玫写得很多故事都和茶有关,这是一个珍眉的故事。珍眉,其实就是很普通的家常绿茶,是茶叶中的芸芸众生,它绝对没有毛峰、龙井、碧螺春那样的名气,往往用简单的塑料袋包着在街边随意出售,价格也是平易近人的。可是,珍眉的滋味却是绿茶最正宗最标准的那个味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被叫做茶的那个——茶。那种感觉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混迹在人群中,但却绝不简单。故事里的大方,她就像“珍眉”一样女人。她个性爽直,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家庭辛苦付出,不管是出轨的丈夫还是不听话的孩子,她都照单全收。

读完这本书,里面说到的一些家庭关系,让我心有感触。

1.

照照希望有一个像齐思维一样的家庭,温馨。所以每次照照以前去齐思维的家,都会有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阔别多年再回到这里,照照依然有一种泡着温泉喝着茶的恬然感觉,那种放松和温和的气场按摩着她紧张的心绪。

2. 父母之间,不管关系如何,有他们在,家才在 每个小孩都像照照一样,期待自己是爱的结晶,期待有一个温馨甜蜜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之《茶艺品赏》篇

读后感之《茶艺品赏》篇

“一杯茶,品人生起伏;平常心,造万千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以茶敬客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一杯清茶,不仅仅可以解口渴之感,同时也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都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增加自己对茶的了解,丰富自己自身的修养,我选择了在课余时间读一些有关茶的书籍。第一本我就看中了此书,也由此推开了有关茶知识的大门。

首先谈谈书的名字中“茶艺”二字的意思。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文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逐渐人文化,人们把它理解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建筑等相结合构成的茶艺文化。纵观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从而形成了茶艺上有关的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的技艺。

通过品读此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茶的博大精深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对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等一系列茶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像非常出名的龙井茶,它的采摘工艺可谓是精细至极,尤其是西湖龙井,它是以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摊放、炒青、推凉回潮和回锅制成。它的冲泡过程更是令人赏心悦目,龙井茶的冲泡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谓是一种艺术享受。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

把这种高级茶艺比喻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代的茶人路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这句话其实是在说品龙井茶时的味道,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可谓是一种艺术享受。

在中国大部分的茶中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等化学成分,所以喝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长期饮茶的人,身体都是非常的健康,而且自身的休养与气质也高人一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伴着最后一声音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着《余秋雨文集》。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望着它从很高很高的苍穹落下来,落到很远很远的田野那边去,心也就会像一泓新涨的秋水,明晃晃的,让细细的雨丝儿款款牵起。夜阑人静时,我坐在为灯下,注视着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蹰的旅人在沉重的历史中艰难地跋涉着。

从商风到唐雨,从秦朝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狱,从晋魅赋文到宋元词曲,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从道士塔到柳公司,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咂在身上,心上,重得使我无法抬头,难以呼吸;从竹林七贤到天一阁范成大,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从掌握朝权的重臣到花街抚琴的女子,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只有谦卑地低下头,生怕手放错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重重的青石台阶,厚厚的石城墙,就连路边偶坐的老人,脸上的皱纹,都已爬得密密的……

这便是秋雨,无法在西湖边赞叹水好绿,无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黄,更无法在阳关边上说:“雪真白!”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将风花雪月反复呻吟,将鸡毛蒜皮尽量扩充。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连于风月场也依然,因为,即使是青楼女子,也算是半个文人。

秋雨从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和滋味。来雨渗入深深的泥土里,太深了,便显得苦涩而艰难。秋雨——如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品尝那苦涩的清茗呢?于是,连续几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尴尬在秋雨身上继续。

…… …… 余下全文

篇五 :茶文化有感

“阅遍人间笑浮华,莫若细品一杯茶”。茶道对于我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社会,品品茶,论论道,会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由于我老是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对茶也颇为喜爱,就在暑假读了两本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书,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也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关于茶最早的传说。茶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我们国人值得自豪的地方。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也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只是某一个在某个时代处于主导地位而已。原始社会时代,由于食物缺乏,人们把茶当做食物,食茶占有主要角色。随着食茶而带来的益处,人们又了解了茶的药用功能,茶开始以药用为主导。茶被作为饮料是在汉代,但是这个时候茶仅仅作为兴奋提神和解酒的饮料,“倾须精爽键,忽似氛埃灭”,但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内涵。当然这个转变已经显示出我们祖先认识事物并加以运用的超凡能力。茶被赋予文化内涵是在魏晋时代,陆纳以茶待客,刘琨以茶解闷,“茶祖”诸葛亮以茶养德的故事体现了那些政治家们提倡的以茶养廉。自此,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茶文化在唐代达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茶道正式出现,“茶圣”陆羽也出现于这个时代。宋代出现斗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晚明时的茶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阶段,茶画茶扇很流行。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茶上升到精神阶段,是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茶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茶道正式出现在唐代,其精神内涵也在唐代以后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包括四点,即和,静,怡,真。

和,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美;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等。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对茶的认识和感悟

对茶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开始饮茶,用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形成并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人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xx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避免茶叶含水量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

…… …… 余下全文

篇七 :和风细雨润花艳-《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和风细雨润花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前几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度例行的继续教育丛书发放到手中,只感觉到厚厚的一本专著。在不经意的翻看中,不知不觉被他的一条条建议所吸引,越看越觉得阅读就像是在品一壶浓酽的功夫茶,越品滋味越足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结合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由浅入深的向我们娓娓道来,简练的文字和鲜活的实例带给读者许多的启迪和思考。

如在《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差的学生》一节中,文章一开篇就先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从我参加教育工作的最初时刻起,就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始终折磨着我:究竟那些在发展上落后于正常情况的儿童是怎么一回事?究竟这种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决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儿童在最幼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我,教师,在教室里用尽全力想唤起他们的独立思考的那些时刻里,这些儿童的思考器官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变化?(《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P498)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一连串的疑问也正是始终困扰着广大的一线教师和许多家长的心声。细细的阅读完全文,才能感受到他在经过痛苦而漫长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从教育教学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都有涉猎,最终他总结出一个坚定的信念;四个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主要原因;最后又诚恳的对广大教师及其学生家长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上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信念就是:这些处于智力落后边缘的儿童,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他们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这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四个儿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主要原因是:一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二是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三是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性;四是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针对教师他则提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一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二是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自主提出问题的目的且独立的解答习题的习惯;三是让这些孩子参与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以促进他们的良性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茶韵禅风

读《茶韵·禅风》

书中说道:半明半暗的光线,梵音袅袅的书屋,古朴的木桌,一杯香茗,氤氲的热气,谈谈馨香。闻香、啜饮,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偷得浮生半日闲,体味这样的生活,一生能有几回?

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能留下那么几分钟悠闲的品味下清茶,体味下茶中的人生,的确不错。我本身就是爱茶之人,和书的作者一样,喜欢茶的谦敬与平和;喜欢品茶时的无牵无挂;喜欢茶里边深邃悠远清香的禅的味道。

茶分百种,犹如人生百态,可以一一品味,是品茶人的一种莫大享受。如我国第一名茶:龙井,初春时节,一游杭州,亲品一杯用虎跑水冲泡的龙井茶,那真是如诗中所说:“一漱如饮甘露液。”又如洞庭至宝——碧螺春,经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的传统方法品尝后那种甘甜、甘醇、甘爽的味道,令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飘然欲仙。等等名茶,每种都是伟大的艺术品,是中国千年文化流传下来的精髓,经过细细品味,才懂得其中蕴含的酸甜甘苦,人生至理。而这些,在此书中都有所介绍。

此书最令我感到读后所用无穷的是,除了品茶之理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和茶有关,体现了茶中禅道的诗歌和小故事,这些诗歌和故事源远流长,每一个都是古代在禅道方面有所成,对人生哲理有所感悟的人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体现诗中茶禅的好诗,看后令人回味无穷。

例如下面这个《一杯茶》的故事:在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大学教授谦虚地向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只是以茶相待,却不着急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一直到杯子满了,他还是不停地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的看着茶水不停的溢出杯外,知道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这个故事就很浅显的告诉我,要学习到别人的知识与经验,就必须放下对事物固有的认识,要谦虚,就像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才能更好的吸收别人经验和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上去得好的成绩。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