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西方哲学智慧》的读书报告

《西方哲学智慧》的读书报告

一、何为哲学

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

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

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开始学哲学,是因为记得新东方副校长徐小平讲过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战术之于战略一样。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philosophy”。为什么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呢?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学,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王朝正过得闭关锁国的生活。

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将沉思与分析一起用力。首先,要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她自由飞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西,让住,是任何东西!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不管这结论是推理得来的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都要对它们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您必须给您想象力的翅膀挂上沉重的铁块。

…… …… 余下全文

篇二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

有人说,大学本科根本不需要设立哲学课程,因为哲学是门深奥的学科,本科生所经历的太少,根本无法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曾经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现在,我却有了新的看法。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哲学是什么。虽说这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答案,但是就如同佛教中问“佛是什么”一样,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哲学是一门关系每个人的生存的学科,它从人类一产生就开始存在,而且渗入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关系着人类的未来,探讨着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法则、一个普遍的真理?我们如何去寻求这个真理,又如何判断这个真理就是那个所谓的普遍真理?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理,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再找到之前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好像不存在任何意义,我们更关心明天吃什么,要考试了该怎么复习,关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挣更多的钱,找个什么好工作保证我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一份子,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我们关注着脚下的每一步路,保证自己能拾到最好的果实,同时不会摔倒。

但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抬着头慢慢往前走,不紧不慢,也不管脚下踩在粪坑里还是草地上。他们就那么看着天空,眉头紧蹙,总是在思索着什么严肃的问题。就如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很喜欢鲍鹏山老师写庄子的一段话;“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庄子的评价,也可以当做对哲学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是的,哲学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和诧异的往往是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事物。这种诧异所表现的好奇心是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中所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最早的哲学家就是出于这种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很普通的现象,如刮风下雨、日月星辰都感到诧异。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人们所不以为然的事物,加上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是为了获取心灵的满足,所以,他们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遭受嘲讽。据说,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斯只顾关注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中。一个女仆嘲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柏拉图反其意而用之,说这句话对所有哲学家都适用。正因为这样,所以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他们有足够的实践和金钱,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 但是,在物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尽管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只要工作比较稳定生活有计划有条理,心灵够闲适,就会有时间思考。当然,前提是你愿意。而且现在也不同于希腊社会时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只有贵族才会有资格接受好的教育,而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接收到教育。所以,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我们的哲学家应该越来越多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哲学课越开越多,学哲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讲哲学的人也很多,还

…… …… 余下全文

篇三 :20xx年西方智慧读后感

读《西方智慧》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读书月活动,为每位教师订阅《西方智慧》这一本书,起初阅读时我的感受是这本书艰涩难懂,但一段时间过后对书本中古稀腊那些大哲学家思想的进一步了解,让我有了整体认识。西方哲学大家是一部有形而上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对西方人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现代,还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西方智慧》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哲学、智慧的痛苦、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是什么”的问题、科学与科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终极关怀、天路历程、理性与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实践智慧、自由的难题、善的困惑、幸福与德性的冲突、主体性原则、我思故我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主体性的黄昏等。总体上,本书从西方哲学史论结合的方面,讲述了西方哲学2600年的艰难历程,发掘了哲学史上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又意义深刻的故事,有意识地以哲学问题为引线,使哲学问题成为中心和线索,将历史拉到现实来,,突出西方哲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说明“智慧的痛苦”的深刻含义,使人们了解哲学家们是怎样对于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方式,这些解答方式又引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书本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读者们自己的问题,从而将人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理解西方哲学的智慧。哲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而,学习哲学是一件快乐是事,我们能从中获取智慧,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我们都应该爱智慧、追求智慧,看清自己的人生到

底是怎样对过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之中,对于人采取了“二分”,即分为身体和灵魂。不难想象,人的美在哪里?我个人就觉得了,在于灵魂之美。不能否定,身体之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值得珍贵。但道德的的修养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上帝赐予的身体之美只是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不会永恒,有存在修复性。从空间上说,两辆车,一辆很破,一辆很新。新车在嘲讽着破车,可是有一天,破车经过汽车美容中心,出来后,也有了新车的华丽。人的身体也便有这种可修复性。但是从时间上说,这种可修复性便失效了,没有人不会变老,美丽会一天天从身体上流失。这就是身体之美吗?身体之美不会存在于人的一生,只是一个时间段,很短的时间段。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读书笔记

20xx年2月7日星期日

第五章人性的定义

第二节自然与理性

? 欧洲近代的社会变革就是以确立人类的自然权益为标志的

? 如果说“效法自然”是近代哲学的一条腿的话,那么“崇尚理性”则是其另一条腿。效法自然是为了人的快乐和幸福,崇尚理性则是为了人的尊严和高贵。自然和理性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是完全可以合二为一的。

? 观念的变化往往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中人性观念的转变具有关键作用。 ? 在近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定义的时候往往把“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是什么”混淆

霍布斯的人性定义: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性模型,即把人看作机器,生命活动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已。

因此人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服从机械运动的因果法则。

卢梭的人性定义:人最初的自然状态应该是自由平等的(人生而自由)而私有制使得人类变得贪婪自

私,丧失了“自然美德”(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爱尔维修:对于人而言,快乐和利益是同义语。如果说自然界服从的是运动的规律,那么人类服从的

就是利益的规律。不合不扣地服从趋乐避苦的原则是每一个人的利益选择。

陷入问题:到底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

? 在理性主义逻辑的主导下,近代哲学的人性定义走的是一条理性化和理想化叠加起来的路线。 笛卡尔:笛卡尔用我思铺就了一条唯理论的思想道路,因而深得黑格尔的赞赏,称其为近代哲学划时代的开创者。笛卡尔将人性思维化,也就是将人性自我化,最终为了给人以尊严。

康德:

三个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

1、 我能够认识什么(形而上学)

2、 我应该做什么(道德)

3、 我可以期望什么(宗教)

补充

4、 人是什么(人类学)

人在本体世界里可以找到自由空间:人只要有善良意志即道德自律,就可以做到去遵从内心的道德命令而不是去服从外在的因果法则。

关于人的道德本性

康德首先将恶看作人的本性,同时也肯定人具有某些为善的原始禀赋,不过这种为善的本性的苏醒是需要道德教育来唤醒的。善既是一种社会的实践需要,同时也是理性的最高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人不是物件和工具,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自己和他人当作目的来看待,决不能把人当作做工具去摧残他和毁灭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西方哲学智慧

《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学习方法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如何科学合理的学习高一数学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 …… 余下全文

篇八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看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发展轨迹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看中西方哲学不同的发展轨迹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介绍的第一个人物是孔子,而罗素《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章被命名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不难看出他将苏格拉底当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在阅读《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关于苏格拉底的介绍时,结合一些已有的知识,我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人生经历、思想和影响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等因素导致两人在思想上及处事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这些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哲学不同的走向,甚至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则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二人生活时代相似,生活经历也有许多巧合。二人都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人传诵。甚至孔子门下的孟子、荀子也经常被拿来与苏格拉底门下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两人非常习惯于艰苦的生活,据传苏格拉底经年只穿一件单衣,饭食简陋,只一心思考,而孔子也主张人不应该追求奢华的享受,而应该“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两人都主要关注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西方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的基础。两人都没有著书,苏格拉底的言论散见于其弟子的著作,孔子的言论则被弟子所著的《论语》记载下来,但二人真正思想的精华可以说仍是由口口相授进行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有着惊人重合的同时,因为中西方其时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等发展的差异,二人的思想等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分歧。首先,在教育方面,孔子是收了三千弟子,并传授他们以知识及为人之理,师生之间严遵礼教,而苏格拉底确实采取有名的“精神助产术”,与青年进行诱导性的谈话,引导他们进行自主自发的思考,将

他们视为亲切的朋友。在思想方面两人亦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就认识的对象而言,孔子追求一种普世的智慧,即他所提倡的“仁”、“礼”等思想是希望能够被世人所公认并执行的,但苏格拉底却强调个人的差异,他与每一个青年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在最后的辩护中,苏格拉底说道:“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并把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罗素, 苏格拉底)而对于孔子而言,确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不同还在于他特别的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错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须的就只是知识”。(罗素, 苏格拉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