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

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

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 …… 余下全文

篇二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司马光

学习目标

1、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2、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3、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4、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光,( )时期著名( )

2、他主持编写了《 》是一部( )体( )史。

3、作品有《 》

4、我们所学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选自《 》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 》,后《 》也有记载。司马光在《

》中也作了简练的描述,突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1、 什么是“胡服骑射”?

探究案

二、分析课文

原文: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

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

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崐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重点字词解释:

分析:

1、本段写什么?表现了赵武灵王什么性格特征?

2、这段话中决定推行胡服骑射的人是谁?

3、这段话中的“虽驱世以笑我”是何意?

原文: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

…… …… 余下全文

篇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一、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伟大的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司马池为官清廉正直,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就出生于其父在光山(今属河南)知县任上,因取名光。司马光六岁(1024年)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即《左传》),用功诵读,深思明辨。

他20岁(1038年)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1071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著史。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死,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召反对新法的司马光入主国事,被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执政期间,废弃新法。同时仍事史学,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通鉴》,还编了《稽古录》一书。他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终年68岁。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虽然政治上保守,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阻挠王安石变法,但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为官清廉,恭谦正直,襟怀坦白。 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宋史·司马光传》)他热心治国,为国事殚精竭虑,深得百姓拥戴。他任相国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而死。当时“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画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宋史·司马光传》)。 他生活简朴,不喜华靡,民间流传曾流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宋史·司马光传》)

…… …… 余下全文

篇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土地,到了房子一带,接着到了代地,又往北到了很远的地方,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的山顶。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把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教给百姓,他说:“愚蠢的人所嘲笑的东西,贤明的人反而注意它。即使所有的世人都笑话我,胡人的土地、中山国,我一定要占有它们!”于是就改穿胡服。

国人都不想穿胡服,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上朝。武灵王派人请他说:“一个家庭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一个国家要听从君主的话。现在寡人命令改易胡服而叔叔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议论这件事。治理国家需要纲常,要以有利于人民为本;处理政事要有规矩,政令畅通才是上策。推崇德政要以先从老百姓开始,而推行政令则先要取信于地位尊贵的人,所以希望百姓能仰慕叔叔您的大义而成就改易胡服的大功。”公子成向使者拜了两拜,行稽首之礼说:“臣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国家都来观摩学习,蛮夷民族都来效仿。现在大王想要舍弃这些而学习远方的服饰,变更古代的做法,背弃国人的民意,臣希望大王再深思熟虑一下!”使者将公子成的话带回去报告给武灵王。武灵王亲自去请公子成,说:“我们国家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和东胡、四面有楼顶、秦国、韩国的边界。现在没有骑兵弓箭的准备,那靠什么来保卫国土?前些年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略我国的国土,俘虏我国的国民,放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则鄗城几乎守不住,逝去的先王以此为耻辱。所以寡人改易服骑射,是想预备边境的危机,报复中山国的怨仇。而叔叔您顺应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更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战事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公子成听从了命令,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才开始推行胡服令,而招募士兵从事骑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大学语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了中山国,到达了房子,接着到了代郡,一直到达了北边的无穷,又向西到了黄河边,登上了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要推行胡服骑射,以此来教化百姓。他说:“愚顽的人会嘲笑,贤明的人会理解。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通过此举)将北方胡地、中山国夺到手里。”

赵国上下都不愿意穿胡服。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去请,并转达了自己的旨意说:“在家听父亲,在朝中听国君。现在我决定变易服饰,而叔叔您不肯更换,恐怕天下人会因此议论吧。治理国家有常规,就是要有利于民为根本;参政有原则,就是要积极执行上面的政令。修明德行先要让底层民众论议明白,政令的推行首先要由贵族奉行。所以我想仰仗叔叔的声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千秋大业。”公子成叩首连拜说:“臣闻中原本是聪明的圣贤教化出来的地方,是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人常来观瞻,蛮夷之地争相效仿。现在您却舍去这些,采用远方胡人的服饰,变更了自古以来的政教、传统,这是违背人心的。臣希望您再慎重斟酌一下。”使者回报。赵武灵王亲自前往拜望,说:“我们赵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靠着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如果没有骑射装备,我们如何防守得住?过去,中山这样的小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力的支持,侵占践踏我国,掠夺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若不是祖先、神灵保佑,几乎失守。先君把这些看作国耻。所以我要立志学习胡人之长,变服骑射,正是为了加强边防,报中山侵犯我国之仇。现在叔叔您要顺从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服的名声,忘记了鄗城被困的耻辱,实在是出乎我的期望。”公子成接受了他的政令,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正式宣布胡服令,同时招募良马及射手训练骑兵。

…… …… 余下全文

篇六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编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主要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作品名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

文学体裁

散文

作 者

司马光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译文

3作品注释

4作者简介

5作品意义

作品原文编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①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②,至房子③,遂之代④,北至无穷⑤,西至河⑥,登黄华⑦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⑧,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⑩。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

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②①!”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②②。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②③,侵暴吾地,系累吾民②④,引水围鄗②⑤;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作品译文编辑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

…… …… 余下全文

篇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其对秦的影响

何清谷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八代国君。公元前三二五年至前二九九年在位。他做了二十七年国君之 后,把王位传给次子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自称为主父,人们也把他叫赵主父。公元前二九五年,在赵国统治集团的内讧中死去。

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分九等褒贬历史人物,把赵武灵王列为第八等,也就是“智人”中的最下等,那是囿于正统儒家的偏见 。其实,赵武灵王是战国历史上一位精明能干的封建君主,是古代屈指可数的军事改革家,为赵国的强盛做了很多事情。他眼光远大,思想敏锐,勇于学习。别人的东西,好的就学习 ,自己的东西,不好的就改革。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就是向他的敌人学习的结果。这一改革对于战国历史,特别对战国军事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 得探讨的问题。

当赵武灵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正是齐、秦两强东西对峙时期。齐国自从公元前三四一年马陵之战以后,代替魏国称霸关东;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的成功,跃为当时最先进的强国,虎踞关西,力图打出函谷关。赵、韩、魏、燕等都成为两强争夺的对象。赵国曾在公元前三五三年被魏国攻下邯郸,国都沦陷三年,损失惨重,经过二十多年才恢复了元气。魏国马陵之败以后,已一蹶不振。韩、燕更弱。“同忧者相亲。”赵、魏、韩、燕为了保全自己,都有 联合起来抵抗两强的愿望。赵武灵王则是这个联合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组织者。

公元前三一四年(武灵王十二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发动武装干涉,占领了燕国。燕是赵的东北邻国,如果让齐国占领燕国而不受惩罚,势必下一步就会向赵国开刀。赵武灵王深感不能坐视,努力进行伐齐存燕活动。他派赵庄去联合诸侯“合从,欲伐齐”。魏、楚也积极响应,“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由于外有“诸侯将谋救燕”,内有燕国人民奋起反抗,迫使齐国不得不从燕国撤兵。 这场斗争的结果大煞了齐国的威风,提高了赵国的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本文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著史书《资治通鉴》中的一个选段,描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应属于记事散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故事情节性强,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佳作。

一、【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见提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史学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追封温国公。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到删削定稿,均亲自动笔。有《司马文正公集》

执政期间为废弃新法不遗余力。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王安石) 司马光砸缸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