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近代史大纲 读书报告

河海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

学生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大纲》 姓名、学号: 郑铁恒 1004010625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 6班 联系电话: 152xxxxxxxx 指导教师: 陈静漪

20xx年1月4日

中国近代史大纲读书报告

摘要:蒋廷黻先生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尽书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书中论述主要围绕于近代中国的对外邦交。邦交是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倘若中国大胆接受西方近代文化,敢于革新,那么专治到民主共和的过度期就不会那样漫长。近代史舞台上,站在不同立场上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近代历史人物也被作者剖析得轮廓分明。读毕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变得更加理性。

关键词:邦交 革新 近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大纲》是一部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内容从鸦片战争写至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小小的,才五万余字的一本书,尽是作者思虑贯通后所得的精粹,说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一点都不为过。与我之前误读的一本由龚书铎和方攸翰主编,由北大出版的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纲》的论述风格迥乎不同。后者的论述中规中矩,通篇是各种注脚和引用,编写组的观点也被政治立场和教育意图所规范,所写所述除了比其他书详细一点外也并无可究可考之处。

《中国近代史大纲》这本书读到后面,你也就可以发现作者的政治立场是亲国民党的。像书中所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1],还有书中最后一节“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其论述多少有失公允。读者好歹要有点批判继承的态度,结合史实,不难发现其论述的偏颇之处。 作者简介

蒋廷黻先生一生留学十年,执教十二年,从政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一位近代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鼻祖,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师从于他,这才有《中国剑桥晚清史》这本著作的问世。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

…… …… 余下全文

篇二 :近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姓名:吴优 学号:1120100802 班级:03411001

摘要:本书共分为二十章,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开始着笔,深刻剖析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日本人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这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思想教育。这本书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三个方面深入解说,描绘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宏图。

关键词:中国 近代史 变革 社会

近代中国八十年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解说,更是一种另类的思考,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面对历史问题。面对的是历史,更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即合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偶然,而是社会进步,思想进步,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本书以漫长的封建社会开篇,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讲述了旧世界成熟过度而腐烂。如果没有社会的形态的质变,历史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旋。因此我们说,历史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是春秋战国私学养士,处士横议之风发展的结果。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不是平民政治,官僚难以还原为平民。封建社会曾一度为中华民族带来辉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创新进步,文化的深刻成熟。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度的骄傲,一度的领先。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过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东西方的差异。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孙中山有感 近代史纲要作业

我为天下

——《(民报)发刊词》读书报告

杨白雨 1120100806 03411001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创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绩,结束了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提出“三民主义”。身为“国父”的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拯救国家拯救民的事业当中。这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先生是我们现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孙中山 武昌起义 革命 国民党 袁世凯

正文:

时间回到19xx年。在这一年发生武昌起义,事实上是革命者策动清庭驻汉新军举行的一次武装暴动。武昌起义的胜利无疑震惊了整个中国,南方各省军政要员在革命党人影响下纷纷宣告独立,促进了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满清统治岌岌可危。19xx年元旦,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在各省代表的拥戴下于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建立起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敲响了统治旧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丧钟,辛亥革命成功了。但当此时,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朝仍在北京苟延残喘,大军阀袁世凯任清朝总理大臣要职,手握军政大权,威胁革命政权的生存。时隔不久,就发生了南北对话,在袁世凯公开答应“逼清帝退位”和“绝对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致使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

单从这个历史事件来看,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但我们再来考虑当时历史背景就不难发现,当时袁世凯手握军权,还有强大的帝国主义的支持,若此时当即与袁世凯翻脸,即使有各个省份的“革命党”(据我看来很多都还对革命持有观望态度,摇摆不定)的支持,也好比以卵击石,难以取胜。不仅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远远孙中山落后于袁世凯,就连人民群众都对国事漠不关心,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存在维护旧有制度的心理。这也是旧中国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诟病。试想:在这个大环境下,仅仅凭弱小的革命力量怎么能够对抗强大的袁世凯?由此看来,让位于袁世凯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是保存革命力量的重大决策。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文章已删除

文章已删除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里斯,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年)。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思想形成,是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的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曾经是史政班的学生,起初知道要上中国近代史纲要时,是很不在意的。我心想着,无非就是那么些东西,从初中到高中背的都滚瓜烂熟了。但在真的上了这门课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真正的体验让我第一次深刻的懂得了学习近现代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学习近现代史。我更加细致的了解到中国在近现代所发生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所表达的历史意义,以及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对今天的我们将有怎样的启示。对于许多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知道,而是真的了解。历史长河中的知名人物,不再是那样的远远不可触及,而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存在。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xx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xx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展示了一幅幅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画卷,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它告诉我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史实证明,只有中国共 产 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顺应历史的选择。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就如同大雨倾盆的黑夜,无数的希望与热情被无情的浇灭,但漆黑中仍有坚强的火苗。它们在豆大的雨点的砸击下,明明暗暗,却始终顽强的不灭。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20xx040173

陈倩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xx)。

除了上、中、下三篇,作者还为这本书写下了一章“开篇的话”。这一章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他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作者认为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需的。

之后的上、中、下三篇中,开头都有一章综述。在综述里,作者把一整个篇章的大概背景都概括了起来。再在后面详细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情况。

上篇的综述标题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章节分成了三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本科生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大纲读后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姓 名

学 号

近代史论文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 2015 年 6 月 15 日

1

作者简介:

蒋廷黻先生一生留学十年,执教十二年,从政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一位近代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鼻祖,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师从于他,这才有《中国剑桥晚清史》这本著作的问世。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

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关于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内容从鸦片战争写至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小小的,才五万余字的一本书,都是蒋先生思虑贯通后所得的精粹,对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省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蒋廷黻先生对人物评价客观而全面,与教科书上的评价更是不同。对于清末海军名将刘步蟾的评价,他是带有贬义的,这与各种官方的说法不同。在黄海大战时中国的北洋舰队本强于日本海军,却败于战略战术上。这是因为刘步蟾非常胆怯,在海战中下令倒置了原先的“人”字阵势,让自己坐镇的“定远”舰居后以图自保,如此一来阵线混乱,船员慌惧,这才导致了全线的溃败。我也认同蒋先生对他的评价。

而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蒋先生在他的守旧和革新之间的权衡中分析的面面俱到。曾国藩是孔孟的忠实信徒,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忠君之人,所以他才会率领湘军屡败屡战,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在同治年间清朝出现一股中兴的气象,他觉得清政府尚有药 2

可治,所以他决定要革新,学习西方文化,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他的这种改革具有局限性,但也为之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更多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探索西方的道路中不断地迈出坚实的步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