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看《愈净意公遇灶神记》观后感

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观后感

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部教育片,讲述了一个夫子俞都的一生,因其“意恶”, 致使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生活贫穷之极。后遇灶神爷指点,改过自新,一心向善,考得功名,重获失踪子,妻子双目复明,一家团圆。

你悟到了什么?

我悟到了,善恶终有报。

你学到了什么?

谁不犯错,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总结

这部片子,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俞夫子,还有他养父养母,他妻子梅娟,他的同窗李臨安,神明灶王爷,还有吴夫子和他的儿子吴宏恩大夫、首辅张江陵大人、杨公公、王大人等等。在我看来,俞夫子是个很幸运的人,他的一生,有太多太多比他善良的人。幼年时,父母双亡,是他的养父养母收留了他们这两个非亲非故的孤儿,视为已出将其养大成人,养父在其幼年时就看到了他的“恶念” 嫉妒念,高己卑人念,可他还是很耐心的教导他,没有放弃他,希望他能改过自新,还将其女儿下嫁给他,可以看出他养父对他的疼爱之心。他的妻子梅娟,14岁认识俞夫子,后下嫁于他,为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因其俞夫子的“意恶”致使生四子,只存一子失踪,生五女,只存一女,失心症,因哭子女而眼盲,生活过得贫穷之极,为贴补家计,双目失明的她还要刺绣,俞夫子致两子死,一子失踪,妻子梅娟不但没有责怪,反到其安慰,宽容,支持俞夫子做善事办文昌社,指责其杀生捕过多的鱼。同窗李臨安,在同行赴京赶考时,如果不是李臨安提醒他,制止他邪淫之心,后果又是如何。别人都不肯借钱给他,也就只有他李臨安会借钱帮助他。灶王爷的提点,使其改过自新。吴宏恩大夫在瘟疫时期还上门就诊,救了他难产的妻子梅娟。首辅大人,替他报国子监,还将其妻女接到京城。杨公公,收养了小汇安。正是有这一个个的贵人,成就了俞夫子,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经历。

**

2012-12-15

…… …… 余下全文

篇二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空法师主讲

尤惜阴居士曾说,《了凡四训》是奉行《感应篇》与功过格的事实。了凡先生所用的功过格,我们在《德育古鉴》里刊出来了。《德育古鉴》就是一部功过格的感应录,完全是依功过格而编的,不但教我们修行,且加强我们的信心。《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篇是补充《了凡四训》没有说到的地方。都是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们同样把它当做宝典来受持。读过之后,自己更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认真修学,才能趋吉避凶,转灾祸为吉祥。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时代。嘉靖年间,国家做了不少事,佛教里也有一桩大事,就是《方册大藏经》的刊行。从前《大藏经》都是折叠的本子,诸位在寺院里所见,诵经拜忏时用的‘折本’。古代经书都是折本。用线装订的,就称‘方册版本’。第一部方册版本是嘉靖年间编印的,这一部藏经就称《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师—德清和尚,发起主其事;编辑地点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经书从折叠本转为线装本,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最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湾重印。这部藏经流传到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国家跟佛教界,都有这样的盛举,因而感应道交的人也特别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说出他壮年时非常潦倒。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团,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来修学。

…… …… 余下全文

篇三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_净空法师主讲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空法师主讲.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空法师主讲

尤惜阴居士曾说,《了凡四训》是奉行《感应篇》与功过格的事实。了凡先生所用的功过格,我们在《德育古鉴》里刊出来了。《德育古鉴》就是一部功过格的感应录,完全是依功过格而编的,不但教我们修行,且加强我们的信心。《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篇是补充《了凡四训》没有说到的地方。都是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们同样把它当做宝典来受持。读过之后,自己更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认真修学,才能趋吉避凶,转灾祸为吉祥。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时代。嘉靖年间,国家做了不少事,佛教里也有一桩大事,就是《方册大藏经》的刊行。从前《大藏经》都是折叠的本子,诸位在寺院里所见,诵经拜忏时用的‘折本’。古代经书都是折本。用线装订的,就称‘方册版本’。第一部方册版本是嘉靖年间编印的,这一部藏经就称《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师—德清和尚,发起主其事;编辑地点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经书从折叠本转为线装本,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最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湾重印。这部藏经流传到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国家跟佛教界,都有这样的盛举,因而感应道交的人也特别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 …… 余下全文

篇四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疏。为张诵之。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公大惊曰。 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 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 …… 余下全文

篇五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列高等;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位俞公,名都,字良臣。他少年时就博学多才,十八岁中了秀才,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按正常命理推算,俞公从小就聪明过人,前途无量。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到了壮年时,因家中清贫,他就在私塾教学生,教书之余,和十几个同学共同结文昌社,按《文昌帝君阴骘文》行善积德,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杀,戒口过,这样做了许多年。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踪,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

俞公壮年时,家中灾祸接踵而至。他曾前后考试七次,屡考不中,名落孙山。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因病夭折。第三个儿子很聪明,左脚底下长有两颗痣,夫妻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可惜,这个儿子八岁时在外面玩耍而失踵,从此不知去向,生四个女儿,也只剩下一个。

妻以哭儿女故,二目皆盲。

这样的家庭悲剧,导致妻子因极度思念儿女而哭瞎了双眼。

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俞公几十年来一直不得志,家境越来越困难,前途渺茫,却很凄惨,经过这么多挫折,俞公青年时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完全破灭了。他自己反省:我是个读书人,有聪明才智,又一直行善积德,并没有多大的过失,为何老天如此不公平,对我这样严厉的惩罚,天理何在?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年过四十之后,每年腊月三十祭灶神时,他都亲自写一篇疏文,祷告灶神,求他向天地传递,这样做了几年,也毫无感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到四十七岁时的大年三十,这位不得志的家庭格外清冷。按传统,旧历除夕家家户户过大年,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然而俞公家中冷冷清清,他与瞎眼的妻子和一个病女儿,在昏暗的屋子里无言相对,看到别人家团园美满而自己家这样凄凉,不免触景

…… …… 余下全文

篇六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空法师主讲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净空法师主讲

尤惜阴居士曾说,《了凡四训》是奉行《感应篇》与功过格的事实。了凡先生所用的功过格,我们在《德育古鉴》里刊出来了。《德育古鉴》就是一部功过格的感应录,完全是依功过格而编的,不但教我们修行,且加强我们的信心。《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篇是补充《了凡四训》没有说到的地方。都是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们同样把它当做宝典来受持。读过之后,自己更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认真修学,才能趋吉避凶,转灾祸为吉祥。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时代。嘉靖年间,国家做了不少事,佛教里也有一桩大事,就是《方册大藏经》的刊行。从前《大藏经》都是折叠的本子,诸位在寺院里所见,诵经拜忏时用的‘折本’。古代经书都是折本。用线装订的,就称‘方册版本’。第一部方册版本是嘉靖年间编印的,这一部藏经就称《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师—德清和尚,发起主其事;编辑地点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经书从折叠本转为线装本,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最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湾重印。这部藏经流传到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国家跟佛教界,都有这样的盛举,因而感应道交的人也特别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说出他壮年时非常潦倒。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团,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来修学。

…… …… 余下全文

篇七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简明现代文版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简明现代文版

———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善正之人才会有福无祸

明朝江西人罗祯著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俞公,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就考进国立学校为考取举人而学习,班上考试总是名列前几名。年及壮,家贫,与其他人办学校教学生挣钱养家糊口。并且修身,戒淫杀戒口过戒偷盗戒欺骗戒两舌等,行善已多年。但是前后参加考试七次,皆不能考中举人。而且生五子,其中四子病死,一子失踪。生五女,其中四女病死,一女变傻。还有妻子因儿女灾难悲伤哭泣,二眼皆瞎。

俞公不能挣得足够钱财而生活,贫穷潦倒。自己思考原因,反省过去,自想无大过错罪业,而惨遭自然灾祸,无限悲哀。年龄四十多了,没有办法,每年腊末,写书信向灶神祷告,如是数年,亦无什么反应。

四十七岁那年,除夕与妻子、女儿闲坐守夜,举室凄凉。忽闻敲门声,开门见一黑服之士,口称姓张,说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俞公就请其进屋而坐。俞公见其人执礼甚恭,就开始念叨:自己读书行善已多年,至今考不上举人,当不上官,生活贫困,妻儿伤亡,衣食缺少,写书信烧给灶神,请上帝降福等等。张曰:“我知君家事久矣。君当不上官,生活贫困,只因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还有所写书信,满纸怨恨,得罪上帝,恐受罚不止这些啊!”俞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大小善事必录。我誓行善事做功劳,不做罪害,遵守风俗惯例法规久矣,岂尽属虚名?”张曰:学校每月放生,君跟随转悠,不做实事,倘若他人不做善事,君亦不做而已,其实慈悲利人利物之念,并无动于心也。且君亦猎杀野生动物,这哪能叫爱惜生命吗?又如你发誓言语不伤人。君语言敏妙,谈话者常受伤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人,但已习惯,经常嘲笑人,不能禁止,言语所及,触怒他人,不知多少!乃犹以善良温顺自居,汝骗谁?骗天乎!邪淫虽无实情,君见人家美女子,长久视之,心即迷恋,只是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省,倘若有合适环境能不邪淫害人乎?还说终身无邪淫无邪色。此你的誓行规条者尚然如此,何况其余?君多年所焚之书信,我都送达上帝,上帝命使者察看君的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功劳,全是些要罚罪过;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怨恨念、高己卑人念、恩仇报复念,充满于胸。凡此种种恶意,天神注意已久了,天将严罚;君逃祸还不及,有何理由要福哉!?”

…… …… 余下全文

篇八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在江西,有一位俞先生俞公,姓俞,名字叫俞都,字叫良臣,从小就多才博学,很聪明。“18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到第18岁的时候,已经考了秀才了,诸生就是秀才,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优秀。这是个聪明过人的人。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

考中秀才后,等到年纪大了,因为家里很贫穷,就开始教小学生,做私塾了。那么和他的同学,十来个人一块儿,结了个文昌社,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念佛堂啊、放生组。干什么呢,“惜字”。因为古代印刷不方便,所以认为写了字的纸都很珍贵,(见到)要捡起来。也放生,而且戒什么呢?“淫、杀、口过”,就和我们“五戒十善”一样。“行之有年”,干了这么几年了。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你看,这么聪明的人,教学生,而且和同学呢,也干好事儿,跟现在念佛人一样,天天干好事,放生啊,持戒啊,“行之有年”了。这么做的中间,前后应试了七科,考了七次,都不中,科举考试都不中。生了五个儿子呢,四个儿子很小就病故,都夭折了。只有第三个孩子很聪明,左足底有两个痣,夫妇俩都很喜欢。到八岁呢,玩的中间,丢了。生了四个女儿,只留了一个,那三个也死了。他妻子因为哭儿女,两个眼睛都瞎了。俞公呢,“潦倒终年”,穷困潦倒,非常窘迫。自己就想,你看,我也没什么大过,没什么大错呀,怎么老天这么罚我呢。

咱们现在人很多,经常有人得了癌症了,就来问,你看我一辈子干了好事了,都是好人啊,怎么有这么不好的结果呢,特别多。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至四十七岁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