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格调》读书笔记

《格调》读书笔记

黄瑞晴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

[学号 2001041097]

《格调》这本书是讨论社会等级方面的书,这方面书在西方并不少见,而且普遍受到欢迎,因为大家都想挤进更高的阶层,而又怕露出某些低阶层的迹象,而阅读这方面书无疑是增强对各阶级的认识,以使自身能往更高一个阶层走。

阅读《格调》这本书时,我注重将社会的高层和低层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对立”的地方,并分析形成这种对立的根本成因。

我分析的答案是:生活层次的高度,和见识面的广度决定了人们对不同事物的重视程度,而这种对不同事物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等级”(Class),或说“格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附录上的《客厅评分表(修订版)》很能体现这一道理。“低俗”的家庭之所以低俗就是因为它们将一些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事物予以重视,比如说:将摩托车存放于起居室内扣10分;客厅里有冰箱、洗衣机或干衣机扣6分;保龄球托架扣6;有显示家中任何一个人名字或其名字缩写的物品扣4分;雕塑(户主或任一家庭成员所作)扣5(每一件)分; 墙壁嵌入式电视和音响系统扣4分;每件装框的证书。文凭或奖状扣2分;以上每件经过压膜扣3分;透明塑料家具保护罩扣6分;每件家具以流苏装饰扣4分;任何家庭成员的“专业”油画肖像扣3分;金鱼缸或热带鱼缸扣4分;有用玻璃纸装饰的灯罩扣4分;任何收藏品的展示扣4分;仿制的Tiffany灯扣4分;家庭成员所作油画、素描或版画扣4分(每一幅)??其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己”或“自家”。许多比较低俗的人和家庭将自己的一些小小的荣耀看得特别高,常常要炫耀出来,这就表明他们的生活层次低,见识面窄,于是类似于“井底之蛙”、“夜郎自大”。

能体现这一道理的不仅仅是客厅,只要稍微留意人的装束就知道了。Class的差异体现得最明显的是“易读性信息”,低层的人往往穿着印有巨大文字、标志的衣服,而中层的人多穿有名牌小标签的衣服,上层的人穿昂贵但去找不到任何文字、标志的衣服这也就是说出于社会低层的人对一些没什么不起的东西过于崇拜。

…… …… 余下全文

篇二 :《格调》读书报告

《格调》读书报告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之间不再像以往那般吃着相似的饭,住着相似的房子,过着相似的生活,如今不同人生活的悬殊差距可以被明显观察到。我们不承认阶级,却无法否认差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真实的社会等级或者“格调”呢?

很明显,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人类物质社会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普遍改善,社会观念更是日新月异,这一问题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我们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已不单单是他拥有的财富,而是一系列细微的、在自觉不自觉中所呈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特征的混合,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对他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定位。正如《格调》所讲,正是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味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格调》一书从住房、服装、阅读、休闲、风度、语言等方面分析了阶层特征。作者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给美国社会分了九个等级,用辛辣嘲讽的语言归纳了这九个等级在生活品味方面的差异。中国社会不能和美国社会一一对应,但很可能我们的生活正在达到这种对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最大感受是除了另类对任何一个阶层的描写都会使人感到压抑或者悲哀,只有另类让人心中顺畅。因为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嘲讽阶层中人在等级问题上暴露出的虚荣、自大、粗俗和缺少品味,如有人评价此书“其出发点是反讽的,落脚点全是各阶

层的虚荣心”。 虽然它讽刺的锋芒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但每一个阶层都看中了它对别人的讽刺。读过这本书,我们或许会更清醒地看到生活中人们深深掩藏的虚弱本质,以及那些奋斗者或沉沦者内心对社会等级体验后的反抗。

而我们喜欢的可能大多是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的另类——满怀好奇心、独创性的生活方式、自由不受人管辖,也只有在另类的世界里,一个人才能躲开“曾腐蚀了无数人的野心和妒忌”,“游离于种种喧嚣之外”,安然追求着自我精神独立,像我们所了解的王小波、韩寒一类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野菩萨读后感

宿命、疏离与阴郁色彩

----读黎紫书《野菩萨》有感 1231。。。。娄~~ 摘要:

短篇小说集《野菩萨》1被作者称为是一篇小说练习本,书中收藏的13篇小说风格不一、跨度也较大。以《假如这是你说的老冯》为界,前半部分更多的是在书写追寻的宿命、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离(亦可看作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疏离),后半部分则更多地描写生活中的琐事,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边缘人物的故事。在文字方面,缓慢黏腻,质感浓稠的叙事风格与阴郁绝望的格调也是黎紫书书写的个人特色。

关键词:黎紫书;《野菩萨》;宿命;疏离;马华;阴郁

一.宿命与追寻:渐衰的信仰

追寻似乎是黎紫书小说中很多个主人公的宿命,一直在追寻,却一直若即若离。在《国北边陲》中,描写了因为家族诅咒而不得不世代找寻龙舌苋的宿命。“凡我陈家子孙,须穷一生寻觅龙舌神草。”(页12)“此后,寻找遂成为陈家后裔人生的命题。”(页14)而随着一个个家族先人的死去,后辈寻找龙舌苋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转向积极的繁衍后代来与死亡的速度抗衡。只有“你”仍然不放弃,循着父亲的足迹寻找龙舌苋,却最终发现龙舌苋无根,茎叶有毒不可入药。由此可知企图依靠龙舌苋自救已不可能。而主人公同父异母、转信真主的兄长却靠着贩卖东卡阿里而子嗣繁多免于一死。

龙舌苋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马来貘、东卡阿里是异族文化的代表,家族对龙舌苋的寻找亦可看作马华人对原乡(中华文化信仰)的寻找,在异乡中仍希望能通过对原乡的寻找而得以生存。龙舌苋在文中的描述中是腥臭的,象征着移民后裔心中已然衰落的中华文化。“如今东卡阿里是另一种集体的迷信,像龙舌苋之于你的家族,可是你家族曾经的共同信仰已经式微,堂兄弟们对阳痿的恐惧更甚于死亡。”(页22)马来本地的草药东卡阿里有壮阳之效,连中医师也像马来巫医一样崇拜它的药效,中医铺里东卡阿里药酒的销量好于中国传统的虎鞭酒或鹿茸酒。则是在暗示异族对移民彻底的同化将落实在开枝散叶繁殖后代之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读后感

《人生哲理枕边书》读后感

成都市大弯至佳 万成志

这个假期我的枕边多了一本书,那就是《人生哲理枕边书》,正如书名一样,是一本适合夜深人静时靠着枕头慢慢品味的书,在阅读中沉思入睡,感觉何等美妙。《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故事形式,让我理解最深的人生哲理。我把书放在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她,使我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不管我是浅尝,还是深味,她都会给我指导,给我安慰,给我鼓舞,给我力量!一个个短篇故事,一句句人生箴言,构成了书的格调。没有絮絮叨叨的说教,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平实恬淡如生活本身。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不断迈进的人”、“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聪明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而失败者却常常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却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经验”……这一些哲理深深地打动着我。

是啊,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人立命于世,首先要自尊自重,遭到歧视,决不低头,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我们应当消除自身的自卑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充满信心地进行努力应对。书中丽莎陷入自卑的沼泽中,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自己感到不如别人,感到非常自卑,后来她听了心理医生的指导,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自己面对的问题许多人也正面对着,看到了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她渐渐地重拾了自信。

《要做自己的主人》中,通过一个小故事,我懂得了,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时,总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们停下来,犹豫再三,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在心里权衡,甚至去拜神求仙,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是呀,当我们彷徨犹豫时,可以在自己的心灵花园里静静地走一走,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做了我不后悔吗?然后就一如既往地去做,不管成功与否,自己尽力了就不要后悔。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读后感

读了这一期的《国际品牌观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艺术之名:奢侈品展会营销的“艺术”》这篇文章,其次是《三马同槽卖保险》。

先来谈谈第一篇文章,近年来众多奢侈品品牌纷纷在华举办艺术展览,展览内容都围绕着品牌历史,风格,文化等多方面开展。品牌文化是一个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东西都讲究“历史”,例如,卖凉茶讲历史,卖酒讲历史,而这些历史悠久的奢侈品大牌更是不用说,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展览会也必须展现品牌历史使消费者认同其品牌。另外这些奢侈品大牌更是多多与艺术家合作推出新产品,多年积淀下来,有不少经典之作,把这些经典之作集中起来展览,来表现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气息那真是再好不过了。用艺术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真是太符合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了。我认为中国人喜欢附庸风雅,这里并不是针对全部人,也不是说奢侈品非常风雅,只是针对中国消费者吃奢侈品品牌举办的以“艺术”为名的展会这一套来说,一部分中国人附庸风雅,这让我联想到《北京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情节:伍媚应酬陪客户喝茶,亲自展示泡茶技艺,赢得

客户连连称赞,赞其有修养,有底蕴等,并且签了一笔大单,事后其助理吴狄问她怎么还会这一招,伍媚答道:“我昨天花了八百块钱速成的。他们还赞不绝口,其实都是附庸风雅。”虽然这是电视剧情,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认为用艺术来吸引中国消费者是非常合适的方法。

在中国人眼里,奢侈品象征着高贵,有格调,有品位。再加上奢侈品本身的价格都比较昂贵,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国人彰显身份的一种标识,为了迎合这种消费心理,大牌举办的展览会就足够吸引这些消费者了,再加上明星代言,那真是“对症下药”要达到营销的目的简直轻而易举。此外也让人们记住了大牌们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展,记住了品牌,即使没有能力购买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一个好的印象。说道印象,我想起了香奈儿的一场时装发布会,整个会场布满了新鲜花朵,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其实最大的亮点并不在于模特们身上最新款的美衣,而是这个布满花的会场,发布会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布置会场却花了几个月,当然这不是为了仅仅展示服装,更是为了跟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香奈儿时装发布会现场很好看!事实证明,很多人都对香奈儿布满花的秀场印象深刻。用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秀,展览会来宣传品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读《巴金散文精编》有感

不到5天的时间,我便把爸爸10年前从广州买来的《巴金散文精编》看完了。每当我读着这一篇篇的散文,心里就会像澎湃的海潮,跟着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编》这本书中,有的写他记忆中的木匠老陈;有的写他望着繁星发出叹息; 有的写他邻家那条大黄狗;有的写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还有的写他对老舍同志的怀念……这些散文,每篇都那么生动,那么感人。你读了,一定会被这些散文里的小故事感动,也会让你潸然泪下,久久回不过神来。

就说《“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这篇散文吧,他写了他在踏上轮船,离开中国的土地时,心里充满悲哀和离愁,想起乡土曾扶持他,赐于他苦乐,让他享受幸福。可是,乡土也给他带来不幸,也几次都濒于灭亡,使他遍体鳞伤;他的一些亲人被旧礼教给杀了,他只好用眼泪和叹息埋葬了他们;中国的人们想争取自由,不得不从事残酷的斗争。这一个个惨酷的景象,使他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不幸的乡土。读到这儿,我便被巴金的处境和乡土给他带来的不幸所感动了。想想我们现在新中国带来我们幸福的生活,比巴金当时的处境好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旧社会给人们带来不幸,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让世界更平安和谐!

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不过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兰芳,再是中国古典悲剧,相当亲民,又不降格调。比之国师的偷工减料顺手拈来,他还是有认真做事的地方,一丝不苟。只是在《赵氏孤儿》里,当频频出现的女高配乐从背景飘荡而来,好似咏叹、好似悲泣,我就仿佛看到了陈凯歌抚胸长叹——他依然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悲剧感当中,无法自拔。

纵观这些年的贺岁档片子,《赵氏孤儿》当然不是一部太坏的电影,但也绝对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电影,没有惊世更没有回归。陈凯歌能拍出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像宫廷上赵氏蒙冤;能点上一两个很妖的配角,像晋王和谋士,而光有这些,他却还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电影,就跟《梅兰芳》一样,让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戏,岂不料中途马上停下,说麻烦先生下次再来。该做的没做完,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最大毛病。这必然到来的复仇没完,就好似断掉了一口气,它本该比开场还有画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说儿戏化的“三人连环刺”处理,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即使除去这个,有那个灵魂出窍的超现实结尾,《赵氏孤儿》仍旧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我直接就联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围着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实乃做作矫情。

再者几个人物立不起来,先不说既毁容又毁掉电影的黄晓明,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真不知是陈凯歌开的玩笑还是黄晓明的自我发挥。真正立不起来的人物是程婴,影片把太多笔墨浪费在了生活琐细上。由于他的被动,《赵氏孤儿》始终无法交代出他的真实动机,更无法表现出人的崩溃。由于程婴受制,赵武也不停摇摆,他如何接受事实并向义父刺出剑,这些都表现得太想当然了。电影给出的逻辑是这样的,程婴跑到屠岸贾面前,赵武自然会帮程婴,没有为什么。影片有意不断强化赵武的矛盾遭遇,他一边是养父一边是义父,本该有一个精彩的内心斗争乃至于自我溃败,然而这些在《赵氏孤儿》里都是消失不见的,多了徒劳无益的外景打斗,基本可以说是功亏一篑。 说到底,《赵氏孤儿》还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你会有相似的笑场经历,更会有片刻的穿越错觉。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视基地搭景,那些灰头土脸的群众演员,那些践踏史实的各种漏洞。所以,《赵氏孤儿》并没有能让陈凯歌脱胎换骨,更无法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 这就是命。

…… …… 余下全文

篇八 :《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读后感

读后收获:

寒假里接触到《贝聿铭》这本书,以前也看过些介绍大师的书籍,但感觉有些的内容营养略显薄弱,写的很多话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夸耀和赞许上。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很不错,书的开端对贝聿铭的设计的成长之路做了介绍,接着对他逐渐形成的设计理念也做了详细的阐述。看过之后觉得自己从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上得到了一些启发。自己对贝聿铭及其作品也多了些了解。

这本书是19xx年由王天锡写的,一方面叙述了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索他获得成功的因素。虽然已很陈旧,但是读起来依然让人激动,因为总是在读到某些地方的时候得到启发和共鸣。

书的开端介绍了贝聿铭至今获得的各种成就,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多次获奖,在韦伯奈普公司工作数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xx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同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建筑金奖,19xx年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以及19xx年普利茨克奖。而贝聿铭获能够成功的原因,按我的理解,与三种东西紧密相关,三者缺一不可:一.天分;二.勤奋;三.环境。他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集数种特殊品格于一身,在建筑艺术上有卓绝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坚持他着手进行的任何事情都达到高标准。不仅如此,他还对设计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其目的是使一个完整统一的构思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在将来建成的建筑物上由表及里地得以体现。在整个设计发展阶段,他既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又不是指挥一切,包办代替。

纵观过去,现代思潮兴起的时候,许多著名代表者在建筑设计方面都有丰硕成果,格罗皮乌斯倡导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

耶更是为现代建筑的一位传奇人物。在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后,像第二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也在建筑的理论方面留下了举足轻重的观点。而贝聿铭则学习前人,他曾追随密斯,后来又转向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赖特等人多方借鉴,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对建筑设计与探索的一套思路。贝聿铭经常谈到建筑的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