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尚书网

生活的勇气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出自于苏联时候,一位苏联红军中的骑兵所创作的一本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保尔 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在这本名著中, 保尔 柯察金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 柯察金和父兄们一起驰聘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保尔 柯察金更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 柯察金又是一个于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就是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保尔 柯察金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因此,保尔 柯察金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

通过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自己,只有在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 …… 余下全文

篇二 :《书读完了》读后感

《书读完了》读后感

在十年前,我在新华书店的库存部,看到一本三联出版社直排简体的《孔乙己外传》,觉得好奇就购买了一本。作者叫做金克木,因为学习历史时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有名堂,至于书中的故事,就觉得更加离奇古怪了。不过,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金克木这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智者。

其实,这本书中大多数是讲故事,很少讲道理,哪怕讲道理也是借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说出,这种写作只有在读柏拉图对话录时才会看到。不过,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他所讲的故事,而是他书中对于往事的记忆,不仅是用故事来表达,更是附有很多幅的照片。这种写法,看似是小说,却又是以真实的人与事为基础,就非常难得了。很多年后,看到另外一位文化老人撰写的《牛棚杂忆》,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在“权力就是知识”的时代,自然是谁官大,谁就有学问了。读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智慧扑面而来,文字隽永,内容深刻。用很多的形容词,只能表达我对于金先生的敬仰,却无法准确描绘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最近有幸读到金老的散文集《书读完了》,才觉得有些话想说,可能是到时候了。

在回到花溪之后,一直都想将博雅教育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一

直都犹豫不决,原因当然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缺乏自信,能够真正将古典的微言大义挖掘出来。也许,有朋友自觉已经掌握了古典的解释原则,但是对于我来说却一直没有这样的自信。另外,我在阅读古典的时候,其实一直都希望有位老先生能够在身边指点,回到花溪也是这个目的。不过我有此心,君已无意了。

在《书读完了》中,金克木先生先讲了一段掌故,说陈寅恪先生在遇到夏曾佑先生,聊天的时候夏先生说自己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金克木先生就着这个思路继续讲下去,为什么夏先生会说中国书已经读完了。这一解释,就成了一本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政,天南海北,全在此编之中。不过说回来,我主要看的还是关于中国书如何读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尚书读书报告

舜时期刑罚制度与刑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最近,我阅读了《尚书》中《舜典》的部分内容,虽然现在仍不能完全理解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儒学巨著的内涵,但是它还是扩充了我的见闻,特别是上古时期的重要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使我在原有基础上,对它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舜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虽然这些事迹的真伪还有待考论,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上古明君谦虚仁爱,智慧坚毅的形象的崇敬与向往之情。掩卷沉思,这部分里最令我感兴趣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这一时期时期的刑罚制度与刑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周、秦、汉、唐的影响。

3.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启示。

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最近一段时间,我重点选择第一点进行了相关探索和扩展阅读。 这篇读书汇报将要重点分析的,是与当时刑罚相关的这样一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象以典刑”:《尚书正义》中对此的解释是:“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我的理解是,舜帝把刑罚条例以成文法形式保留下来,使对罪犯治罪有法可依,这一点很好地传承了下去,西周穆王所作《吕刑》,秦朝的《秦律》等,都遵循了“象以典刑”的治法原则,我以为这一点虽看似不起眼,但是如果史料记载属实的话,那么舜(公元前20xx年左右)时期的五刑之器,应当是比汉莫拉比法典(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要早的成文法。 在这里还要提出的是,《尚书》本身就是一本记述历史和与其相关的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著作,若说中国历代对史料的记载与保存的重视和成果与《尚书》本身的存在有不可忽视的联系,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流宥五刑”: 《尚书正义》中对此的解释是:“宥,宽也。以流放之法宽五刑。以作为治官事之刑。”看其解释似乎是对于官员,就用流放代替五刑。但是后文又有“鞭作官刑”,可见对待官员还是要用刑罚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用流放之刑来代替“墨,劓,剕,宫,大辟”这五刑,而且对象不仅限于官员,还应包括平民。至于五刑是从夏朝才开始有,还是从上古时期就有了,到了舜帝时予以废除,到了夏朝又兴起,我认为还有待考证。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这句话里读出这和后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同的意味,后人总在缅怀尧舜禹的无为盛世,却又不能真正做到“君王仁怀天下”,不能做到“陟罚臧否无有异同”。研究儒学的著作越来越多,信奉仁爱与公平的贤者却越来越少。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后,世家大族的特权固然受到了打击,但那些学优入仕的士人又成了新的特权阶层。“王子犯法与庶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尚书易解读书心得

《尚书易解》读书报告

读完《尚书易解》颇觉其为一部治国之书,该书为记言之文,记载了君王治国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之教训,透露出很强的儒家治国理念。书有《虞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上》七篇,《周书中》七篇,《周书下》五篇,共28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述治国之方法;一类为誓词,即作战前告军士之词。

治国思想。

一、治国思想首先可从两个不同的对象来看,即官和民

官:(一)首先是官吏的选拔

1,选官之标准以德为首。德有九,《皋陶谟》记载“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官吏“须抑制刚克之臣,推崇柔克之人”,选官应以正直之臣为辅佐“其弼直,惟动丕应”。如尧帝认为共工巧于言而常邪僻,故虽有功而不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

2,选官应知人,须广求贤才。“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离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广天之下,至于海内众民,万国众贤,共为帝臣,帝宜善举之)《皋陶》。在《多士》中亦可看出广求贤才之义,君王以多方之士为用,“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惟以王家为敌,而不敌殷之多士)”。

3, 选官须知人,亦须善任。发挥人之长处,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职位,发挥最大的用处。如《尧典》中记载的尧任用官员即为如此。命禹治水,命益掌山泽,命伯夷坐秩宗,命夔典乐。

(二)其次是官吏的考核。

官吏的任命须有考察期,看其是否能胜任。如舜对禹之考察为期三年,“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尧典》同时官吏之考核须赏罚分明。“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观其志,考其事,报其劳)《皋陶》。”“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丕则威之(纳言,善则称扬之,正则进用之,丕则罚之)《皋陶》。

民:(一)为政者的治国思想:顺民,保民

为政者顺承天命以治民,应通晓天与民之关系,以顺民为根本理念,“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康诰》中亦阐述尚德保民。“不敢侮寡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十三经读后感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史记读后感

论《史记》

论文摘要:《史记》在中华古代历史上存在三千多年,它能够永保价值、永保拥戴的原因。《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是一部创时代意义伟大的史书,它的优势以及价值。尽管《史记》被光环环绕,它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项羽本纪》、重要性、缺点

一: 《史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司马迁叙写的悲惨经历。

有一种东西总会令我们突生震撼,有一种东西总会令我们为之感动,有一种东西总会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史记》我读后或者可以说是大多数读者的感受。在历史的年轮中,翻滚潮流,洗尽铅华,《史记》总以一种以它特有的姿态为我们多见。

《史记》,为二千年前汉武帝时司马迁所写,也可以称为《太史公纪》或《太史公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在此文化修养极高的环境下成长,十岁时便可通读古代史书,二十岁便开始环游各地。聪慧好学的他对文学具有一种以生俱来的喜爱,受父亲的影响,他更加对此进行探索研究。人有生老病死,事态有炎凉变化。司马谈遭受了一些不幸、痛苦的经历,积劳成疾,抱病而死。临终时嘱托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职业(也就是继续为太史令),司马迁痛哭流泣地接受父亲的遗嘱,开始了漫漫叙写史书的征程。

二:《史记》主题内容及起影响。

《史记》内容包括:本纪十二卷、年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

卷、列传七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在《史记》以前,没有这样大部的史书,也没有记、表、书、传的体例。这都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材料,大抵都是从古史中取来的。如:《尚书》、《国语》、《国策》、《世本》,以及汉初时的《楚汉春秋》,都是《史记》的来源。后来有些事也都是司马迁自己所经历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史书,作为第一部通史。《史记》记述了我国黄帝的上古传说,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史记》单单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的滚滚历史,三千年的恩恩怨怨,三千年的改朝换代,三千年的种种。《史记》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这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发展为我们所知。西方人以其《历史》作为世界十大历史著作,而中国我想也就是《史记》可以列入其列。《史记》不愧为一部浩瀚的历史巨作,担当起中国文化瑰宝?魁首?。

…… …… 余下全文

篇八 :再生缘读后感

《再生缘》读后感

《再生缘》乃清代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作,主要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以及皇甫、孟、刘三家的恩怨 情仇。此书结构庞大,故事性极强,情节离奇曲折,结构精密,为此,我对此书爱不释手,用了三天把本书看完。

小说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差别在于虚构性,《再生缘》也不例外,而且还增添了神化色彩。小说的第一回《宴蟠桃神仙谪世 征土番英雄立功》开始神化,也是为之后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东斗星君、执绋仙女、焚香、秉圭女四位神仙因迷恋凡尘,欲投凡间,永结为好。玉帝得知后,将四人贬下凡间,美其好事,但是是他们历经苦楚,尝试姻缘复原之苦。四位神仙托世为皇甫少华、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另还有金童、玉女、织女托世为元朝天子铁木真、皇甫长华以及刘燕珠。出生时有天降祥瑞之兆的人,注定身份非凡,非富则贵,皇甫长华出生时有月华毫光异香,母仪天下;皇甫少华紧接长华之后出生,月华渐息,年少封王;孟丽君出生时月华正胜,异香满室,官居极品,位列三台。

这部小说的神化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世,另一个表现在于神仙托梦。尹夫人、韩夫人、杜大娘临盆前皆有神仙托梦告知她们的儿女是神仙托世,将来必能富贵非凡;刘燕玉已故的生母托梦让她就皇甫少华并死定终生;皇甫敬被俘虏时,神仙托梦告知其三年后必能渡过难关,并且加官进爵;皇甫少华、苏映雪遇险时神仙打救等等都有充满了神奇色彩。这种神仙托世、托梦的写法,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知道前因后果。早已透露的大团圆结局、曲折离奇的剧情,引用一句马克思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整部小说,虽说情节离奇曲折,很多结果是在意料之外,但却是在情理之中。若说戏剧性较强,还得说第二十八回《得绣球大小登科认首饰惊喜交集》和第二十九回《贺新婚士元悲伤 饮合卺映雪叙旧》。读者都知道,苏映雪要嫁的是孟丽君,孟丽君要娶的就是苏映雪,姊妹重逢,扣人心弦。在成亲之前,孟丽君打算向梁小姐说明一切,动之以情,乞求谅解;苏映雪竟打算为守节再次寻死。当然,苏映雪是不会贸然死去的,关键时刻有神仙托梦道“莫须惆怅误良辰,即日妆台共故人。夙世良缘终会合,三番花烛始为真”。但是,苏映雪一直以为故人会是皇甫少华,怎么也没料到是孟丽君,抛绣球那天,她一直寻找皇甫少华,却始终没见到。若抛绣球那天苏映雪就寻了短见,孟丽君始终不肯向前,没有接中绣球,那结局又是如何呢?当然,一切都在作者的股掌之中,清点聘礼时,当苏映雪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