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四库全书 读后感

观《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有感

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的总结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与目录编撰活动,其突出成就体现在《四库全书》以及与之对应的目录的编撰。

《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专著。它是在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六经之外,凡著书立说,能成一家之言者,统称为子书。《四库全书·子部》收录古代典籍2984种(含存目),卷帙浩博,内容复杂。其中既有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多为思想史论著),也有大量的科技著作,涉及农学、医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诸多领域,此外还有哲学、宗教、法律、军事、教育、艺术,以及文史考证等方面的著述。四库馆臣将其划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推步、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其中,《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之“医家类”排于第五。纪昀曾渭:“余校录《四库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未简,余独以农居四,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医家类著录古代医药之书97部,存目医书100部,总计197部。在这197篇提要中,作者发扬了古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子目后面有案语,对每部书都有著者、内容、学术思想、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考证性文字,还有相关的说明性、评价性语句,不仅“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别”,而且“剖析条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高挹群言”,系统总结中国18世纪以前的医学学术概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医家类的小序写得尤为出色,其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宜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综览这些医书提要,其作用、特色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 …… 余下全文

篇二 :知识宝库——读《语文新课标四库全书》有感

知识宝库——读《语文新课标四库全书》有感

眼睛就像是打开每一个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们去觉察到知识的所在。读了《四库全书》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

《四库全书》当然讲了四方面内容了。分别字自词库、语库、文库和资料库。文库中有许多着名的文章如《红楼梦》、《聊斋志异》(节选)等。语库更是丰富像对联、歇后语、谚语应有尽有。字词库可称得上是功能强大。在这一部分,最突出的是近义词和反义词词不仅全,每一组还有注释。再说资料库,整本书中就这一部分最有意思。连网络流行语都有。

学无止境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要学习,动物要学生存的技巧,人要学知识。像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文章怎样分段、读后有什么感受??这都是学一篇课文的步骤。如果想让句子更生动、优美就可以适当的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除了修辞手法还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周记,写的我都害怕了。妈妈发现了我不爱写日记的心理。就走过来对我说;“其实周记,就是只这一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笔写下来。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我听了妈妈的话,半信半疑的坐到了课桌旁开始写,发现写了200字都有点“刹不住车了”因此我吃到了甜头,直到今天我都按照妈妈说的做,只不过是加了自己的想法。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妈妈给了我一个架子,让我去添瓦、装门,最后一个完整的房子就盖好了。

我从《语文四库全书》里不仅学会了知识,看其中的文章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五年级:赵姮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

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

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

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

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

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

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

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

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

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

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

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

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十三经读后感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

《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

提起“禁书”,人们并不陌生。从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书便受到历代统治者过多的“关爱”。书可以记载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可以为统治者所用,以宣扬其政教,巩固其统治;书也可以记载不喜欢甚至憎恨的东西,表达作者的意愿,宣扬反叛意识。因此,以书为载体的文化领域一直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并严格控制的。我们难以准确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种图书被统治者所查禁,但我们知道,越是“禁”书,想读此书的人就越多,也就越禁不住。像满清王朝一样屡兴文字狱,也并没有达到目的。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禁书史,其禁书原因大约不外两种:一是政治原因,一是思想原因,其中政治原因又占主要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希望天下的百姓都成为顺民,永远做奴才,任自己为所欲为。对于一般的下层百姓,实现这一点比较容易。对于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点却不容易,因为他们有文化,因此有思想,更进一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不会轻易为人所左右。于是,除了那些为向上爬而忠实于朝廷的知识分子以及大部分受蒙蔽者,还有许多心里明白却又不敢言说者之外,那些敢于言说的,甚至形诸文字、散布于民间者,自然就成了打击的对象。但正是这些政治或思想上的“异己”者才有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为社会和文化带来进步和繁荣。扼杀他们的著作,实际便是扼杀文化和一个民族的生机。但历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统治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百姓利益可以被他们轻易地背弃或扔在一边,同时还要要求百姓们对他们忠贞无限,这种要求本身是滑天下之大稽,是人世间最无耻的,却在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例如:西晋时期,司马炎取泰始为年号,他取这个年号的目的是想讨个吉利,希望能开始新王朝的新纪元,以后能稳稳当当地坐下去。于是司马炎为了保障王朝的稳固,于泰始三年颁布了一道禁令:“禁星气、谶纬之学”,并颁布了《泰始律》 。其后与谶纬有关的东西一直被禁。真正的禁书从秦国开始,秦孝公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为了变法的畅行无阻实行燔《诗》《书》 ,这一案例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禁毁图书的先河。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史讳举例读后感

《史讳举例》的读后感

《史讳举例》读后感

《史讳举例》主要讲的是民国以前,凡是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的当代君主或者被尊称者的名字,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开其字,称为避讳。(避讳,⑴汉语词语之一,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⑵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史讳举例》一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避讳之俗开始于周,形成在秦,在唐宋时期最盛行。避讳使当时很多古文书籍的内容混乱,带来了很多阅读上的麻烦。但是也是因为每个朝代字的避讳不同,让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每个书籍的年代。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次要有两种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史讳举例》中讲了不同的避讳方式,陈垣先生也列举了很多有关的例子来佐证不同的避讳的方式、方法。

避讳的主要的原则是什么那?《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便产生了避讳的方方面面:分为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①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②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③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如《宋书·谢弘微传》:“从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于世。”内讳也就是“妇讳”,《礼记·曲礼上》载:“妇讳不出门。” ④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⑤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⑥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

…… …… 余下全文

篇七 :《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余秋雨。作者几年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因为课程进行方式比较特殊(课堂现场提问并作答)并全部由香港凤凰卫视播出,后来又有台大学生加入,所以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作者将中华文化史分成了四十七堂课,按照时间顺序的推移,全景式地展现在了学生与读者面前。脉络清晰、结构合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下面请大家跟着我共同梳理这四十七堂课的内容梗概吧。文化记忆的唤醒--甲骨文。商代“美”学概念的正式确立。诸子百家里稷下学宫中名声最大的孟子和实际影响最大的荀子。“轴心时代”中世界性的老子及《道德经》。在孔子周游列国中的足迹中寻找真实的孔子。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等一整套理论,成为跨时代的精神导师。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庄子。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屈原。《二十四史》的“总策划”,《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文学随笔《世说新语》。文学高位上的父子三人,曹操,曹植,曹丕。那个时代文化最高峰--陶渊明。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兰亭序》,中国书法第一人--王羲之。创作了《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的第一个知名画家--顾恺之。一个重要的时代北魏,孝文帝与云冈石窟。文明的制高点--大唐。当西方文明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黑暗之时,中国却出现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景象,开启了一个辉煌而自由的时代,那就是唐朝。出现了当时世界上顶级的文明。唐代诗人前十名排序:李白、杜甫、王维、

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王焕之、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多记一个名字--颜真卿。在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是这位书法家第一个站起来平乱。他那篇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晚唐李煜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为中国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词,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宋词的最高爵位: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宋代书法一般概括为“苏、黄、米、蔡”也就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首推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到了元朝,因为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被飞石击中身亡,正在西征途中的旭烈兀调转马头东还,从而使得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和埃及文明免遭根本性的破坏,延续了人类文明史的多样化。元代著名的元杂剧,将中国文化在戏剧上的欠账,加倍偿还了。明、清两代文化成果的排名:第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创建;第二是小说的繁荣,尤其是曹雪芹的出现;第三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启蒙思想;第四位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的编撰;第五是京剧的产生;第六是昆曲剧本的创作;第七位是西方文明的传入,西学东渐;第八是李贽、徐渭、金圣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具有奇特生命状态的文化人的出现;第九是一些实用性的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等的出现;第十位是形成了以考据为治学主干的乾嘉学派;第十一是徐霞客。使中国变为世界之中国--西方文明的传入。自唐代以来最值得记忆的远方目光,来自两个著名的西方人,一是马可.波罗;二是利玛窦。到了近代,辛亥革命前后文化事件依次是:第一位创办《新青年》,提倡科学、民主;第二是推广白话文;第三是大量

…… …… 余下全文

篇八 :国学经典 读后感

国学经典 读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进一步学习北大大课堂、楼宇烈讲授的《国学课十三堂》,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热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