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四书五经》有感

读《四书五经》有感

近段时间来,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吧,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基本看完了,我看《四书五经》绝不是为了用上面的一些哲理来附庸风雅,主要是想大体窥探一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东西几千年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它的核心到底什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传承下来?

我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思考的很肤浅,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看了之后,大可嗤之以鼻,我欣然接受。

总的来说,《四书五经》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庸,强调中和,反对极端,反对矛盾,有一种比较柔弱的东西在里面,和当今人人都在强势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有点相反。比如,从政,“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调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而当今政治,官员一天到晚是想着怎么把上面的人搞下台,自己好往上爬,政治越黑暗越好,自己就可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粉墨登场,而不是“默足以容”;做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找他办事态度极其的不好,想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根本做不到什么“无倦”了。做人方面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而今天的社会绝不是这样的,别人给你一巴掌你绝对给人两巴掌;做学问方面,强调“士志于道”,而如今,教授不教书育人,不搞科研,而整天“走穴”;等等。

为什么中庸的品质在当今的中国是无法生存的呢,这种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软弱,遇到矛盾采取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而不是去解决矛盾。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大家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有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中庸的品质只有在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里才能生存下去,和中国现今高度趋利化矛盾尖锐化的社会是不相容的,俗话说钱是罪恶的根源,我说钱是矛盾的根源,钱牵连着矛盾的两边,你到商店买东西时,钱牵连着你和商店老板之间的矛盾,你在公司工作时,钱牵连着你和上司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在古代这种矛盾相对缓和些,基本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所以经济利益矛盾少些,顶多就是和封建地主和官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缺少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而使矛盾变得少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思想能过在古代生存而和当今的中国是不相容的原因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

分类: 季谦先生读经理念辨析

1、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

就内容说,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麼不可.因為读经只是小和尚唸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

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麼笨,以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

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抉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抉定.

我认為如果求学应注重有子所说的君子务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则请问易经先?论语先?老子先?论语先?

又,到底有了论语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易经,还是有了易经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论语?是孔子使易经高明,还是易经使孔子高明?

此稍有中国学术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奈世人之不善学,又不思考,而欲强辩何?

当然,再说一次,只要读经便好,纵使小经如三字经千字文亦佳於语文课本.故人人皆可自选一本开始,皆我所讚叹者也,在此不必拿来作為争端,破坏了读经界之和祥.

2、为何能常建议从论语开始?

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一方面可以这洋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间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容易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

…… …… 余下全文

篇三 :国学名著读后感

国学名著读后感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四书五经”,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 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 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 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诲行事做人, 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 《 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 余地。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宋朝开国名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更是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论语》正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论语》的魅力,即使在不精读的前提下,已让人叹为观止,倘若全神贯注,便会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情不自禁地感受其奥妙所在。 说来惭愧,在我中学时代,接触,理解,背诵《论语》,完全是为了语文考试。那种不求深解,囫囵吞枣似的《论语》学习让我几乎毫无所得,直到踏入大学的校门,我改变了。大学“百团大战”中,我投向了国学社的怀抱。国学社众位研究颇深的师哥师姐传递给了我无穷的正能量,从此我便脚踏实地地攻读《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没有古人那样的抱负,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诀。我只是从这部书中认识了辽阔率性丶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丶因材施教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丶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有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享年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让他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思想家。如果说他是震古烁今的智者,这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以此身份,当他的弟子问他时,他的回答却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深思!

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阐述比比皆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秉承这样基本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与“温故而知新”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常复习旧知识,加深对以往知识的把握,其实是对以后的新知识做铺垫,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锲而不舍地治学,要敢于问,善于问,目的是彻底消化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学》读后感03

四书五经读后感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 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 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 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诲行事做人, 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 《 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 余地。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读后感

《汉书·艺文志》上有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故事或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的言辞。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一种教育,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

物生长吗?所以《论语》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这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的宏观大言论。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这种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