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国殇读后感

品《国殇》之感

《国殇》学罢,脑海中还萦绕着“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骑兵连,进攻!”的语句,似乎依旧被那些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将士们所感染,胸腔热血正充盈着。

《国殇》是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不像其他篇章一样,祭天神、地祇,它祭的是人鬼。为何?为“旌蔽日兮敌若云”时,将士们仍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和敌人短兵相接。就算“左骖殪兮右刃伤。”也依然擂响最后的战鼓,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是好汉,他们至死拼搏!“出不入”、“往不反”,这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战死后,依然保持着战斗的雄姿,他们凭什么不能让作者颂扬?“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是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祭奠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有对死者的颂扬,也有对生者的激励。在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屈原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爱国之心能感染他人,让更多百姓、官员爱国,为国奉献。

古有《国殇》精神,今有《亮剑》精神。战争、爱国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精神来支撑。提到《亮剑》,人们心中都有几个印象深刻、满怀感动的画面,比如,骑兵连片段。为保护更多人撤退,骑兵连要去阻挡敌军。那是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骑兵连没有丝毫的畏惧。一次次的冲向敌人,“骑兵连,进攻!”直到最后一位骑兵的最后一次冲锋,他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无人不为

他们的坚持、大无畏所感动。这就是《亮剑》精神,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精神。

同样的精神,也能在《集结号》中看到。《集结号》中,谷子地奉命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出发前,团长与他约定以“集结号”为令,决定撤退时间。团长为了顾全大局始终没有吹响号角,而谷子地和战士们浴血厮杀,战至最后一人,没有退后一步。这样付出鲜血、生命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屈原、司马迁、文天祥、鲁迅等,他们都对祖国有一颗赤子之心。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爱国主义已经淡漠,人们是不是应该多品析《国殇》、《亮剑》这样的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人生舞台的主旋律,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国志相结合,将会更有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二 :国殇读后感

《国殇》读后感

九十五营三连 刘谦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修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

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 …… 余下全文

篇三 :名著读后感酒臭国殇

酒臭国殇

——读莫言之《酒国》有感

每一次读一本小说,都好像随作者去了另外一个国度。

没有深刻的见解,没有到位的赏析,可读完这本书,的确想说点什么。 《酒国》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一本讽刺小说,其借助酒这种饮料,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混乱。主人公丁钩儿作为一个特级侦查员被派往酒国市调查食婴案件,在酒国发生了一系列荒诞的故事。调查未果,反而因酒而惹上官司,最后醉死在茅厕里。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一个感觉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导致我当晚都没睡好觉。我不知道所食男婴真的是男婴还只是做成的像婴儿形状的东西,我不知道丁钩儿是正义的化身还是邪恶的载体,我不知道为什么每个章节后面都会穿插李一斗与作者莫言的书信往来,我甚至对莫言最后出现在酒国市感到非常吃惊。似乎它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有丁钩儿是虚构的人物。又好像酒国市什么都没发生,这一切只是在丁钩儿的梦里。总之,我带着满腹疑惑又重新读了一遍,当然,我也上网查找了这本小说的赏析,使它能更好地帮我理解作者的目的。

读完第二遍后,我渐渐有所领悟,之所以我这般模糊,恰恰是作者巧妙的安排。我不禁为作者缜密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以及洞察官场腐朽的睿智所折服。

《酒国》由三重文本组成,检查员丁钩儿调查“红烧婴儿”的全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辅相成,构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摸不清,道不明,感觉得到现实的映射,却又惊叹于不可能的荒诞。例如“食婴”案件,听完令人作呕,却又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在那样混乱腐败的年代里,人吃人就没有发生的可能?

当我越是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时,作者愈是横加阻拦,他偏要把事情的原委搁置一边,转而叙述其它的东西。例如丁钩儿与女司机的艳遇,与买馄炖老头的纠葛以及与老革命家的偶遇,一系列发生在丁钩儿身上的事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是觉醒一方面是沉沦,一方面是义愤一方面是堕落。直到最后他也还是没有调查清楚案件的真相,连主人公都置身事外,我们这些读者更无从得知事实。这同样让我不忍心读完这本书。按照我的性格特点,到了文章的末尾,作者总该给我一个交代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读后感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读后感

战国时期,南北方文化的汇合促使诗歌在楚国获得重大发展。战国末期,在南方的土地上产生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主体的《楚辞》,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使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在其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了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凌辱的高尚品格。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表现出悲壮的美感的杰作。

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 …… 余下全文

篇五 :抗日书籍读后感

抗日书籍读后感

抗日书籍>读后感

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作者:郑海芳

一个个革命烈士其实仿佛是一块雨花石,静静的,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而在其中,有一颗小小的雨花石,她让我感动,她让我震撼,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xx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六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国共 产 党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改运动。19xx年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 产 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来回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在英勇就义之前,她说道:'怕死不当共 产 党。' 读过这个小故事后,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粗布衣裳,剪着齐耳短发,眉宇间透露毅力,眼睛怒睁,嘴角微翘,面对凶狠的阎军,昂首挺胸,从容不迫,慷慨就义的景象。我掩卷沉思,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一个女共 产 党员,临敌不惧,竟有如此大的勇气,让我由衷的敬佩,而在这敬佩的同时也渗着几分感动,因为他们这些革命烈士的冒死工作,才能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不禁想高呼:'共 产 党万岁,革命烈士万岁!' '刘胡兰、黄继光、董承瑞、江姐、夏明翰……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耳边久久回荡着,回荡着,回荡着……

《赵一曼》读后感

营林管理处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尚志市举行了一个牵动人心的仪式——赵一曼烈士纪念馆隆重开馆!六十年前的这个日子,巾帼英雄赵一曼就在这里英勇就义。赵一曼出生在白杨嘴村中的李家。赵一曼排行第七,小时侯,赵一曼在大姐夫办的学校里学习语文、数学,课余时给她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使她懂得了要推翻封建势力的压迫,不仅要反抗它,而且要改造它,把她带到一个崭新的天地里,在心里播下了一颗革命的火种。父亲死后,封建思想的哥哥剥夺了她求学的权力,后来她在大姐夫的帮助下悄悄地自修学习,并且通过读一些进步书刊使她眼前豁然开朗了,她开始真正了解世界、了解国家、了解人生了。一九二四年初夏,她终于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xx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xx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读《红岩》有感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 产 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诗韵读后感

暑假中我阅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认识了北科大走出的两院院士,作为一名即将进入北科的新生,我感到无比自豪,从中也学到了许多。从院士们的事迹中,我领略到了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演技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时间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他们总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断的革故鼎新。

这些北科大的元老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将北科精神彰显出来。他们不是什么神一般的人物。他们也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寻求帮助,也会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的鼓励,也会和朋友喝酒谈天,也会因为成为了父母而兴奋喜悦,看见前辈偶像也会紧张脸红,他们也有自己固执的习惯,也有享受生活的小情调。

只是,在面对人生时,他们更加懂得革故鼎新这四个字的份量,懂得承受,懂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挺起国家的脊梁。

这31位与北科共同成长的钢铁般的人物,与北科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正如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余载坚持教书育人,著作等身。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时候也说:“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作为院士,徐老为国家挣得荣誉,作为教授,徐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领军人才,作为学生,徐老饮水思源,勤俭节约,捐出积蓄创立“徐祖耀基金”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徐老这正直伟岸的风骨,坚韧不拔的品格,两袖清风的作风,不正如苍茫的雄峰峻岭,巍然屹立于华夏大地,是为万千学子树立的榜样么?他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期待,不正恰似那高山之于登山者,渴望着看到朝气蓬勃的后辈在神舟大地上激荡起更高的发展浪潮么?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生,前辈的六十余载教书生涯,深深影响着我,徐老如寒梅般的风骨必将成为我学习中的动力,必将使我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观后感1

《南京!南京!》观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xx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xx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读《红岩》有感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 产 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