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二

因为爱,所以爱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关庙小学 高军建

虽然工作繁忙,家事繁多,但是依然不能阻止我每天看书的欲望。在重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时候,我经常陷入沉思,思考我的现在,我的将来。当然,思考更多的是教育。

掩卷沉思,顿觉醍醐灌顶。书中每一条建议可谓是真知灼见。在重读中,我忽然发现这每一条建议的前提似乎都是源于对学生的爱。试想: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还会有这些建议吗?

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在讲座中,他谈到了教师的职业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事业,而不是工作。我想,事实的确如此。世界上的职业有很多种,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我们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目前,在社会上得不到一些人的认可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我们老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来改变外界的看法。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这种职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工作。那么我们就会热爱我们的事业,才能以满腔的热情来投入,以忘我的精神来工作。所以,在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教师就要有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要有所奉献,要有一种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记得几年前,当我来到这所村小时,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表情,我又怎能不为之所动,又怎能不产生一腔热情呢?教育不像种地,每年丰收时都可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我们的教育具有滞后性: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中也许会出现县长、教授、企业家等等,而这正是我们为师者所希望看到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再想到了这些,又怎能不让人充满激情和热忱呢?于是,在这个偏僻的村小,我每天都最早的来到学校辅导学生读书,放学的时候给成绩薄弱的学生补习功课,每每看到他们充满疑惑的眼神,听到他们稚嫩的童音,我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觉得每一个细胞都在运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们的成绩进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 1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读后感-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陈秋彤】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

【谢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啊,远离家乡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乡,思念他们的一草一木,思念哪儿美丽的风景,思念那儿母亲亲切的笑容。

是战争!毁掉了原有的和谐,让美丽的大草原成为废墟!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母亲身上的污秽,却不能帮助。我们的心是痛的,在流泪,在哭泣,那是无助的泪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我们何时才能回归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张伟】

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中国,在日本的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也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黄泽西】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我都深有感触。“19xx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间断,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文章的导言是这样说的,这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战争的兵荒马乱,使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承受着因战乱而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痛苦!国家是他们的,土地是他们的,但是他们只能用愤怒的目光去怒视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但是他们无力反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曾经满流着青春、快乐的乐土,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一点一点被割去、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周涛散文

周涛散文选集 读后感

艾青曾在诗句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写给土地的诗。而周涛同样也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写了一篇文章——《还是应该常看望一下土地》。这篇文章让我不禁反思自己.

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真正被忽略的,唯有土地。”正是这样,人们用便捷的柏油马路,用高大的摩天大楼,来撇清与土地的联系,来显示我们自己的高贵。人们常会赞扬自然的伟大,清风给予人们凉爽,空气给予人们轻松,阳光给予人们温暖,绿草给予人们生机。而人们却忽略了土地,它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一切,而这一切,我们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接受。“被忽略的土地,始终沉默着。”土地给予我们的食物,给予我们衣物,给予我们大树,给予我们一切。我们用“土”来形容亲近土地的乡下人,却不知“城里人”才是真的无情,他们摆着高傲的架子,装着感恩这个世界。所以说,我们还是应该常去看望一下土地。 其实,也并非所有城里人都如上面所说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发现了与土地间的疏远。于是人们在赋闲之时,离开城市,来到山区或是郊区。看到“积雪融化的土地在阳光瞎整腾起灰蓝色的烟雾,点点光板游离其间。土地的芬芳正随着这些氤氲之雾弥散开来,新鲜刺鼻,沁入肺叶。久违啦,土地的气味!”正如作者所写,土地是最纯净的,它不受尘世的污染,他没有人之间冷漠的人心,它几千年来不曾改变,它始终都是最初的自己。我不禁要爱上这土地,爱它的不变的陪伴,爱它的无私的奉献。它给予这个世界生命,让我的眼眶湿润,让我不禁想说:“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还是应该常去看望一下土地。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所以说,有时候土地也是地域的划分。每一块土地,不仅仅只是给予人们生活所需的工具,人们赋予它情感,热爱它,维护它,思念它,它便是“祖国的土地”。还是那句话,“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不仅仅是对土地的思念,还有这土地上的人民,这土地上的国家,这土地上的民族!

…… …… 余下全文

篇四 :我爱这土地01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练目的 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 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 便于迅速把握主题 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 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xx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 提高理解能力

2、 锻炼运用能力 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 进行思想教育

2、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 …… 余下全文

篇五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书笔记(读后感)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

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_21086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作者:河北省藁城市梁家庄中学   liuliuliu666(真名:刘刘)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婧

从'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入手,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阐述。在作者看来,'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气',是一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一种是泥土、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于我而言,一个从农村来的人而言,土对我们,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村落的形成必须有土地的存在,土地, 带给我的是种踏实的归属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作者论述的乡土社会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淳朴气息,和谐的乡土社会在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内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气'的存在。

乡下人因没见过先进的器物被称为'愚',但有些城里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却不如乡下人,在我看来,各有各的长处,谁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人做出评价。费孝通先生在文中论述了文字与'愚'的关系,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大家才会使用'特殊语言',推行文字下乡,的确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记忆

学习,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须要通过记忆。'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读了这篇文章,愈发的感觉,任何一件事的实施,都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乡,不仅要考虑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还要考虑社会特点(

基层)。

作者以苏州人家城里的水道、走廊为例,展开了对'私'的表达,'私'与'公'相对,'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以'自我'、'自家'为中心的网络结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利欲的诱惑,有些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社交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乱,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认为,人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由己及人,使自己拥有一种宽阔的格局,一种心怀大事的气魄。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电影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

党旗飘扬

——《为了这片土地》观后感

芦苇荡,红海滩,纤弱的碱蓬草用生命织就的那一片火红??电影《为了这片土地》在生动而唯美的影像表达中,深情演绎了王桂兰书记对北镇市正二村这片土地的深沉之爱。正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王桂兰生命的真实写照,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事业在奉献中闪光。

感动一:承诺

“一诺千金,我怎么兑现? ”

修路——让村民摆脱泥泞的乡间土路,是桂兰对乡亲们最重也是最难的一个承诺。一个烧饼一根大葱,桂兰的筹钱过程异常艰辛,村民、亲人的不理解都没有挡住前进的桂兰书记,经重重艰辛,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蜿蜒在村子中间,这是一条致富路,也是一条用桂兰心血浇灌的爱心之路。归还欠款;改善雪娥与婆婆的关系;教乡亲们生豆芽致富;为小豆豆讨回公道等等,桂兰用她的担当为乡亲们撑起了一片天,也在践行着一个共 产 党员的承诺。而她没有兑现的是对家人的承诺。作为妻子和母亲,工作的忙碌使得她无暇顾及亲人,家务由丈夫承担。当自己身患重病之后,丈夫又面临病危,她不断自问“我对别人的承诺都兑现了”,而对家人却亏欠得太多。

感动二:无私

“在村里我敢说,这碗水我端平了;可是对自己的家人,我却不敢这么说。” 村部食堂吃饭,她在黑板上写下:“食堂吃饭,每人3元”,第一个把钱放在桌上;为村里修路,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桂兰对年迈的五叔深鞠一躬:“五叔,对不住了,今天要打要骂都随你,西下屋我是非推不可了,推完了我再给你老人家赔不是??”随后又不顾亲娘拦阻拔掉娘家菜地里的大白菜,没有征用大哥的车赚钱贴补家用,王桂兰把天平倾向了村民;为了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她让弟弟把学到的生豆芽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村民;为了给孩子落入工地水塘失去生命的家庭争来补偿,她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千方百计找工地老总交涉;为了给村里豆芽项目寻找法律保护,她积极与工商沟通注册公司,使正二豆芽在市场上稳稳立足;禽流感来了,全村捕杀家禽,丈夫偷偷藏起来给她治病补养身体的乌鸡,她得知后照样不留;自从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她首先想到的是答应百姓的事还没有做完,她对自己说,要把今后的每一天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来过,要多为村民做事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