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卷有益,只有读书,用心汲取书中的营养,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好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平时也想读点书,但有时总以工作累,家庭琐事多为由,没能坚持下去。从此,我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读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

向谁学的问题很重要,如何学的问题更重要。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吸取精华,移植他人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选择性的学习,这一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我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

通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才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每天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多学习,选择性地学习,将别人优秀的教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2008.06

永昌城关一小 柴仲雄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懂

得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事的办法,做人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

19xx年,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夏雨朦朦之中,依稀又朦胧的看到江南的烟雨中,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有着撑着油纸伞的独行者在雨巷中彳亍着,惆怅着,并希望会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在沉痛的吟唱,唱着19xx年夏天的阴霾,白色恐怖在天空中蔓延。4·12事件的惊悚在全国中沸腾。这么多的这么多,让朦胧的雨巷显得格外的凄凉。

缓缓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袭一身青纱,披一头秀发,撑着油纸伞,缓缓地,带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带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像梦一样,带着冷漠,凄凉,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发出叹息,惊叹为何她会如此默然彳亍,默然叹息。雨巷幽深的气息夹杂着青石板的翠绿以及旧时木屋的咖啡灰。为此时的雨巷上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丝幽暗。她像梦中飘过一般,静默地远去,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在这雨巷。

离去的背影,淡去的颜色,散了的芬芳。看着渐行渐远的一切,独行者在黯然着,黯然在这雨巷中!

戴望舒的《雨巷》中一直都飘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直都隐藏着一位独自彷徨的独行者。他惆怅,他彷徨,他黯然地行走在这悠长又愁苦的雨巷中,这雨巷里没有欢乐,没有阳光,独行者虽孤独但却怀揣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中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人将当时19xx年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比作那悠长而寂寥的雨巷,雨巷的沉闷而悠长的气氛更多的衬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参考19xx年的历史,当时在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爆发了一系列由反动派策划的对革命者进行的血腥屠杀的活动。一下子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种困境。原本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血青年们一下子从天堂走到了地狱,革命陷入一片黑暗。许多青年们在此时陷入痛苦的挣扎中,此时他们就像雨巷中的独行者一样彷徨,迷茫,惆怅。由于对革命找不到方向,所以他们期望能够出现一位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即是美好的希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荆棘鸟》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上帝创造人类,人类衍生出善与恶,上帝同时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战,正如他虽清楚告诉亚当和夏娃别偷吃禁果,但仍很仁慈的留给人以选择权一样,人在无法选择或面临多种选择时必然会犯许多错误,进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应该是行动中的人,以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我之时,也即上帝对人格,生命底蕴的内在转化。古人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是谓之知。”这样说来,应尽天道无余常与善人,然而当一种追求与神冥冥相对时,人的生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根芦苇,任何来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归于毁灭。麦吉,拉尔夫就是如此,拉尔夫很象《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牧师,不同的只是形式,其情之专感人肺腑,美丽的东西不过是瞬间的灿烂,抓住一个足以乐终身。相比而言,拉尔夫是幸运的,神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终让位于纯真的本能,从而也就抓住了永恒的瞬间,他死了——在爱人的怀中,留下了凄楚的麦吉。幸福总是伴随着多倍的痛苦,美总是短暂到让人来不及为之驻足,痛并快乐着,亦或乐并痛苦着。福兮,祸兮?

一切束缚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则总会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后的爆发中被突破,牧师和和尚相似。无独有偶,《巴黎圣母院》中也着力刻画牧师受着相思煎熬后的种种痛苦乃至扭曲的心灵,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生理的欲望只能顺势引导,因地制宜,才能使肉体的凡俗升华到精神的神圣。

由此种种,经典的爱情总是以悲剧而告终的。《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简.爱》,《红楼梦》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悲剧作家的灵性在于他以大悲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无数,将个体的悲升华到整个人类的一种发自脊髓深处的寒气来,正因为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乐观的,因为他悲在质量而非数量,在本质而非现象本身。当这种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时候,喜剧作为一种替代品便出台了。

真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雨巷》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

读戴望舒的《雨巷》,诗中那份幽怨与苍凉穿越时空如影随行,那份对爱情的守望的决绝与果敢让人望尘却步。在这首诗里,我感到强烈的期望和等待,最美好的是等待,最残酷的也是等待,所有的美丽的心愿,也许在期待中实现,也许在期待中破碎。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戴望舒之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为《雨巷》,这并非是说他别的诗不好,或有质疑他的才华。完全是因为这首实在是太美了,光辉太过灿烂,以致衬托得其它诗稍显黯淡。《雨巷》就像太阳,其它月光之诗的亮竟都隐没于烈烈阳光下了。雨巷》之于戴望舒,就像《洛神赋》之于曹子建,《滕王阁序》之于王勃,《长门赋》之于司马相如,《再别康桥》之于徐志摩,《边城》之于沈从文??巨擘之作,一篇足以雄踞文坛,傲视群侠,占分天下十斗才之一二。

…… …… 余下全文

篇五 :冰心散文读后感

冰心散文读后感

篇一:冰心散文>读后感

初识冰心,对她了解不多。总体说来,她是一个被母爱和童真包围的女性。读过此书,才意识到我好像是管中窥豹。

她的散文常给我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文笔清新俊丽,清倩灵活。看着“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回转,默然神伤??”。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回忆与吴文藻的生活中,她会偷偷地将吴文藻书桌上她的照片换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会故意把丁香说成香丁,吴文藻还认真地点头。就是这样,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平平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的情感永远也激不起大波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

冰心散文营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她赞美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同时也寄托了她最纯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儿童培养成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为历史百年的见证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那支多彩的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篇二:冰心散文读后感

我说,冰心属于水,淡然的心怀,平静的神态;我说冰心属于火,炽热的情怀,饱满的文采:这一切的一切诠释着她自然中与生俱来的气息。

冰心,凝聚了太多自然的力量与魅力,正是她的这种自然力量与魅力,深深浸入我心田??

曾几何时,自己也像冰心一样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自然中去愈合自己的伤口,搜寻那丝丝可以安慰眼泪的风景??终于,在冰心的《山中杂记》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

…… …… 余下全文

篇六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人生之海,浪遏飞舟 明媚午后,静坐于书案边,翻开披著金色的一本厚书——《平凡的世界》。潜心赏读,数页之后便不忍释手。其一平常之场景唤醒沉睡已久的记忆,怀带着亲切之心读完一节节环环相扣的故事。个中人物若全然活跃于纸上,久久不能暗淡。

《平凡的世界》有如陈年佳酿一坛,闻之则醉。醉心其间,心与之系,灵与之通。一起一伏莫不牵动丝丝心弦。久之,彼忧则分其愁,彼痛则为其哀,彼悦则为之心欢雀跃。读毕,各类情思如团丝混杂于心内,难理其绪。勉强记之一二,以求畅快心绪。

不愿言它为我们带来多么强烈的震撼,不愿言它给我们展现的是如何独特的陕北风情。因我更愿说阅读它是一次激发我对家乡热爱情感的心灵旅程。身为黄土高原的女儿们,阅读《平凡的世界》总会升腾出亲切的感觉。

翻开它,仿似听桑梓白翁絮叨模糊的记忆;或似驻足庭中遥望山崖下一溜排开的窑洞;不必说糊着泛黄窗花的木质扇形窗户,不必说热烘烘的足以睡十余人的结实大炕,也不必说被厚茧宽掌或细嫩小手磨的增光泛亮的整天呼哒呼哒响着的风箱,更不必说被来来往往的布鞋,草鞋,胶底鞋,麻鞋踩踏的坑坑洼洼的脚地。品读它,亦像于众人茶余饭后扯闲话打发时间的场院听各家唠叨芝麻琐事。人群中,必定不缺争论着过期时事政策的几个男人。欣赏它,也仿佛是在河畔行走,听湍急的水流,看拔节成长的碧海中的玉米和擎首红颜的高粱。

一个时代,风起云涌;一方土地,四季轮回;一群人物,奋斗不息;几家恩怨,沧桑变化。世代栖居于黄土高原的平凡人物执笔涂抹着不平凡的历史画卷。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如同一个刚从襁褓中走出的小孩,蹒跚学步摸索前进的方向。错误如同摔跤一样不可避免。居于一方的黄土高原母亲在政治的风浪中也无力保护自己曾养育的一方儿女。尽管农业学大寨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集体劳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底粮食总量只减不增。广大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双水村的农民各自浸泡在历史亲手酿制的不幸深渊中。金家,田家,孙家是双水村的三大家族。孙家祖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实实在在靠气力吃饭。人多家大,能劳动者少。孙玉厚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求学子女。在那个靠工分来换取口粮的年代,这一家子实在是不幸极了。金家因被扣上地主的帽子,也生活得畏畏缩缩。田福堂尽管掌着村子一权,靠着好人缘,日子过得倒也不是太紧巴。然他身子欠安,不听使唤,干活不心强力不强,也算是他的一大不幸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李煜词读后感

李煜词读后感 李煜作为一位君王,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大多描述他喜好歌舞,政绩上没有什么贡献;作为一位诗人,在诗坛上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为后世扩大了

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谓的“婉约”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 ,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王

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

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匆匆那年读后感

《匆匆那年》读后感

第一次看九夜茴的《匆匆那年》,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它还是深深打动了我,从男女主人公高中相、相恋,他们之间发生的种种,平凡而又真实,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高中情侣间那种青涩、胆怯、美好。他们说过会一辈子在一起,一起结婚,一起生子,一起组建美好的家庭,我也以为,他们或许真的会在一起,直到永远,但是,他们却输给了时间,输给了自己。

方茴问陈寻,为什么?陈寻说,因为我们都在渐渐长大,有些东西不知不觉就变了。是啊,越长大,似乎很多东西都变了,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直到永远的,我们不该轻易许下诺言,然后又临时退场,这对自己和对方都不公平。我很心疼方茴对陈寻的爱,她掏心窝子,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爱着陈寻,她天真的认为他们真的可以一直到永远,陈寻说以后我不会跟你说对不起了,只会跟你说没关系,然而最后,对不起这三个字却深深伤透了方茴的心。我不明白为什么她宁愿把自己最好的第一次给了一个浪荡公子,却不愿意接受乔然的爱,我认为,乔然才是他真正的真命天子,如果没有陈寻的出现,如果乔然能够勇敢一点,如果方茴爱的不那么深沉,或许结局会是美好的。乔然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他说过,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他都不会忘记那个姑

娘,那个像丁香一样的女子,方茴真是个傻姑娘。似乎大家都变了,只有方茴,这个傻姑娘,依然是一个人,孤单的一个人,很让人心疼。

当我看到陈寻回述的那一段,我情不自禁落下了泪,很朴实的对话,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陈寻对方茴不再是爱,反而更像是一种责任,既然他给不了方茴爱,就应该从方茴的世界消失,何必这样苦苦纠缠在一起?陈寻和方茴,方茴和乔然,赵烨和林嘉莉,林嘉莉和苏凯,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相遇相识,他们之间即使没有爱情的维系,但是他们却有深厚的友情。

匆匆那年,感谢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你,我们相识相恋,相互依偎,感谢你让我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感谢你让我学会坚强,感谢你让我明白爱其实很简单,却又不那么简单,我们会长大,会改变,最后会遇到上天注定的那个人,然后结婚生子,一起看花开花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