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矛盾论读后感2500字

矛盾论读后感

祁琪 一个文明的进步,需要什么呢。漫长的时间,人物的更迭,思想的飞跃又或者是战火的洗礼?从恢弘的历史长廊中,不难发现新旧的交替表面上都大以外在原因的推动而实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明明白白的记载在册册史书里。譬如社会体制的更改:“公田”和“私田”系统的崩溃就看似源自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开垦的荒地增多,各国开始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而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井田制彻底被废除,我国就此失去了奴隶制度的根基,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么一换,就是诺大的两千年。可真的仅仅是因为所行土地制的不适时性而产生这一变化的吗。

当然不是。奴隶制下奴隶的主要来源是部落战争中产生的俘虏,因为战争的失败成为奴隶主阶层的附庸以及其个人的财富,是完全意义上的失去自由、完全被迫的。而在社会体制慢慢的转型中奴仆的存在实际上是土地兼并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劳动者主动投靠富强以求庇护而形成的人身附属关系,这本身也是封建制度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奴隶制度下所存矛盾的进步,作为旧矛盾取代品的属性其终将被新的矛盾所取代,不过那是后话了。 如果说分析悠长的历史显得太过浩瀚,现在我们无妨谈小一点的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不同的大脑让我们得以拥有各自殊异的思维,不同的际遇让我们得以拥有各自铭心的成长,不同的悲喜让我们得以拥有最适合自己的处世准则。正如人言生命的不重复性像极树梢的万千叶子,纵然酷似绝不唯一,除却繁茂与枯萎已然章程式,剩下的脉络都是最自由的。

确实如此。

但抛开所有的前提条件,只谈成型的人性也是不准确的。同样的细胞构造,同样的生命元素,我们都是这个大大世界中并不唯一的有机生命体,气候、人文、地理也都不是因人而异的,熟悉的春夏秋冬,传世的朝代更替,亘古的日月夕昼,之于我们如蜉蝣的生命实在是浩大太过,我们又凭什么独立在外、言辞凿凿的自夸生命的唯一性呢。这样也就构成了一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好的,是应该存在的。这种矛盾使我们可以意识到生命的唯一与雷同之间我们需要证明的是什么,催促我们在泛泛庸庸的时光里应当努力追求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趋于高层面思想的进步,低如生活也许具体到殷切盼望明天的衣食住行更加丰裕,高如理想亦能伟大到竭己所能为社会发光放热勉之继之。

…… …… 余下全文

篇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250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奥四的代表作。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写出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保尔?柯察金。这是一个在俄国革命的暴风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保尔在幼年饱偿了人间的心酸,目睹了腐朽的旧社会中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他被严酷的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后,迫于生活压力来到车站食堂打工。在那里,他目睹了堂倌们的的丑恶嘴脸,腐朽社会里的不平等与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体会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生活。这就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的愿望。

保尔经历了工作、生活、家庭、爱情、朋友种种考验,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最后在残忍的战争中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无私无畏,为革命事来奋不顾身拜态度,他的精神是可佳的,是永不被后世所遗忘的。 对于情感,保尔抛弃了自己的爱情。自己少时便相识的女友冬妮亚在保尔的心目中一度是无比重要的,可当冬妮亚的价值观与自己的党发生冲突而自己无力调解时,他无可奈何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下自己的爱情,去加入到解放全人类的行列中。“生命诚可贵,爱

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保尔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自由,他毅然地放下了。

保尔的内心是高傲不羁的,但在工作中,他面对外界的攻击,没有像旧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而是选择了忍耐,放下了自己的急性子。他在患腿疾修筑铁路、演习时,多次遭到他人的冷嘲热讽,可他没有选择反击,争辩,因为他知道着也是无济于事的。他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只为了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在革命的队伍中,保尔选择了收敛起自己的性格而融入集体,这是识大体之举。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死疲劳》读后感2500字作文

这一次,他所虚拟的那个世界――高密东北乡,焕发出更为奇幻而自然的光芒。他就是那里的缔造者、魔法师甚至是神灵,又是那里的人物草木尘埃,他超然物外,俯瞰着他所创造的芸芸众生,将其领悟了生命大义的深情至性渗透于毫发细微间,他沉浸其间,为人、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世纪婴儿,游走阴阳两界生死轮回之间,将五十年的坎坷多难悲欣交集的尘世百劫演绎得淋漓尽致,虽有轮回往复的过程,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陈窠,虽有章回小说某些因素的借用与激活,却又能出脱的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这部长达五百四十页四十九万字的《生死疲劳》,是他对自己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比之十年前倍受瞩目的《丰乳肥臀》来得更为成熟而精彩。

他可以心平气和地向他心仪已久的格拉斯大叔、马尔克斯先生以及福克纳老头儿致意了,因为这部作品显然是有资格进入《铁皮鼓》《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的行列的。然而这也是一部多多少少有些迟到的杰作。如果它出现在九十年代,那么它将会产生更为强大的阅读冲击力和更值得关注的文体意义。它是莫言对其十多年来持续走下去的那条道路的一次了断。我们甚至可以说,莫言此前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在法国获奖的《酒国》以及他最喜欢的《丰乳肥臀》,还是两年前信心十足的《四十一炮》,都是为了这本书所做的准备。尽管在这部作品里莫言的叙述、语言、结构近乎完美,但是从文体的角度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部总结完成式的作品,而并非是开创式的。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这部作杰作的意思,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莫言自己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近二十多年以来能出其右者恐怕还没有呢。

为什么说它不是具有文体开创性的作品呢?这就需要从莫言所着力的叙事和结构上入手去分析。正像格拉斯大叔通过一个整天敲打铁皮鼓、尖叫碎玻璃的畸体儿马特拉策获得了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那样,莫言通过几经转世投胎的世纪婴儿找到了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但是为了让这部长达四十九万字的作品显得更有层次感和更富于变化,莫言又借鉴了一点点福克纳老头儿的《喧哗与骚动》的大框架结构,采用了多重叙述最后补述的方式。当然,莫言就是莫言,他非常清楚,仅有叙事角度和结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他最需要的还是很中国的东西,于是他引入了地狱阎罗审判、转回投胎转世,引入了驴牛猪狗猴的人性畜性相互参杂渗透的叙事视角,引入了章回体的小帽子戏法和说书人的某些方式,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的成份,收到了似真似幻、似虚似实、亦庄亦谐、五味俱全、趣味十足、起伏多变、生机盎然的叙事效果。然而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部小说仍旧是线性的叙事过程。这些因素的介入,确实是解决了线性叙事所容易产生的层次感不强、叙事角度单一的问题。由于线性叙事的大体存在,故事虽然讲的精彩,但是更为重要的小说叙事空间的延伸拓展与灵活利用却受到了很明显的抑制。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笔记之国人气质2500字

读书笔记之《中国人气质》

气质一词在辞海之中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没有好坏,且是先天的,个人色彩极浓。性格就不一样了,可塑性强,较易改变;具有普遍性,可轻而易举地分门别类。在很多情况中,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估计会有一定影响。气质更容易在某种性格中体现出来,再往高点说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特征。气质性格所决定的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人们会选择一套什么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民性这东西确实很有必要探讨,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说“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一个民族当然也是一个群体,而且是久经风才凝聚起来的,这点无可否认。

其他的不必多说,下面我就说说在读这本《中国人气质》的过程中所做过标记的几个地方。它们有的是深有同感之处,有的认为还有待商榷,且都算作一些零星的感想。

保全面子——史密斯在书中描述面子这东西时说:“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它所包含的意义,超出我们所能够描述或理解的范围。”他说,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这就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人们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一副演戏的架势,或鞠躬敬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的扮演起戏中的某个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保住那份所谓的面子,即使加入表演的成分也在所不惜。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

话,见鬼说鬼话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该不如说这里面演的成分更多些。中国人爱面子那绝对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如果谁要是把中国人面子问题给解决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人民最忠诚可信的朋友的。史密斯在谈到面子问题的时,着重所举出的就是中国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想怎样改正,避免下次再犯的事情,而是在想怎么上哪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保住最基本地面子。

…… …… 余下全文

篇五 :风雨哈弗路 观后感 2500字

有一种梦想,追着你无路可逃

--《风雨哈弗路》影评 人的气压和血压一样,是很奇怪的东西。气压高的时候,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世界尽在掌握。气压低的时候,脚边的一只小蚂蚁都可能是哭丧着脸瞪着你。我相信每个人都有高压低压循环的时候,如果让一个人持续地高气压,每天精神抖擞,情绪激昂,有点不可能,也有点不敢想象,我会担心他时时有脑溢血的危险。但如果让一个人持续低迷不振,持续灰头土脸,也不大现实,一天里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总有那么一些时候,让你觉得心宁神驰的,除非你宁可视而不见。我气压低的时候,喜欢看电影,越励志越好,在看的过程中,鼻涕眼泪糊满脸,看过后,神情气爽,意志心神犹如刚刚在磨刀石上历经“豁豁豁”的打磨,蹭明发亮,剑气奔腾。刚刚看完的《哈佛风雨路》即属于此类的励志电影。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利兹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爱我的妈妈 !她吸毒、 酗酒、 几乎失明、 精神分裂,虽然, 她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 总是这样??但是,我爱她 我是确实爱她!”

这一段话已经道出了她生活的一半了,再加上这个题目,更加吸引我们想深入了解她,了解她的成功史!

从利兹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她的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双目失明,后来死于AIDS。因为这样的父母,利兹的生活颠沛流离: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站,捡拾垃圾......从来没有一个

像样的家的她,青少年的岁月多半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的。偶尔,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爸妈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泪坐在妈妈的病床前面。因为这样的境遇,与之为伍的也多为遭遇不幸的人,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复一日,她活在一个沒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里。

看她的这段故事,让人忍不住掉泪。她像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女孩,所有人间的苦难和不幸全都降临在了她的头上。她一直背着那个不属于她的生活的包袱在辛苦地行走着。她最辛苦的包袱就是她的妈妈。利兹这样说过:“她从来都没有照顾我 ,是我在照顾她 ,她是我的孩子。”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字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七 :德国民法通论之自然人篇读书笔记 20xx-2500字

权利能力之概念对权利能力之泛定,古往今来,各国学者随语词所用常有不同,但大体意境多有共识。拉氏于《通论》中将法律上之权利能力定义为“一个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力,也即是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的能力”。[1]因德国民法典于近代大陆各国民法典制定影响甚巨,德国法学家于近代大陆法系各国法学家之影响亦甚巨。职是之故,各国民法均仿效之。析言之,首先权利能力须有载体,犹如大厦之地基,而这一载体归属者,即每一个伦理意义上的人。除此之外随着商品经济和法律关系的膨胀,作为团体和其他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亦得此归属。(法人的权利能力问题此文不予探讨)。以上两者是谓权利主体。其实权利能力由其字面观之,似并不能全面概括本质,因为它不仅指作为权利主体的“人”于法律关系中权利之行使,还包括法定义务之承担。这一点台湾学者有云:“权利能力,非为使特定人享受特定利益与以动的法律上之力,乃系是一般人享受权利可能,与以静的法律上之地位,而且非关于特定事项,故非权利??从而权利能力,同时为义务能力。顾不妨称为权利义务能力。”[2]瑞士民法典11条2项亦规定在法律范围内,人人均有权利义务之同等能力。谓之权利能力。值是之故,称其为权义能力,似乎更为妥帖。二、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拉氏在阐明权利能力概念及主体归属后,即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反驳强调了法律上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不同之处。[3]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生俱来,已为通说,自不待言。原则上讲(广义的)行为能力也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4]因此二者均不得为主体所抛弃与转让。此为二者的联系。区别在于,首先,有权利能力者不一定必有行为能力,反之则不然,有行为能力者必定有权利能力;其次,由于行为能力以“自由意志”为要件,即自然人是否正确识别事物或判断是非的能力为总的标准。所以法律上的行为能力便以年龄阶段为标准,以意思自治卫原则,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划分,以与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完全行为能力加以区别。正如拉氏对行为能力所下定义:“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认可的一个人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即为本人或被代理人所为的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能力。”[5]之所以以年龄为标准,我想概因年龄可提供一个较易确定和稳定的标准。因为人的“意思自治”能力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积累的过程,另外,此标准也可较精确的给法律以准绳,体现法律之确定性。但因历史文化背景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之快慢,生活水平之高低,各国对以上三种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的划分标准也迥然不同。本文不做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除年龄上的具体规定外,均有特例存在,以应社会生活之需要。如德国民法规定,精神病人或禁治产人因程度不同可划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遗嘱能力为年满16岁(2229条第1款),无需代理人同意,但仅得以公开形式订立等等。凡此种种,最根本处均考是否行为人可“自由均定意志”。否则便需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以维护其利益,填补其意志自由的漏洞。三、德国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在阅读禁治产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无行为能力人部分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德国民法典对欠缺意志自由人的极力保护和人文关怀。禁治产是德国民法比较有特色的规定,意在保护精神病、精神耗弱、挥霍浪费以及酗酒或吸毒使得缺乏自决能力而导致挥霍浪费或其家属有限于贫困之虞或危及他人安全的人。在程序上对禁治产的宣告,撤销以及保护等都规定的很是详尽。在所有情况下,被宣告为禁治产的成年人都有一个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则为其法定代理人,此外还规定了保佐人制度以及在精神病人被宣告为禁治产人前由检察官对精神病人实施考察的制度;与无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相对人则受无过错责任的限制,而使得合同归于无效。且“对无行为能力的人的保护,优先于对交易的保护。”[6]以上规定无疑都体现了德国民法对人格尊严的关怀备至,体现了民法以人为本,以人之尊严为其伦理基础的原则。但德国民法并没有将对人格权的保护单列成篇,而是散见于个编中,如只在总则12条规定了对姓名权的保护,而对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个别人格利益的损害规定于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和833条中以侵权之债和给付义务加以保护。从对人格权的保护未成体系而言对这样一部恩泽后世的伟大的民法典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如梅迪库斯所说,“民法典的人法部分仅仅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人们几乎不能从这些规定中推断出一般性的结论”。应该说德国民法典虽然受康德的伦理学和哲学的影响,使法典制定打上了伦理人的烙印,但我们考一部民法典的制定不能脱离其历史环境和民族精神。19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临界状态。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立法者的落脚点更注重“契约”而不是“身份”,而且以萨维尼为代表的一些法学家们坚持认为“一切法律均起源于行为方式??法律产生于习俗和人们的信仰其次乃假手于法学——职是之故,法律完全是由沉潜于内、默无言声而孜孜矻矻的伟力,而非法律制定者的专断意志所孕就的。”[7]强调一民族之法典的制定必以民族精神为推动力,非此不足以成一邦之法典。故此,人格权未成系统,便不足为奇了。可喜的是随着现代民法得发展和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运动”的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3000字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世界被十辆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读者阐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些观点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该如何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变革,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场变革。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这本书前一部分讲推动世界变平的十种力量,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现在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作者举了很多身边的例子也结合历史的发展详细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坦。书的后半部分讲了面对这种变平的趋势和挑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既有宏观角度又有微观视角。正如一个世界观对应一个方法论一样,只有在了解外在世界的变化,才能进行相应的挑战以适应未来的生活。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众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热点问题,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及其原因,他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xx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从20xx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他还指出,由于市场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这个世界的经济敏感得比流感来的还快,比禽流感的传播还要迅猛。有点像“蝴蝶效应”。或者你仰天长叹一口气,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飓风。你跺一跺脚,就引发了“东南亚海啸”。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千丝万缕,越来越荣辱与共。由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可能我们已经不能辨别世界500强企业到底是哪个国家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