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读第一书有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前25年)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 《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xx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是一个罗马市民,其貌不扬,身材不高,出身于有相当财产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包括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旁及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维特鲁威曾为当时的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过官职。他的职务是建筑师兼工程师,而且还兼任过军事工程师。《建筑十书》的撰写时间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2年到22年之间,前后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维特鲁威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来把握内容的实质,从标准观、整体观、类型观、生态观和哲学观这“五观”来对全书的精华进行一个梳理。

一.标准观——坚固、适用、美观:

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他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 —— 《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建筑初步新教程》读后感

建筑初步新教程读后感

本系有关建筑专业的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的读物,是作者总结多年教学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观念、新的体系、新的方法进行编写。

本书共5章:认识建筑、建筑文脉、设计理念、表现技法、作业训练。另有教学大纲和附录。全书图文并茂,精品实例和附录均有长远的参考价值,并兼容其它参考书籍,具有显著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本书主要提供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园林建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艺术设计、土建等专业学生以及广大从事建筑工作者使用。

本书系有关建筑专业的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读物,是作者总结多年教学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观念、新的体系、新的方法进行编写。本书图文并茂,精品实例和附录均有长远的参考价值,并兼容其他有关参考书籍,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现代建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建筑结构、设备、材料、施工技术也日益进步,因而建筑装修担负的任务和使用的手段也比过去要多得多。在建筑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里,装修设计(特别是室内装修),已经从建筑设计当中分离出来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专业。我国在这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加之材料、设备品种单调,使得一些新建筑装修手法比较陈旧,新意不多。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汽车增多,造成交通拥塞,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这种状况引起各国的普遍注意,想方设法加以改变。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绿化建设;除了开辟、经营大型公园、绿地外,小型分散的广场、街头绿地、住宅区的庭院也受到普遍的重视。这些地方面积不大、设施不多,但与居民接触面广,利用率高于大型公园。因此,各国城市都尽量有效,巧妙的利用这些空间,用以改善城市环境。武汉也不例外。在这些小型分散的场地上,主要设置园林小品,大至一亭一榭,小至一水一石,都要考虑到周围环境,衬托建筑主体,同时使树木、花卉和园林小品相互配合,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休息场所,使人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在此小憩,并得到艺术的享受。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创造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励志书籍的读后感(上交老板专用)

为自己更好的工作

--------《做最有用的好员工》有感 当我拿起这样的一本职场励志系列的书籍,我以为又是千篇一律的说些无关痛痒的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的呻吟文字。但是我错了,读下去才发现,这样的一本《你在为谁工作》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员工所必须拥有的,它犀利的指出了一些其他书籍没有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反问自己,我到底在为谁工作?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感觉自己为了赚钱而工作,所以工作起来总是有点缺乏热情, 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且还要为了自己而工作,把工作看做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

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

上面这段话出自《你在为谁工作》。毋庸讳言,不用看书,看题目就知道书里会讨论些什么,似乎是些很老套的问题:工作态度。涉及此问题的书不少,但大多数书仅仅空洞地要求人们端正工作态度,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所给的解释未能触动人们内心。《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仿佛一面镜子。它通过提出“你在为谁工作”

这个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从而让每一位员工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老板打工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的朴素理念。 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当中,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有时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有时会找N个理由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完成,只要不耽误事就行,有时因看不惯某个同事心里就不愿与其合作,想想看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是人赋予了它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心态。因此,书中多次警醒人们:“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 …… 余下全文

篇六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公共建筑建筑技术原理课程接近尾声,期间也读完了建筑空间组合论这本建筑入门书,收获颇多。

记得在之前的课程中有然后我们做过对具体建筑的形式美的分析,我当时选择的是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首先在我看了这本书后结合这本书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吧。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三、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四、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在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懂得了初步的分析建筑的方法。这让我十分激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吧

…… …… 余下全文

篇七 :奖名单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

3 , . s , , ,

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邹盼盼

张 骥

曹 笑

陈苗苗

王 春

二等奖:

赵玉玲

马桂宁

秦晓祥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心理0902 漫步云端——读《登天的感觉》有感 法学院 法学0904 多维成长,活出立体人生——读《我是我自己》有感 管理学院 工商0906 幸福从心开始——读《心灵鸡汤》有感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0903 《态度决定高度》读后感 管理学院 工商0910 控制自我,从心开始——读《心情决定事情》有感 机械工程学院 0905班 《大学生心理》读后感 土木建筑学院 0903班 《心灵鸡汤》读后感 土木建筑学院 0903班 1

《从星空到心灵》读后感

李相松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0903

语言是人类力量的统帅——读《口才心理学》有感 姜晓云 文学院 0902班

解密心灵之码 共享快乐生活

魏文风

陈文慧

胡丹青

刘 敏

高 霞

三等奖:

杨茂文

李贤达

李 娜

林 琳

法学院 0905班 心灵导航,迈向成功——《卡耐基给青少年的12个忠告》读后感 管理学院 工商0906 让心灵漫步云端——读《震撼心灵的78次生命感悟》有感 管理学院 工商0901 《陪着孩子走过高考》读后感 管理学院 工商0906 别让心态害了你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0905 做自我·期待明天会更美好——读《你不可不知的情商》有感 土木建筑学院 0904班 做好自己 从了解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土木建筑学院 0903班 人际交往心理学 土木建筑学院 0901班 《自己就是一座宝藏》读后感 土木建筑学院 0904班 2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卒姆托 思考建筑 读书笔记--感知的维度

感知的维度

——读《思考建筑》有感

《思考建筑》并非是卒姆托刻意撰写的书——除了《教建筑,学建筑》一篇是在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写下的文本以外,其余均为他在各地的演讲稿。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向我们传达这个建筑师对建筑——对设计的体会。又或者,正因为这些文字是作为演讲稿被定位而写下的,它们变得比研究心得更像研究心得,变得比干练更干练。作者用的是在口语中更通俗易懂的表达和更加有亲和力的举例,这也是这本讲稿集成为适合建筑入门者读物的原因之一。但它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适合新手阅读(作者刻意降低了理解力的标准),还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和设计有关的细枝末节——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中心围绕着“感知”展开。

在谈论“感知”之前,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个小细节。这八篇讲稿在目录中的排序是按照它们的发表时间升序排列的:这几乎是理所当然。这样的排列法不仅会顺应普通人的时空观念,而且还能(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意图)协助我们比较卒姆托在各时期的侧重点有无变化。而通过这种总体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点:那就是,这所有关于建筑的探讨都离不开“感知”的话题。

“对我而言,那个门把手现在依然好像是一个特别的入口标牌,让我进入一个不同心境和气味的世界??”

“当我设计某个建筑时,我发现自己频频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远记忆中??” “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建筑物通常可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

如上所示,卒姆托经常在书中谈到“体验”、“记忆”、“经验”之类的字眼。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于某一曾经亲临的场景的属性描述中,常常会说到“气味”这一点。嗅觉的记忆是五官的记忆中比较难以言表的一种;但他却能把这种信息作为一种“体验”存放在记忆库中。他甚至不会用确切的辞藻形容记忆中的气息。我们通常所说的“冬天的空气是冰冷的”或者“棉被里有中阳光的味道”之类的,看似很精妙的比喻,他似乎都没有使用——这是不是因为他觉得嗅觉仅仅就是嗅觉,而无法用确切的词语表达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