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

提起世界大战,我总会想起德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残酷无情地挑起战事,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战事的祸端,对各被征服国的人民实行的恐怖统治的强度超过有史以来所有的野蛮与迫害。纳粹,希特勒,集中营??这些名词紧紧地与德国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一直以来,我以为,一切均是希特勒与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做的孽,犯的过。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只是知道个大概,未深究过其起因进过。直至老师要求写读后感,我才阅读了与此相关的书籍——《第三帝国的兴亡》,愣是花了一周的时间硬啃下了这个著作,然而只读完了“上卷”,眼看上交期限逼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写下这个。威廉·夏伊勒大师的鸿篇巨著在经过我的一番囫囵吞枣之后,难免变味走形,只图没有亵渎大师的一番心血。

上卷主要描述阿道夫·希特勒的的人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维也纳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一步步攫取国家政权与最高权力,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并如何引领德国一步一步走上纳粹,走上战争的道路,将德国,将世界玩弄于手掌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结果和希特勒的倒台则属于“下卷”的内容,没来得及一一品读。文中“德国的纳粹化”这一章的详尽叙述引发了我对德国纳粹化的思考。

希特勒该为这段历史负上全部责任吗?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希特勒是罪魁祸首,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这些恐怖的战争,肆意的屠杀与摧残,历史就会因此而不同,会改写,一切都会不一样。无可否认,希特勒是罪大恶极,是他,创建了第三帝国,把德国人民送上从来没有到达过的权力的高峰,转身又把他们投入悲惨的深渊,在世界实行恐怖统治,置世界人民于水生火热的煎熬之中。可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英雄人物、重要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不是意识决定的物质一样。当然,希特勒不是英雄人物(谁会承认呢,疯子才会这样想吧,又或者某些日本的狂热分子会这样认为也说不定呢),但他是个重要人物,这点不应否认。正如着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海因克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量的力量”。重要人物虽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所说的,“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希特勒的确有着非一般的能力,不过他却把它用在了歧途上。然而,把一切都归咎于一个人身上,这就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正是德国人民,把希特勒送上总理的宝座;也正是德国人民,亲手埋葬了德国。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看完《活出意义来》,突然对纳粹党那段万恶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度娘说要了解那段历史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为最佳。kindle里,三册《第三帝国的兴亡》加起来长达20000页,光是想想就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咬咬牙,开始阅读吧。这注定会是一篇断断续续的读书笔记。19xx年1月30日,德国历史上奇迹且悲剧的一幕产生了。在这一天,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是乱世造“英雄”的原因吗?在我看来,希特勒的当选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首先,他年仅43岁(在非世袭制的年代,43岁这样的年纪在政途上简直与初中生无异);其次,个人形象不伟岸甚至滑稽(他留着卓别林式胡子,形象那么不严肃,何以服众?);再次,他的政治资本岂止是乏善可陈(首先,他爸是私生子,没有显赫的背景,他自己还在维也纳当过五年的流浪汉,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立下丰功伟绩,接着战后在慕尼黑也无人问津);最后,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 ! 你能想像奥巴马或金三胖当中国总理的画面吗?!No way!在阅读本书以前,我只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极具煽动能力的人。看过一些评论把他的演讲说的特别神奇,好像只要是听了他的演讲,就会热血沸腾到要为他卖命(很可惜由于对那个时代的所知甚少外加不懂德语,网上希特勒的演讲视频完全无法把我带入那个忘我的境界)。。这本书里也描述到希特勒在演讲时的声音具有一种魔性,而希特勒本人也在未作过任何演讲之前就己认识到要走革命的道路,必须要掌握演讲的技能,然后他就开始自我练习。 很多他的党内同事都不认为他能演讲,只到他第一次“粉墨登场”为他所参与的德国工人党筹到了300马克(要知道这个党之前只有7马克的活动经费啊)后才对他刮目相看,希特勒本人也是从这一次演讲中确认了自己能演讲。 虽然说他那激情四射的演讲更多的应该归功于天赋,但我认为希特勒在很早之前就认定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演讲技能并持以练习,这种远见才是帮他一步步踏上总理之位的最大助力。除了演讲的能力,让希特勒颇为引以为豪的还有“读书的艺术”--维也纳五年的流浪时光,认识他的人如此评价他:这个瘦小的人,做什么都懒的要命,唯独读起书来可以废寝忘食到不要命。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里提到他在那段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声称自己很早就掌握了判断从一本书里应该吸收到哪些知识要点再转化为己用的能力,他称之为“读书的艺术”。的确,这世上饱读“诗书”的人千千万,但能把所读转换为自己的思想,再转化为生产力的人,估计连10%的比例都达不到。如何拥有这样的读书艺术?希望书中接下来会有所提及。还有什么在推动着他成为德国总理?这是一个未完待续??---读《第三帝国的兴亡》前两章共1200页有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三帝国兴亡》读后龚峰英

从《第三帝国兴亡》看兴亡

—— 读后感

经济危机-希特勒-二战紧密相连,全世界人民公认战犯!

书上卷主要描述阿道夫·希特勒的的人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维也纳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一步步攫取国家政权与最高权力,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并如何引领德国一步一步走上纳粹,走上战争的道路,将德国,将世界玩弄于手掌之中。

看他是如何走向成功、走向权力顶峰!——德国中下层人民的支持. 关键一步

19xx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去调查一下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的情况。就这样,希特勒以一个可以说是特务的身份第一次结识了当时只有54名党员的这个党。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希特勒决定成为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并担任了党的主席团的第7名委员。希特勒迈出了他人生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经济崩溃

19xx年10月的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迅速增加,失业600万。.从19xx年至19xx年期间,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

登上高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19xx年上台,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19xx年在纳粹德国初期阶段,他的经济措施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在8月中的公民投票,这些行动获92.3%的选民认同。希特勒正式实行独裁统治。魏玛共和国被正式推翻,德意志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初期(19xx年)已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

鼓舞民众

希特勒掌权之前,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 的焦虑,由此德国民众逐渐形成了 1

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在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之后,它让德国民众把实现“强国梦”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身上,并迅速使德国各方面繁荣起来。1936至19xx年之间,对希特勒的崇拜完全主宰了大众的情绪,希特勒的成功让任何一个反对希特勒的人显现为一个牢骚不断的挑剔者。“这个人可能有他的错误,但他给了我们工作与面包”——这是这些年里几百万前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选民的心声,而在19xx年他们还是希特勒的反对者中的一员。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书海浩瀚,何时可畅游?

作者:信息林 2014-02-17

假期读完《读书成就名师》,发现如书名中所述,名师离不开读书。虽然12位名师成长过程中各自看的书并不相同,但共同点是爱好阅读,勤于笔耕。而且越看,对他们所看的所说的好书越感兴趣,恨不能一一拿来读一遍。于是,罗列一下名师们阅读的书单如下:

于永正:

《离婚》《骆驼祥子》《任瑞卿先生二三事》《华威先生》《月牙》《天职》《参考消息》《报刊文摘》《读者文摘》《教育诗》《父母必读》《塔上旗》《论语》《语文教学文集》《给教师的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孟子》《三字经》《水浒》《三国演义》《唐诗》《宋词》

推荐书目:《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给教师的建议》

吴正宪:

《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中国通史》《雷雨》《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物种起源》《唐诗三百首》《矛盾论》《实践论》《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学与教的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发展》《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给教师的建议》

推荐书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

程红兵:

《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的早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新文摘》《文史哲》《读书》《小逻辑》《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语文学习》《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世间最美的坟墓》

推荐书目:《什么是教育》《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华应龙:

《十万个为什么》《老子》《小学数学教师》《读者文摘》《请把试卷认真读完》《读书杂谈》《乐学歌》《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优质课的设计与施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让思想冲破牢笼》《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读者》《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书》《优质课的设计与施教》《小学数学教学失误分析100例》《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江苏教育》《小学青年教师》《读者》《“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与备课”专辑》《理解意义,培养数感--“数的认识”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大教学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因阅读时间较短,理解能力较低,可能对《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理解的还不是特别透彻。阅读到现在,我觉得大国的兴衰取决去两个字——协调。

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500年之间大国兴衰的原因被保罗·肯尼迪解释的很全面。从当时的国情、国际局面等背景,到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再到统治与被统治、生产与生产关系等状态,细致地描绘了5个帝国的发展、壮大、强盛、衰落,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全面的把国家发展因素概括其中。王之明博士也强调说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显然值得国人一读再读。书中强调经济的作用,也提出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协调,我现在就谈一些其具体表现。

书中前工业社会第一章西方的兴起,我认为其就是将5大帝国简略的说明其发展的大体状况,其中第一部分就介绍了明代的中国。

明代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灿烂的文化与肥沃的土壤,一条连接着南北的大运河更是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大量技术的出现与纸币的流通促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强大的军队足够笑傲整个亚欧大陆,有名的航海技术传播着我泱泱中华无尽的文化。这些迹象都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的中心,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433年,最后一次远征航海结束,3年后一张纸结束了海运,明代进入闭关锁国的时代。中国,开始由兴转衰。皇帝闭关锁国的诏书难道仅是因为为了防止西方殖民扩张吗?诚然,这有一定的战略决策,可是我觉得最终还是取决于协调两字。当时的明朝商品经济已经特别发达,然而大量的富甲商人的出现,其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那些权贵士大夫,严重冲击了当时统治者内心骄傲的心态,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矛盾,以及当时这种商业重利的思想冲击了仍旧占据主流的孔孟思想。其统治阶级所持有的孔孟思想的保守性也不允许商业的繁荣,加之大部门商人也存在思想上的落后,宁可把钱用于购置土地与兴办教育,也不愿意投资发展基础工业,再考虑到军事的要求,才最终锁上了国门。由此看见,虽然当时经济水平领先欧洲几十年,甚至部门行业领先几百年,但由于在整体发展中出现了不协调,才是中国逐渐衰落,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叙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和成败得失。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前工业社会时期大国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冲突。在此期间,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费用的螺旋式上升,最终获得霸权地位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来维持庞大军费支出的国家。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主要依靠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合理的征税制度及举借贷款所必需的良好金融信誉。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比如荷兰有着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贸易,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而英国由于稳健的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在与法国交手时总是略胜一筹。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大国进入工业时代的变化。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作战样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家实力增长的关键。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这些因素成就了它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胜利总是属于工业实力和潜力强大的一方,即一战中的协约国和二战中的同盟国。第三部分是战略与经济今天与明天,主要是关于当代国际格局(1943——19xx年),并对主要大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大致的预测。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凭借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长期主导世界战略格局。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意识形态。两国各自寻找意识形态盟友进行紧张的军事对峙,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冷战气氛逐渐从欧洲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但和平时期的大国实力对比状况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魔咒。作者认为美国、苏联和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在相对减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都遭到了很大程度上地削弱。他预测美国、苏联和欧共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缩小;日本和中国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军事方面的两极状态也会减弱。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争霸的悲与喜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1500~20xx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是保罗·肯尼迪于19xx年出版的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学术巨著。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并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这一主要观点。

而我仅就其中的一个章节‘哈布斯堡家族争霸’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概述部分简要阐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合体,在成为欧洲政治和宗教势力的主宰地位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击之下,他想要争夺欧洲之王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角逐的目标与纪年。在这一块,保罗认为构成欧洲战争升级和扩大范围的普遍原因有二,我简要概括为:其一,是宗教改革,导火线是1517年马丁·路德对教皇专权的反抗。其二,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联合体。哈布斯堡家族是通过婚姻和继承权来扩大领土的,这种做法举世无双。而且那时的欧洲与明代中国所达到的统一程度相比仍是望尘莫及的。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的两个中心(马德里和维也纳)所主张的政治和宗教原则,将严重侵蚀欧洲大陆的多元性,而长期以来,这种多元性正是欧洲最重要的特点。法兰西、英格兰和尼德兰联合省这三个国家继续存在,加上每个国家都有潜力干扰哈布斯堡家族未来统治的事实,再一次肯定了1600年的欧洲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而不是只有一个霸主。这一点也是保罗认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第三部分—‘实力与弱点’中,保罗强调了一个核心的问题:西班牙的衰落在于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而这一致命的缺陷主要来源于三个始终相互作用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即近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骑兵控制战场的格局受到打击,一个军队最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步兵。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暴露了哈布斯堡政权的真正弱点。第二个因素:哈布斯堡要管的事太多了,要对付的敌人太多了,要防卫的阵线太多了。这种情况是历史上战略过分扩张的最大例证之一;占领广大领土,代价就是树立众多的仇敌。最后一个联系紧密、证据充分的原因:即西班牙政府没有把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经济上的愚蠢导致权力的腐败。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讲述大国的崛起,而《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书,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讲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对于这部19xx年的美国畅销书,内容上来说确实很详实,分析的国家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时间从古至今,非常有条理。对于这部书的主旋律,我觉得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至于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一、学习成果

这部著作主要给了我两点主要学习成果。第一,系统地学习了解了各大国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补习了世界历史知识;第二,通过各大国兴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当前祖国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重要的是,《大国的兴衰》这部书中也涉及了中国的部分,选取明代中国的兴衰和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进行解析预测,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借鉴意义。当然,从今天来看,这部书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的预测非常精准,前瞻性非常强,说明历史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书中历史知识收获

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书中对于中国部分的描述,先是自豪,后是痛心,再是希望。看到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领先于世界的地位感到自豪;看到明清之后的

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局面感到痛心;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坚实,实现伟大复兴前途广阔的希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