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雨前.《雨前》写于19xx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 ?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卑躬屈敌,民族危机深重, ?政治气候低沉。“雨前”景物的描写,正是那时整个社会空气的 ?形象比拟,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表达出一种在密云不雨的 ?气候下的复杂感情。对现实的不满,使作者渴望“心里的气候” ?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怀念南方故乡的雷声、雨声,传达出 ?一种对希望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结尾一句“然而雨还是没有 ?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一种彷徨、迷惘以至颓伤的情调油然 ?而生。这种思想情调也正是当年的许多知识青年共同的一种精神

秋天的况味 ?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说:“秋却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西湖的雪景 我是一个爱雪的人,爱雪那洁白、纯洁的颜色,所以对西湖这如此美妙的雪景有着由衷地喜爱,雪下得很大,压得竹枝和竹叶都向下低低地垂着,加上作者的摘录:“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倾听。”有着点点诗意。《西湖的雪景》虽然是一月的雪,但是它也是一场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即将复苏的好雪。 雅舍 原以为《雅舍》是达官贵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无缘与之接壤。进去才发现,雅舍的主人把世间的雅俗点成一支香烛,袅袅的清烟把琴棋书画诗酒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化为浓浓一缕于室中缭绕。 主人富有诗意地告诉我们“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当作一种闲适的情趣来把玩欣赏,雅俗共赏是文学殿堂所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极至。能集雅俗于一身的人必是一个内涵丰富,韵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与这样的智者长谈是一种福份。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分析鉴赏实用常识

一.分析鉴赏实用常识

(一) 一般写作常识

1. 主题(主旨),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或说明的主要问题,它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或态度。

2. 题材,由主题统率、支配,一般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三方面因素。

3. 情节的展开,一般表现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 结构,文章内部构造和安排材料的方式。以时间为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顺序的,是时间顺序“纵式结构”,以空间的转换或材料归纳分类为顺序的是“横式结构”。

5. 艺术真实,运用艺术形象本质地反映生活,而不是单纯拘泥于真人真事。

6. 想象,文艺作品中的推想(推测)、联想、幻想,常常使最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达到艺术的真实。

7. 形象性,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用画面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自然景象都可以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来。

8. 意境,作品的形象往往构成一种意境,意境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和景的结合有两种情况:

(1)即事述怀,直抒胸臆。写完景,马上抒发自己感想,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即是。

9.标题,文章题目。题目可以点明文章主题,也可以是表明文章的题

材,或点出文章的内容、范围,或引起读者注意。

10.点题,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意,也有的比较含蓄地点明主旨,如《捕蛇者说》最后。

点题,在篇末较常见,也有在篇首点题,再引出下文,篇中点题也不少见,且常常反复点明,茅盾《风景谈》就是一例。

11.剪裁,对材料按文章的主旨要求,分出主次,予以详略安排、突出重点,有的涉及舍弃。

12.层次、线索、结构:

(1) 记叙类的一般按时间顺序为层次,状物类的一般按空间顺序为

层次。

(2) 线索,有明线和暗线,鲁迅小说《药》就安排明暗两条线索。

(3) 论说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几种。

13.过渡,是层次或段落间能保持连贯性,用句、段作为过渡。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子夜》赏析

_小和尚I_一

《子夜》赏析

《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xx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

1

_小和尚I_一

沮丧的另外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盘剥乡村的行动以及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四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归真、求美、移情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归真、求美、移情

叶澜同志19xx年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xx年第9期)

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xx年第9期)。

具体到语文课堂而言,需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归 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

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诗意语文老师的课堂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教师的课堂美学追求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与语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以此为基点,我们不妨这样来寻求课堂的“诗意”。 首先来探讨“归真”。这个“真”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在语文课堂中具体表现为:A、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B、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C、抒发学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其中,B是A和C的中介和桥梁;C是A和B的目的和归宿。教师要广泛占有、挑选材料,了解作者(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熟悉作者(作品),一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一方面也传递自己的理解信息,从而达到理解作品真实动因和真实情景,生发真实感受的目的。例如在上《屈原》时,就可以用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中课文第六册),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同时,再重温巴金的散文《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让学生们知道,《屈原》这个剧本是写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19xx年1月,演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的,知道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钳制进步舆论的行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再讲一讲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学生有了审美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听录音,内心激动,溢于言表。这是对环节A的“归真”处理。当然,环节A的处理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它毕竟属审美沟通前阶段。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并且切合学生审美心理定势,可以减少投入。而环节B的处理笔者始终认为是少之不得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如《七根火柴》、《变色龙》可让学生演成课本剧,《祝福》、《阿Q下传》让学生观摩影视剧,等等。此外,环节C的处理也不能忽略。课上课下,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求得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文,课文-教师之间的多边共鸣。

…… …… 余下全文

篇六 :20xx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00530答案

20xx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00530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体手法是

A.立体化描写 B.传神的白描

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2.下列小说具有“同情与讽刺兼备”的特色的是

A.《华威先生》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潘先生在难中》 D.《断魂枪》

3.属于茅盾小说《子夜》的人物形象是

A.冯乐山 B.魏老头子

C.刘四 D.冯云卿

4.下列小说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A.《山峡中》 B.《围城》

C.《在其香居茶馆里》 D.《小二黑结婚》

5.吴组缃的小说《菉竹山房》将主要笔墨用来

A.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B.叙述悲剧爱情故事

C.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 D.叙述“窥房”的故事

6.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A.漫画式的夸张 B.冷静的白描

C.点睛法 D.倾诉与宣泄

7.下列小说强烈地表现了“反封建”主题的是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家》

C.《断魂枪》 D.《春桃》

8.下列鸟类没有在《凤凰涅槃》中出现的是

A.野雉 B.鸱枭

C.白鹤 D.家鸽

9.辛笛的诗歌《航》的突出特色是

A.具有“三美”特征 B.突出“主观战斗精神”

C.情感表露直白简单 D.思想知觉化

10.下列诗歌中,大量使用暗喻和补充式复句的一首是

A.《生活是多么广阔》 B.《铸炼》

C.《孤岛》 D.《星星》

11.下列属于现代派诗歌的是

A.《繁星》 B.《断章》

C.《死水》 D.《给战斗者》

12.没有在巴金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中出现的灯光是

A.办公室的灯光 B.旧居的灯光

C.爱尔克的灯光 D.心灵的灯光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年7月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试题

2010.7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断魂枪》中,貌不惊人、干巴直率、武艺出众又深藏不露的形象是( )

A.孙老者 B.沙子龙

C.王三胜 D.刘四爷

2.在《小二黑结婚》中属于解放区新农民形象的是( )

A.三仙姑 B.二诸葛

C.小二黑、小芹 D.金旺、兴旺

3.下列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A.《潘先生在难中》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寒夜》 D.《山峡中》

4.下列作家中,属于创造社的是( )

A.郁达夫 B.吴组缃

C.萧红 D.孙犁

5.“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

A.华威先生 B.子君

C.翠姨 D.小芹

6.诗歌《发现》的作者是一位( )

A.九叶派诗人 B.七月派诗人

C.现代派诗人 D.新月派诗人

7.《雨巷》表现的思想情绪是( )

A.颓废堕落 B.感伤彷徨

C.活泼欢快 D.闲适平和

8.下列诗歌作品中,没有使用暗喻手法的是(

A.《星星》 .. )

B.《孤岛》

C.《我爱这土地》 D.《断章》

9.下列诗歌作品中,表现了诗人拥抱光明的激情和对于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的是

( )

A.《再别康桥》 B.《航》

C.《铸炼》 D.《给战斗者》

10.散文《寄小读者》在文体上属于( )

A.日记体 B.散文诗体

C.书信体 D.对话体

1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倍受压迫而又做着好梦的青年”的是( )

A.天空 B.枣树

C.小粉红花 D.小青虫

…… …… 余下全文

篇八 :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1)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 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