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语文命题作文《谈白菜读后感》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白菜的辩证法着实让我迷糊,无非是至淡乃成、无味则甘的道理,却让作者大费笔墨、旁征博引,竟将白菜作了这般深奥的研究。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感触自然不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卖白菜读后感

《卖白菜》读后感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点评:一篇名为《卖白菜》的文章,却让小作者有如此多的感慨。作者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写作自己的感受,而后深化主题。文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

…… …… 余下全文

篇三 :《优势谈判》读后感

《优势谈判》读后感

这是一本好书!

看到这本书依然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样,会发现当你平时在使用的方法被升级到理论阶段的话,那种思路越来越清晰的喜悦油然而生。 谈判是一门争取利益的技术,一般而言用的也是能够摆上桌面的手段。所谓“优势谈判”,其实就是利用某些谈判技巧与手法让自己赢得本次谈判之后,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与谈判对手的关系,对手在很长时间之内还会继续想跟你合作,并且对手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觉得自己赢了。

从个人小处来说,既然争取利益,那么作为非谈判专家商业代表个体户老板的一般人,用到谈判最多的无非两个场合:一曰收入,二曰消费。 对于收入环节,就像是在集市卖一棵大白菜的时候首先要坚定不移的想要卖个高价,本来市场价是八毛,但是我就非得卖到八块,其实心理底限就是八毛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即使处于买方市场中的被动地位,但是依然可以有效利用“开出高于预期条件”、“绝对不要折中”以及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弱势地位的示弱状态等各种招数,以期达到八毛五。

对于消费环节,男人女人之间的习惯差异很能说明问题:男人喜欢超市与商场,女人喜欢市场与街道。照理说男人有更强的理性,包括消费理性,他们可以为一件事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那么为什么在购物时即便获得的报价高出心理预期也不愿意开口还价呢?大体是因为男人爱面子,同时认为讨价还价是小气、低收入的代名词。他们知道那些在街市里笑脸相迎的老板娘其实腰后都别着一把匕首,于是他们宁愿去超市商场。女人

则不同,她们逛街的状态相当于刘关张刀叉矛全副武装马上急骋的状态,别匕首的女老板看见这样的一个团队远远杀来,一般都会暗叫一声:“啊也——!”,进屋开始上门板,但往往躲闪不急,胜败尚未可知,总免不了一场厮杀。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之一,不是里面眼花缭乱的各种招数,而是心理上的突破——啥讨价还价,这叫谈判!谈判谈的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真金白银的问题。心理是技术实战的基础。当自己尚未在自己的心里为讨价还价建立正义性与合法性的时候,一切技术都是浮云。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活之道读后感

《生活之道》读后感

——副标题

学院年级专业 姓名学号(如:“基础医学院2012级 五年制临床1班 温帅12010101”) 《生活之道》全书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力量人文关怀,没看过英文原版,但翻译很不错。因为信仰和崇敬吧,译者竭力信、雅、达。加上合作者强大的考据癖,将奥斯勒每句中的出处和典故都标注出来,光看语言和引据都是莫大收获。 “伟大的教导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性上, 追求不仅属于个人, 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

初读《生活之道》这本书,就觉得它是本适合放在枕边的读物。入睡前读它必定能拂去白日心头的浮躁,让我们自省。这本书不仅适合医生读,也值得其他行业的人群细细品读。威廉.奥斯勒不仅带给了我们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更让我们超越医学范畴领略到了更广阔宇宙中人性的本质。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及临床工作所见所闻,略谈我阅读本书第一章节后的理解。

《生活之道》中奥斯勒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早年养成的一种习惯-生活在“日密

舱”living in day-tight compartments中。他所强调的智慧是,不要活在昨日的错误与失意中,也不要担忧明天可能带来的不安和恐惧,应该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来承担今日,因为“昨日的负担,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会使今日更加举步维艰”。对于焦虑的病人或身陷痛苦中的人,这个法门同样有效;痛苦若只见于今天,自然得到纾缓一些。

奥斯勒说“身为一个医师,无论内外科,最重要的特质莫过于沉稳。所谓沉稳,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和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真正圆融的沉稳,绝对少不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作为一个医生,在面对各种情况都该保持冷静和专心。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做到冷静和专心,需要强劲的基本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待一个病人如何保持沉稳?我们不因病人身上的标签而有偏颇,需做到待人沉稳。病人有各个年龄阶段的,有长的好看的有长的丑的,有贫穷的有富有的,有平民百姓有权贵人家,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做到对病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权利是平等的,都有被人尊重的权利。平等对待病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真正的专业素质。但毕竟医疗行业还存在伦理,如果完全用经济理论的等价值观点来看,对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朴实 、静谧、惬意、天真

——读《呼兰河传》有感

实验小学 闫旭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听了这段文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课文《火烧云》中精彩片段的原文,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

在假期闲置的时光里,《呼兰河传》在我眼前徐徐展露出她的容颜。这是一本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整本书分为七章,这七章可各自独立,却又浑为一体。作者萧红以绘画式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景象。读着《呼兰河传》,我感受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种朴实,感受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那种静谧,感受到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那种惬意,感受到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无邪。这本书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的艺术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住在呼兰河畔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六 :韩国民俗读后感

《韩国民俗》课后感

作为一个纯理工女,一直以来很少关注外国文化方面的事情。对于韩国,最早接触的就是韩剧,读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部电视剧,名叫《蓝色生死恋》,当时我完全被吸引了,心情也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悲而哭之,喜而乐之。韩剧就开始流行起来,《我的野蛮女友》、《浪漫满屋》、《魔女幼熙》等等,越来越喜欢看韩国电影、电视剧。然而对于一个吃货来说,何时何地都能发觉美味的存在,早就听闻韩国的泡菜很好吃,我是多么期待能有机会去韩国尝尝啊,看韩剧的时候,里面各种吃的总是吸引这我的眼球,垂涎欲滴啊。也曾想自己学习做法,满足一下胃口,但总是没能行动起来。这学期的选修课,凭着兴趣选择了《韩国民俗》这门课。 一学期下来,老师讲了许多内容,我也没记住多少,关于那些韩国历史及历史人物,韩国政治制度,朝鲜与韩国的形成等等,听了一遍就记得几个熟悉的名字,对于语言一窍不通的我,很幸运的知道了自己的韩语名字—???,尽管还不会说。那么对于我来说呢,最感兴趣的无非就是韩剧和韩国饮食了。接下来我就谈课上最印象深刻的两个部分——韩剧与韩国饮食。

一、韩剧——真实的《实尾岛》

老师放了三部电影,《实尾岛》、《沈清的回传》、《盗贼同盟》。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真实的实尾岛。对于韩剧,年轻的我们大多数看的都是青春偶像剧,痴迷于当中帅气的白马王子与美丽的白雪公主的爱情。然而我却更喜欢这样纯粹的男性之间的情谊,兄弟、父子、朋友,不 1

需赘言的义气,有些时候远胜于爱情的缠绵。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死刑犯人,他们有著凶残的一面。31名死囚接受了特种部队军官曾魂的条件,在死刑执行前获释,但要被送到宝尾岛执行特别任务。这三十一名死囚乘坐渔船到达实尾岛后,便在军官曾魂的宣布下,组成了以刺杀朝鲜元首金日成为目标的“684北派部队”,并随即接受一连串地狱式的体能和军事训练。

死囚们在训练中,抱著为国家效忠的心态,抹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支部队变得团结而有凝聚力。在接受艰苦的训练之后,他们被秘密送放朝鲜,开始准备详细周密的刺杀计划。在离开的前一个晚上,所有的人都很兴奋,憧憬朝鲜的统一;憧憬著成为民族英雄,被人们记住;憧憬著亲人为自己自豪……然而,实际上远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长时间的等待过后,只有饥肠辘辘,和对祖国的思念,而刺杀的命令却迟迟没有到来。三年后,韩国政府突然改变了政策,“684北派部队”计划被取消。为了保住刺杀金日成行动的秘密,国家下令歼灭684部队。

…… …… 余下全文

篇七 :《童年》读后感

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 一个纤夫,后来开 1

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一地鸡毛》读后感

生活就是这样的

——— 读《一地鸡毛》有感

《一地鸡毛》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八九十年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排队买豆腐到与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从头至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美的语句,但无不体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

“小林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是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豆腐拿回家,因急忙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进冰箱里,晚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里的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老婆下班回到家,发现豆腐变馊了,先是责备保姆没有眼力;小林回到家以后,劈头盖脸地朝他来了,小林因为在单位不愉快,也不计较后果,夫妻俩热站起来,最后还是查水表的老头的到来才结束了“战斗”。

有人说现在读八九十年代的书,有点OUT了,而我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豆腐”没有变,家庭琐事没有变,人情世故没有变,还是“一地鸡毛”。记得有一次单位加班,我回去晚了,刚进楼道就听见孩子在嗷嗷

地哭,当时也顾不上多想,三步并作两步走,进了屋,老婆见我回来了,没好气地冲我喊起来,“你上班我也上班,回到家还得哄孩子,把我累死算了。”见势不妙,抢过孩子有模有样地哄起来,虽然最后还是老婆接过去才把孩子哄好,但是她心头的怨气排出了许多。待她心平气和的时候,跟她谈了很多,其实她还是通情达理的,还是挺理解我的,反过来跟我认错,咱也不能板着,最后的结果是都笑起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其实细想起来,豆腐馊了吵架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哭了争吵只能让孩子哭得更凶,应该敢于面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明智之举。正如《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唱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是一团麻 ,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像一根线 ,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生活是一条路 ,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像七彩缎 ,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 ,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是一条藤 ,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 ,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