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在开篇第一章,作者就开门见山的向我们展现了研究、研究者以及读者各自的定义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广义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研究,比如今天早上我的一位朋友就对我说:为什么农村嫁娶女方要向男方要取彩礼?然后我想了想说:这是自古的习俗吧,你可以去网上查一查。然后他查完后说自己有了些想法,但并不觉得网上的答案全部正确。也许这就是生活中一个简单的研究过程。提出困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因为没有经过检验、值得信赖而且发表过的研究作为参考,我们就将局限于当下的想法,甚至是囿于成见或者道听途说。因而,做研究要善意的怀疑,这个时间研究关系每天都在变化,我们的研究也许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是起码可以改变我们的周围环境。然而采取书面的形式其实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

1、在研究中,读者、研究者以及两者之间的研究关系的正确设定是评判对话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双方都应该了解对方的期待,以及对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研究者的角色通常有以下三种进阶式的:①我找到了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一开始你至少扮演对研究具有兴趣与热忱的角色。②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当你想象跟读者说的不只是“我发现了一些你或许感兴趣的信息”,而是“我的信息将能帮你解决你在意的问题”时,你已朝确实的研究迈进了一大步。③我已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读者的角色则是与以上三种研究者相对应的三种角色:①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虽然这种情况对找到适当听众的专家有时行得通,但对于学习做研究和研究报告的人却很少行得通。讲故事给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以及小朋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但是真正搞相关方面研究的读者而言,这种设定显然不适合。②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学术研究确实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但更多的时候涉及概念性的问题。③帮我更了解某些事物。在这种设定下,读者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他们更加期待你提供更加客观、符合逻辑以及正确的证据以及从各个层面去证明他们未知的或无法论证的观点和想法。

…… …… 余下全文

篇二 :倾听是一种艺术读后感

懂得倾听

——读《倾听是一种艺术》有感 作者:许肖辉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倾听是一种艺术》通过大量生动的古今故事、深入透彻的精辟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绘读者呈现出倾听的力量和智慧,提供了倾听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读者成为一个直正深谙倾听之道的交际高手。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懂得倾听,有时比会说更重要。倾听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

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互动性。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化数字传媒大踏步进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对话、沟通成为人们的趋向性选择,思想和文化的教育方式也由注重单向灌输变为重视双向交流,倾听自然也就成为这种互动交流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在所有能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的事件中,"倾听"最为重要。倾听是表达对他人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在职场上,从倾听中可以获得信息。不会倾听的管理者会使提供信息的下属感到扫兴,他们因此不再向管理者提供可能影响工作的重要信息。因此,管理者是否能有效地倾听,将会影响这个单位的各方面的工作。管理者一旦掌握了这些倾听艺术后,就会发现听别人谈话是有趣的。

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只有能让人愿意,并且快乐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特点,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倾听让你了解别人,让你了解你的合作者的性格与特长,从而做到各尽其才;倾听更能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才能,从而做到知人善任。因此,倾听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能够有效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

倾听不仅是一门与人有效沟通的艺术,而且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因为,倾听不仅是听别人说话,作出反应,而且,还表明倾听者在真心听别人讲话,体现出他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我听你说话,是因为我爱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太在乎别人是不是在听自己说话,而忘记了人际沟通的另一面是去倾听。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史一门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读《教育是沟通的艺术》有感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陆敏婕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根植于爱。是的,我想是因为有了爱,才会有这么多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坚守这份大爱。就如侯著久先生他的教育之路一路走来,始终且行且思;行走于各个学校,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可以说是尝遍人生百味,但是他对教育事业之中如一,从来没有离开过教书,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校长;思索于各种理念,各个方案,各种案例,但从没离开过育人,无论是作为人父还是作为人师。 最令人钦佩的是侯先生还将中西融合的教育思想用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道出,举重若轻。除了中西合璧,他还承古开今,不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的《论语》是 其弟子记述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的言行一书,文字背后无不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核心等。侯先生研究《论语》,从中找到了纾解现代人困惑的教育思想。他还从育人的角度研究“丰田”与“通用”的企业文化,并从“养人”与“造人”中,获得“育人”的启示。

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做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要忠于自己的职守,二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中歌德那个弯腰的小故事尤其记忆深刻。耶稣愿意在小事弯腰拾起那块破烂的马蹄铁,最终换来18个樱桃,他沿路洒樱桃,边走边丢,让跟在身后的彼得自愿一个一个捡,由此让他自己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某些东西或许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不注重小小的积累,又哪里来的巨大收获呢?

教书有三争,争教专课、争教毕业班、争做班主任。年轻人不能怕吃亏,要知道吃亏是福。其实我父亲也是这么和我说的,吃亏是福,不要怕吃亏。教书这三争看起来很辛苦,但是对自己的教书生涯来说这些工作经历的积淀有助于一名新教师迅速成长。人总是在磨难在挫折中越战越勇。

书中还提到我国的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说尊师重道。教师因为教书育人,受学生尊重,学生因为是受教育者,他们要听从老师的管教。民主其实存在,比如班干部让学生自己来选,班级的一些决定活动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等等,但是民主是相对的,如果过度老师就很难管理好学生。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课堂提问艺术读后感—

《课堂提问艺术》读后感

读了《课堂提问艺术》以后,我对课堂提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这个观点印象尤其深刻。

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想说、爱说的境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当时还不是很明白,经过多年的亲身体验和听课学习,渐渐理解了这句话。的确,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这需要我们老师共同努力。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课堂提问艺术》这本书上就曾提出: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新知识的重点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可见,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因为恰当的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恰当的提问来自于精心的课前准备。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综合艺术课有感

综合艺术课有感

艺术与我的成长

以前听别人讲起艺术总觉得艺术离我很遥远,大学选修艺术导论才发现其实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闲暇时听的音乐,旅游时拍的照片,写作业写的字,餐桌上放的插花等等。艺术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毕加索的油画,贝多芬的音乐,冰心的诗集,欧亨利的小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寸。

我始终是离不开艺术的,从我会说话开始,从我第一次唱歌开始,从我那一幅幅笔记稚嫩的涂鸦开始,从我第一次写字开始……艺术伴随着我的成长。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我陶醉其中。哦,艺术是一种享受。现在我每天都要听音乐,烦恼的时候听音乐让我放松心情,高兴的时候听音乐让我更加高兴,无聊的时候听音乐让我感觉充实,这些都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艺术的魅力。

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极其重要。一岁开始牙牙学语,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语文,学的越久就越是发现语言的魅力,它的语法,它的语调,它的句式,它的内涵无一不吸引着我。了解了语言的魅力后我喜欢听辩论赛,喜欢听讲座,最近喜欢看三国,里面的每句话都值得推敲鉴赏。曹操用言语实行离间计,刘备用言语得到别人的同情,鲁肃用言语与敌人周旋。说什么话,如何说话都是一种艺术。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只在于说话,还在于文章,一片好的文章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

的享受,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教会我们学会欣赏一片好的文章,文章有很多种的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每一种都有着各自的欣赏方式和角度。

绘画是一种艺术,以前觉得写实是绘画最高境界,画得越像越好,随着我的成长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有多幼稚无知。油画作品跟现实是极为接近的,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水墨画也是极为美妙的一种绘画形式,简单的线条,单调的色彩却能画出美妙的图画,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极为传神,注重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素描也是如此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画面,不同的是水墨画透露出隆重的中国古典气息和韵味。还有许多印象派和抽象派的作品很受欢迎,目前为止我还无法理解那些作品的内涵,但这写作品的魅力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我没有学会如何欣赏那些作品。我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学会欣赏艺术,发现艺术的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艺术的教育 读后感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营口分校美术学科:李卓 浅谈《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选取了10位古今中外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力争从各个方面反映教育的本质,并让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有所借鉴。杜威在中国的演讲中曾经说,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的确如此,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品德,无不来自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投身教育事业刚刚过去半年,回顾以往,我的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积攒方法,摸索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做个好老师。

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靠什么?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于是我利用寒假期间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进行学习。

教育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育艺术,就是教师在其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以及人格、个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巧妙运用各种教育条件、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手段的基本技能。教育的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技能与教师的运用技巧关系很大。它的灵活运用往往成为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教育是一个雕琢、塑造人的复杂过程,因此教育艺术的灵活运用,同教师个人的知识、从教经验、才能、气质和人格个性等因素紧密相关。它不仅要以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且还要以教师的才能和气质个性特点、人格魅力为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知识匮乏、缺少修养,又没有经验技能、人格上还有缺陷的教师,如何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好教育的艺术。因此,离开教师的知识、经验、才能、人格、气质、个性,也就无从谈及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要善于吸纳各种门类在艺术上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兼备各种门类的技巧,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图像等艺术手段,创设开放的、轻松的教育情境,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学习。教学的艺术应该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表现出五光十色、不拘一格的艺术之美。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作者是英国贝弗里奇。他于19xx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著有的《科学研究艺术》这一本书,是一本论文科研实践与科学技巧的书,不仅理论鲜明,充满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而且语言幽默风趣,非常具有可读性。该书于19xx年传入了中国,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之后,该书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在20xx年,它被三联书店列为“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100本书”之一。

本书通过从科学研究实践和思维技巧的方面结合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系统上分析了如何在科学上做出新发现,并详细地总结了对科学研究有益并可以说得上是有趣的一些经验教训,同时他还提出了各种可供其他学科参考,学习模仿的指导原则与思维技巧。他所选用的素材不但简明易懂,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所针对的对象首先是即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学生,就是我们这一人群,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已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甚至是一些有经验的科学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所列举的实例,虽然大多属于生物学及医学范畴,但它们却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所以对于对于其他学科的读者也是非常适用的。

书中所说,“科学研究总是从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或者总结,阅读文献和期刊成了了解科学知识以及研究范围和内容的主要手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深化对于实验的了解,最后总结经验教训,对实验过程加以改进,以至于获得更佳结果。这个过程包括准备工作、进行试验、利用机遇和机会、丰富的想象力、推理、观察、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战略和技术。”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而我觉得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乃是传承,一代人能够在科学研究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乃是相当有限的,而如今的科研能够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是前人为我们铺好了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看得更远。而我们这新一代,更应当将其传承下去。通过书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将已经探索发现到的东西交由下一代,由此也可以看出来书籍的重要性。 贝弗里奇说过:“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不在佐证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他在书中所运用的一些伟大科学工作者的例子,如爱因斯坦、巴甫洛夫,详细地介绍了他们那些应有的特质、精神和道德观,讲述了他们那样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发现。全书甚至以“从事科学研究确实能使人心满意足,因为科学的理想赋予生命以意义。”这样的话语作为结束语,启人心智,给我们这样的青年学生极大的启发。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