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近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读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9xx年的辛亥革命,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回到辛亥那个年代。武昌首义之功彪炳千古,但谁又知晓这是怎样一个偶然?在各种偶然因素的破坏下,总部机关被破获、主要领导人或伤或逃,几度延期后猝然爆发的小规模兵变竟迅速地被全国响应,以致推倒了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张鸣先生从诸多的细节戏谑地入手,如革命党、立宪党、会党、满洲亲贵、地方官吏、报刊言论、民生百态等,使得一场早已符号化的革命具体重现为一出“闹剧”,“闹剧”正在上演,革命却已“成功”,清廷倒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起来,最先进的民主共和体制落户中国,但随之而来却是无止境的恶性党争、军阀割据,乃至连年混战,原先的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苦难就接踵而至,这是为何呢?

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却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质变,也就是说,在华而不实的民国,自由、民主和文明,离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小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时下流行的讲史故事,它只是一本历史杂说。里面故事也好,人物也好,言语也好,个个都有出处,但它不是学术著述。虽然不是学术,却表达了他的一点关于辛亥的一种观察,由观察生出的杂感,由杂感汇成的集子。希望它的问世,能对人们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一个稍微不同的视角。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他就心满意足了。 关于辛亥革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个人认为,不管怎么样,它毕竟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或许,有很多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积极实践拯救中国的方法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二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 产 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铭记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浮雕,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场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当我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让我对有着“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之称的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辛亥,摇晃的中国》。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华兴会与光复会亦先后成立于长沙和

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规模之大遍及湘、粤、鄂、川四省,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4000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澂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一百年前的一场革命,让历史在不经意中转了个弯,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辛亥革命有着其厚重和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也确实是有着巨大变革意义的历史里程碑。但是,在读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革命》之后,我对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另一个方面的感悟。在我以前的印象里,那些由英雄组成的历史事件,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激烈的过程而又崇高的形象。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对于革命的理解几乎都是来源于学校课本里的定义,那种带有社论立场、演讲腔调的盖棺论定,那种带着道德审判的叙述,将是是非非,阶级划分的不容置疑。然而,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当我从课堂里解放出来,重新睁开属于自己的眼睛,重新打量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往事,却发现,原来许多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明了,并非印象中的那样字正腔圆。剥开时代严肃得让人心惊的标签,还原的历史,让我不得不重新梳理曾经让我们愤慨,让我们热血喷张的这些历史事实,让我可以在了解真正历史发生的同时,可以重新反思自己,明确自己现在的义务,纠正以前错误的观念。在此之前,我总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于国家于社会无关紧要,然而,这本书中告诉我的历史是,正是由于由于各种“小人物”的不经意的推动,历史才在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碰撞出巨大的变革。

在教科书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是摧毁帝制、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救亡,为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理应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然而,在《辛亥,摇晃的革命》中,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的辛亥中,其实更多的是混乱,是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权力竞技,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甚至可以说在这场革命中,我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群众热烈响应,义不容辞参与到革命中的场景几乎是没有的,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权势利益的碰撞。只有深刻的了解了历史,才能真正的有所领悟,历史上没有英雄主义,一场大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读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淮安启明外国语周伯泉

关于辛亥革命最新的成果,我最近读的是人大教授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张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讲到,辛亥百年在即,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而不是吹响爱国集结号。“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中国人大教授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记中这样说道。相比主流或传统的辛亥历史叙述,张鸣在这部作品中不少文章颠覆了我对这场革命的认识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在教科书上描述是摧枯拉朽、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那些参与革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这早就已经成为思维定势,成为试卷里的标准答案。然而,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们,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当中,这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历史是充满着无序与偶然的。

历史上真实的辛亥革命,更多的是混乱,是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权力PK,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可以这样说,在这场革命中,我们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的场面几乎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势力彼此的碰撞消长。

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辛亥革命是各种力量联合起来才取得成功的,不仅仅是革命派,其他派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立宪派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中对此描述较少,张鸣指出,断送清朝性命关键所在是,19xx年光绪死去后,朝中大权由一班满族少年亲贵所控制,他们上台收紧权力,尤其是将袁世凯赶出朝廷,成立满人皇族内阁,收回地方的路矿权等举措,使立宪派彻底失望。其次是新军的作用,张教授在书中写到清政府对新军的歧视,“这种做法,只是将更多的新军官兵,推到了革命阵营。”最后,帮会的作用,比如哥老会、青帮、洪帮。张鸣认为,革命党跟帮会的结合,使得原先对朝廷没有实质危险的帮会,躁动不安,反叛性大增,同时破坏性也大增,对推翻清政府统治也祈祷重要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五 :辛亥摇晃中的中国 读书笔记

《辛亥,摇晃的中国》

——读书笔记

自认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看书的人,每每捧起一本厚重的书,信誓旦旦曰:“我一定要把它看完!”结果经常都是半途而废,俨然一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逼得丢盔弃甲的样子。深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无奈却毛躁了些,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汲取书中的精华。

然而,当我在网页上搜罗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时,这本名为《辛亥,摇晃的中国》的几句书评,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书评上是这么写的“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机枪和大都督;湖南: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能把沉甸甸的历史写活的书,不同于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平铺直叙。于是,带着期待的心情我走进了书的作者张鸣构造的世界,一个名为辛亥革命的世界。

如书中简介所言,张鸣教授化繁为简,以老辣的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纪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书中从武昌起义写起,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xx年10月10日的这个夜里发生的事,张鸣教授把它视为一场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这让我有种颠覆思想的感觉,我一直认为武昌起义是经过革命党的周详布置,应运而生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革命党机关暴露,党人领袖有的逃离,有的牺牲,并且最要命的是党人的手册落在了湖广总督的手里,这就使得革命党人士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心与清政府的爪牙拼个鱼死网破。处于压迫状态的人们,或许都有着一种反叛的思想,可是却很少有人敢于迈出实践的一步,只能一味忍受,直到这个庞大的受欺压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便如山洪之势,滚滚而来,起义打响第一个枪声,紧接着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集聚而来,只是趁个机会造反而已,各流派的行动或许相同,但是利益不同,目的也不一定相同,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窃取的一个祸根所在。只能说武昌起义的爆发,是还没有充分准备好的,但是这个意外,却也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新的变化。

…… …… 余下全文

篇六 :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摇晃的中国

这是一场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革命!

19xx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砰”,第一声枪响在武昌打响,这一枪,毁了一个王朝,打通了一个全新的路口,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创立了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临时约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我看来,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它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同样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果不其然,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上戏谑地登载这革命先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除了制度的变化,其他的只是变化了皮毛。在华而不实的民国,民主自由里当时的人民,相离甚远。

书中讲到满人入关以后不思进取,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在清朝看似太平的日子里逐渐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所以当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跟装备精良的外国人打战,只知道一味的签不平等条约,只要能守住自已的所谓的大清朝,他们宁愿向洋人卑躬屈膝,割地求饶,丢尽了满人的脸,也丢尽了中国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尘埃落定读后感

旋风越旋越高,最后,在很高的地方炸开了。里面,看不见的东西上到了天界,看得见的是尘埃,又从半空里跌落下来,罩住了那些累累的乱石。但尘埃毕竟是尘埃,最后还是重新落进了石头缝里,只剩寂静的阳光在废墟上闪烁了。

阿来通过一个傻子之眼目睹社会的由盛转衰,又通过傻子之口将历史记录相传。麦琪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爷,是阿来特意塑造出来的形象,为了证明他是个傻子,阿来列出了一系列的证据。如,他是麦琪土司在醉酒之后乱性的产物,生下来两个月后“任何人都不能使我的双眼对任何呼唤作出反应”,土司父亲十分严厉地命令“我”笑一笑,“我一咧嘴,一汪涎水从嘴角掉下来”,十三岁时和女人有了肌肤之亲之后才仿佛有了神智。傻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傻子的感官是敏锐的,傻子用直觉看待这个世界。“满世界的雪光都汇聚在我床上的丝绸上面。我十分担心丝绸和那些光一起流走了。心中竟然涌上了惜别的忧伤。闪烁的光锥子一样刺痛了心房,我放声大哭 。”“她的奶水像涌泉一样,而且是那样地甘甜。我还尝到了痛苦的味道,和原野上那些花啊草啊的味道。而我母亲的奶水更多的是五颜六色的想法,把我的小脑袋涨得嗡嗡作响。我那小胃很快就给装得满满当当了。为表示满意,我把一泡尿撒在奶娘身上。 ”然而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傻子和普通人不同,他痴傻并不愚蠢,只能迷惑一部分的“聪明人”而已。正是因为有了“傻子”这一身份做屏障,阿来才可以理所当然的跳出普通的视角,从另一个完全新奇的角度看待整个事情发展的脉络,而不至于流于浅俗。“傻子”是工具,是阿来创作出的理想化形象,正如宝玉之于曹雪芹,狂人之于鲁迅,堂吉诃德之于塞万提斯,霍尔顿·考菲尔德之于塞林格一样。因为傻子“傻”,所以傻子说“即使是奴隶,有人也有权被宠爱一点 。”“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他就好好的在那里,保持着他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傻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傻子的思维就想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直线,因此阿来可以借傻子之口畅所欲言,在民族题材之中掺杂最原始的情感,最原始的欲望,又可以借傻子之眼看透最直接的矛盾,最本质的问题,最微观的变化。傻子这时候仿佛已经参了 禅,有了佛的智慧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五年级五班 徐子棋

自从读完雷锋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啦,雷锋从小就是孤儿,被六叔奶养大,再一次上柴山砍柴时,被地主婆发现,抢过镰刀,把雷锋的左手背连砍三刀。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且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也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政委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锋领到了入伍通知书,随新兵一同由辽阳来到驻地营口市。他做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 产 党的优秀党员,年仅22岁,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

虽然,雷锋同志在22岁的时候牺牲啦,但是!雷锋精神永远都在中国每个人的心中。有一首歌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说的是老张开车去东北,撞啦,肇事司机耍流氓,跑啦,多亏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啦,老张请他吃了一顿饭,酒喝少啦他不干,每个东北人都乐于助人,除啦他不是东北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