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鲁迅小说读后感

我读了大概十多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其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 《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我最先读的是《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先生用极为简明的白话叙述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的人他整天的害怕他自己会被别人吃掉。在这片小说中鲁迅先生更多的描写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文章体现的狂人的逻辑是很荒谬的,好像是“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来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腐朽。

文章中有这么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定义,礼教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是鲁迅先生通过作者的眼睛观察他周围的人,周围人的麻木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的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激愤之情,狂人在文中大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中的狂人也是一个象征形象,他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一些用于向封建冲击人们,这些人反对旧传统的社会思想的先知,说出了人们不敢说出的话,却被诬蔑是疯子,如孙中山先生。

狂人日记主要的意图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是作者对封建礼教以及当时人们麻木愚昧的批判。它被收录于《呐喊》 是鲁迅先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默发出的第一声呐喊,虽然里面包含了鲁迅先生对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满,愤怒,焦虑,但是也可以狂人昂扬的斗志看出鲁迅先生对这个社会还是怀有热切希望的。

《阿Q正传》则是对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展现。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很穷困,在他生活的家乡很受权贵赵太爷等人的欺负。他有农民的能干优点。同时他身上又有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自尊自大 畏强凌弱 以丑为美用现代的话说 就是一个小人。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他主要的精神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当他处于失败者地位时,他就在自己心里想想自己是胜利的一方,在自己的心里对方进行报复,并什么享受这种报复的快感。虽然阿Q受赵太爷等人的欺负,但是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这些对阿Q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的描写都是极为深刻的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人们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压迫残害,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些残害造成了那个时代人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先生用本篇小说努力唤醒沉睡的民众,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作者用阿Q极力想参加革命,却并不知道什么革命,为什么革命,革命者该做什么事情表现革命的意念根本和底层群众有所联系,那只是一部分已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鲁迅散文有感

读鲁迅散文有感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又重新品读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集。又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他一心弃医从文,并说,“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憎恶敌人如恶魔般的鲁迅先生,他存在对社会批判的言辞,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战斗精神的颂扬,却也有对亲人朋友的温馨怀旧??

大家最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笔下,童年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百草园中,还有各种色彩的争艳和鸟飞虫鸣。每株植物,每个地缝儿,都放佛孩子的玩伴或者一个探索的入口。在描写这座童年的乐园时,他用了简单罗列的办法,把园中所有的东西一样样加以描绘,再一起堆到读者面前来。这一散一聚,这可以说是充满孩童视角特点的。孩子不会思考眼前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也不会把内心的情绪带到风景上。他们涉世未深,用单纯的眼睛看世界,会感到什么都是多彩而新奇的,景物一件件扑面而来。每天都有新奇的发现,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那么这百草园自然也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充满神奇的乐趣。而后面所写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捉鸟则更使人感到孩童的趣味,这两件事是那时候旧时孩子的童年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每个人都曾被长辈讲的这类故事吓过,捉鸟又是曾经男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而从这温馨的百草园转到了三味书屋,况味就完全不同了。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但却从开始的束缚,孩子们内心的不满,逐渐看出儿童方方面面的成长,又充满了对百草园的回忆。既温馨又有趣。

…… …… 余下全文

篇三 :鲁迅全集读后感

1.读《野草》有感

有谁不珍爱自己的青春 星,月,蝶,杜鹃,虚无的名利,红颜的静女??然而,对于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而言,这一切却又是多么地"悲凉缥缈"!

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暂,芦苇般脆弱,与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国家的不幸,终归只是一个梦,而在那战火连年的时代,人们总习惯在梦中生活.

鲁迅先生审视了生命的本体,并且无情的剖析,最终看到了生命本质的阴郁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气氛,整个儿好似一个变形梦魇的世界.欢乐,恐怖,青春,死亡 ??一切都使人透不过气.那阴阳两极的沟通,人鬼之间的交流,让我们听出了生命的悲歌,对于常人来说,这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难以忍受.

鲁迅先生是那旧时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闷,他时时忍受着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 他目睹着人变兽,兽变人的残酷现实.他是用带血的头颅,一次次去撞击那地狱之门,最终让那生命之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鲁迅,他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原上,他呼传统之风,吸外来之雨 ,中西熔铸,取其精义,从而使《野草》成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

"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我自己,我却是一切."辛涅科尔是这么说的.一只蚂蚁显示出来的力量和一只大象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难道在本质上会有什么不同吗 既然精卫能填海,夸父可以追日,那么这世界上又有什么不能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呢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也要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演好它,以不失其情致和乐趣,壮丽与快慰!

我们是明日,虽然我们现在安逸,但须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为鉴,要如地狱中运行的火,一俟溢出必会复苏,燃烧,成为通红的慧星 ,成为炎炎升腾的火柱,从而夷尽一切黑暗,让世界变得通明透彻.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四 :鲁迅小说全集读后感

鲁迅小说全集鉴赏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鲁迅先生的小说,亦正如此。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同时他也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 …… 余下全文

篇五 :鲁迅作品读后感2

鲁迅选集读后感

鲁迅先生,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进入了我的意识当中,读鲁迅先生的书很痛苦,却总是舍不得放手。

曾经见到过毛泽东对鲁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的祥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 在这其中,我最感到震撼的是《狂人日记》,它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

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他人对他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在文中不断地有这样的描写,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 …… 余下全文

篇六 :《鲁迅经典全集》读后感

《鲁迅经典全集》读后感

读罢才知道先生竟陪我走过这么长的路。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其文章一直穿插其中,但凡有点记忆的人都应该记得:

《藤野先生》、《雪》、《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六珍君》; 《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骂杀与捧杀》、《拿来主义》??

从未想过我也会有这一天,又有再看这些文章的冲动,更没想到看完之后还觉得深有体会,必须写点什么东西聊表心意。看来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总是需要时间。

记起以前和同学互相调侃:

又吃乌鸦炸酱面??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

都说中学生讨厌鲁迅的文章,其实也不尽然吧。不然为什么某些熟悉的句子大都挂在嘴边?

一直觉得作家是需要想象力和抵抗力。特别是写小说的作家。情节老套了又没人看,情节新颖了又看不懂;情节浅显了又没深意,情节复杂了又不耐烦;文字朴实一点了又没文采,文字华丽一点又浮夸??这样想来先生创造了多少经典的人物形象:阿长、阿Q、孔乙己、祥林嫂??

一直在想“经典”二字的定义是什么。用我不恰当的话来解释,就是你经常听别人谈论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情节,你不知道它来自哪里,直到有一天,你翻开一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说说《狂人日记》吧。我所了解的文学常识告诉我,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没看过,但据说就是吃人。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还不就是吃人嘛。只是在可笑的基础上多了点什么东西。怪不得说读书——最智慧的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七 :鲁迅的《雪》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雪》这篇散文,它非常耐人寻味,蕴藏着很深奥的道理。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让我永不忘记,时刻牢记在心。

这篇文章共描述了三种雪:一种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第二种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第三种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俗话说雨是雪的最初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赞扬了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灵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

作者表现了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鲁迅先生通过雪来告诉大家,要像雪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靠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 …… 余下全文

篇八 :《鲁迅》读后感

看客

繁华的东门,处处华灯高照,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已经是夜晚8点,东门的街道上仍然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我低着头,背着一个大书包,随着人流缓缓前进。然而人潮突然停滞了,像是川流的河水遇到了坚石,逐渐分叉成两支,形成一个环形。我抬起头,原来是一个老人正在街道正中间乞讨,他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简直像块碎布,头发蓬乱,面色蜡黄,像寻常乞丐一样在抖着他的铁碗。几乎每一个走过的行人都默默地躲开了,有些甚至如同在地面上看到一处污物一样飞快地闪躲着。我看着那个老人和他脸上苦难磨出来的皱纹,心里冒出一点善意,从包里掏出一块钱的硬币想要投给他。我刚要走近他,就被一位大叔拉住了。他低声说:“骗人的!”然后就转过了头去。我迟疑了片刻,也随着人群离开了。可是却有几分毛骨悚然。不作为,冷漠,无情,我刚刚的行为,不正是我曾多次讽刺的中国人的弊病么?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他可曾想过,一个把他的话当作座右铭的人,会在他身后几十年,再次做出他所鄙夷的事情?他可知道,他在中国人灵魂上动的手术,终究还是没能遏制住顽疾?回到家后,我再次翻开了《鲁迅》,怀着五味陈杂的心情,我读出了一些曾经没有读到的东西。

《鲁迅》这本书收录了《呐喊》、《朝花夕拾》等几本鲁迅先生的散文与杂文集,还有鲁迅先生之子专门题写的序言。就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阿Q精神,认识了顽固不化的孔乙己,身世颠簸的祥林嫂。在这本书中,我借鲁迅先生的眼,看到了旧中国的黑暗,也借鲁迅先生的笔,读出了中国的病态。我一度相信,这病态在21世纪的我们上已经被根除。为此,我可以笑谈中国人的弱点,痛斥看客的冷漠。但是今天,我竟也成为看客中的一员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我个人的悲哀,可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里如是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这看客的标准,也就是愚和弱了。然而时间过去数十年,那天街上的行人,恐怕不是弱者,其中应该也并不缺乏有学识的人。可是却仍然没有人伸出援手。所以我想在这看客的标准上,在加上一条“懦”——懦弱。从看客的角度来说,也许对他人的畏惧才是他们冷漠的根本原因。怕假,怕抢,怕诈骗,中国人民富裕了,可是忧患也就更多了。这重重叠叠的畏惧,就让人在善良面前,缩回了自己本应伸出的援手。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