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中国报学史》有感

读《中国报学史》有感

距戈公振先生离世已近80年,中国社会早已是沧海桑田,报纸也经历 一次又一次的变迁。如今,大多报纸与媒体或许再也无法如上个世纪20、30年代那般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那曾抵过三千毛瑟枪的纸墨,终究怕也是折戟沉沙再无铿锵之势。

文言文以及丰富的史料,让我读起这本书来十分费劲,最终也没能完全弄懂一些话的真正含义,但已经足够领略其整体思想,觉得这本书无愧于新闻业“开山之作”这个称号。其中戈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将我国报业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营业时期。在文中提出“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一开始,对于“均”这个字眼很怀疑,觉得戈先生语气过于绝对化,存在过分自嘲的可能,仔细品读的话,越来越被他的观点说服,不禁为此叹息。

从报纸起源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报业一直被官报独占,可是无论官报怎样发展,其所得而传录者无外“仅在习闻习见之事”,究其原因来说就是戈先生所说的 “专制之下,言禁必严,势也”。人们被压制在权力下,该说什么做什么都被限制在框框里面,又如何能进一步发展呢?对比下如今的社会,媒体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归于政府,没有自由的话,又谈什么客观真实信?也许对很多新闻人来说,自由远没有物质财富重要,他们都自称无奈,将责任归于社会。可也不能就这样安于现状,继续对大众说:对不起,这是政府要求的。我们需要等待,需要为争取自由努力,需要让政府放心把自由交到我们手上,让媒体取得经济独立与自由话语权。

“言论自由,为报界切肤之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则报纸绝无发展之机会。”戈公振先生在最后的总论中感慨道。读完这本书,报刊言论的自由对我国的报业发展是否有关键作用,大家可想而知。这句话,正是我们从戈先生的呐喊中提炼出来的。面对当今新闻业现状,我们需要的虽不止这些,但其前提“言论自由”必不可少。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并一直这样期待着??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报学史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P29 我国报纸为便利研究,可分为四时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营业时期

P32 “邸报”始于汉唐,亦称”杂报”、“朝报”、“条报”。清初改名“京报”,亦称“塘报”、“驿报”。民国成立后,又改名“政治官报”。

P33 西元前6年,罗马恺撒大帝刊载的《每日纪闻》是共和政府的公报,以战事为主要材料,选举胜负次之,宗教礼仪又次之。由政府颁发于各地军队,或揭诸政厅之壁,与我国邸报的性质极其相似。

P35 《西汉会要》:“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通奏报云者,传达君臣间的消息,是“邸报”的由来。

P40 按雕版肇自隋时,唐刻留世绝少。只我国的《开元杂报》和日本的《陀罗尼经》两本了。

P41 宋代的邸报略而不详,然而想要知道朝政,又不得不看它。

P42朝事公布,见之诏令,“邸报”的发行,都成为国家的制度了。

P44 民间小报在宋代首次出现。

P45 社会消息在元代的邸报里也有了报道。

P47 崇祯十一年,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改用活字,是因为报业的发达。

P59 《京报》内容简略,寄递迟延,而且价格昂贵。曾被请求改革,但因清政府因循畏事,直接拒绝了。

P65 庚子一役,慈禧太后遭受重创,于是不得不考虑改革,以求吸引民众目光。宣统三年,新官制内阁成立,又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一切新法令从报到之日起生效。到此时,官报开始成为公布法律命令的机关,它的作用也更加重大。

P68 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后,印铸局仿照《内阁官报》,拟定了《政府公报》。

P73 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最初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最后出现。

P74 外报种类:中文杂志、中文日报、外文报纸[葡文报纸(澳门)、英文报纸(广州、香港、上海等)]、译报

P121 当时报界的情形:编辑形式:头条是首论说,接着是皇帝谕旨,然后是各省各埠要闻,最后是本埠新闻。记者的地位:赞誉他的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在以前没有记者敢如此自称的。营业状况:大多是洋行公司或与洋商有关的商店来订阅,每日发行量不过几百份。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书报告 ——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

孙楠 1120122182 软件4班

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同时老师也罗列出了几本以供参考,但是最抓我眼球的还是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抛开书的内容先不说,大多数书的名字都千篇一律,新意较少,不是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反观这本,我很少看到有人把新陈代谢这个词用在近代中国社会上,这不仅用词新颖,而且越看觉得意蕴深远、丰富,瞬间勾起人的阅读兴趣。作者以“新陈代谢”为题,极其简练形象地描写出了历史在不断迂回前行、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排除落后事物,生长出符合潮流的新物这个复杂的过程。倘若把历史比作一个人的话,这种过程便像极了人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垃圾,生长出新的部分,也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前进下来。

要了解一本书,必须得先了解作者这个人。

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19xx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先生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清楚这些之后,我便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被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恢弘的文章气势以及犀利但又不失婉转的文笔震撼着。古人谓,史家需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然而麓的确是这无比稀缺的三长兼具史学家,此书足以证明此点。《新陈代谢》把史与论有机的结合,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达出来,引人入胜。麓曾说过,史实是治史的眼睛,他又说道,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而也正因为他那一

…… …… 余下全文

篇四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语言学史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xx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数学史读后感

读《数学史》有感

大致地浏览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意。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种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不禁感叹数学海洋的浩瀚无边,不禁感叹列祖先辈们的无限潜力与智慧,不禁感叹那种只有人类才有的坚定与执着的难能可贵。

书中所说到的东西,真的是很令我震撼的。更何况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还没有很仔细、很认真地思考过。更别提我会深入地研究了。若是那样,真怕自己会在这么硕大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呢。

一想到说,数学的历史与文化如此之久远,数学的知识与涉足如此之深广,数学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真的发现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自己只领会了海边的的一滩水,原来还有一整片海需要我去探索与学习。

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啊!这就是探索者的精神的渲染啊!

那么对于老师让我们去了解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在我的观念里,就好像说,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从而逐渐形成了数学的悠久深远的历史与其内在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的时候,就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历史,从而使自己也可以有能力或者有可能去为这座大厦再添加楼层。

我所看的书是《数学史》由英国作家斯科特著,侯德润等人翻译,同时对本书的有关事项进行了简单了解。本书于19xx年由伦敦Taylor and Francis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者J·F·.斯科特当时是英国Middlesex地区的圣玛丽学院副校长,曾获得文学学士、哲学博士、理学博士学位,是著名的数学史家。早年出版过有关华莱士和笛卡儿的传记,随后又写了现在这本书。

它的内容涉及到从上古时代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为了跟踪过去20xx年当中主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在介绍重要数学家的工作时,大量从他们的原著中引用材料。在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三一学院的帮助下,引用了比较多的史料,使人们对原始的情况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还注意到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并不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例如对欧几里得和牛顿这样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说明他们的成就的渊源,从而勾画出数学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对数学史的驾驭自如的能力写出了这本富有激励性的好书。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图书馆里的书籍真多,与我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也是数不胜数,各个课程老师都给我们推荐了相关书籍供我们阅读,本学期我读了《新闻理论教程》、《传播的四种理论》、《广告创意法则与心理效果解码》、《人人都爱心理游戏》、《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思考的技术》、《简爱》等,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新闻理论教程》、《传媒的四种理论》、《广告创意法则与心理效果解码》和《遇见未知的自己》。

杨保军先生的专著《新闻理论教程》堪称是一项新成果、新收获。该书在体系与内容等方面都透出诸多新意,是一本值得关注的专著。让我对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叶,有80多年的历史,此书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我很认同作者讲的“新闻传播业的实质是运作新闻传播过程”,当我们在逻辑上先把握了新闻传播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业以及它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但是对于“新闻实质上简化了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在更广阔的视界里认识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新闻学的发展是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新闻学在西方的演变与发展,主要是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的演变与发展,(因为出现在西方的主要新闻思想、观念、理论,基本上诞生于欧美诸国,特别是美国),大致可以分为诞生、成型和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新闻学三个基本阶段,新闻的诞生实质是指报学的诞生(由于最早的大众化新闻传播只有报纸,因此最初的新闻学以“报学”的面目出现)。1845年,德国人普尔兹出版了《德国新闻事业史》,该书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特征,标志着新闻学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至今,新闻学在西方的发展十分丰富而庞杂,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注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二、提出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闻观念(主要有:新新闻主义、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公共新闻学等)三、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四、在总结反思中前行,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理论;五、关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诸多理论问题。罗森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是的,新闻记者应该对社会公众负责,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主要思想源流来自美国本土和欧洲大陆。其奠基人物主要有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他们的突出贡献是拉斯韦尔德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卢因的“把关人”理论,霍夫兰的劝服理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传播学的另一位奠基性人物是施拉姆,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尽管新闻史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诞生在中国的唐朝,但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数学史 读后感

数学史读后感

高一(3)班 万萌

读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