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新课程理念下段落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策略》读后感

袁老师的文章中提到的“段落教学”是一个曾经令我思考过的话题。当今的课堂中很少像我们小时候读书那样划段落,写大意。当然,划分段落似乎很折磨人,纯粹的分段过分,就导致将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这对理解文章的思想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完全没有段落教学的课堂却又显得有些随性。老师上阅读课时总是圈划、品味词语、重点句子。找出词语背后的思想感情,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联系到文章的思想,然后再泛泛地提问。虽然在教学环节中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但大部分时间用在扣字眼上来了,对段落的重视不够,很怕一提段落就会落入俗套。袁老师提出:段落教学是不可以被遗弃的,并提出了不能被遗弃的理由,并对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段落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和改进。我觉得这种观点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很多好处的。

我的理解是一篇文章,从结构的角度去看,字、句、段、篇是一样不可少。张志公先生说: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说的真是这个意思。段落是文章基本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有词句转向篇章的基本环节。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思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大小层次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完成全篇的中心思想而表达服务的。从阅读的角度讲,一段的意思是全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看不懂一段的层次,运用的方法,那么很难把握全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当然,在解读一篇文章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来进行概括、分析、推论、假设等活动,否则机械训练过渡。作者提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选择段落,一是依据学情,主要是指学生容易忽视和难理解的段落。二是依据文本,主要是指作者所集中体现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或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另外,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段落外部的研读和段落内部的研读。并明确了开展这种教学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给力地可以借鉴的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我模模糊糊中是知道段落教学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注意过段落教学。也试图打破传统的教段落的方式即从头到尾一段一段的进行分析。运用过袁老师所说的“追根溯源”的方法去理清文章的思路。譬如我在教课文《滹沱河和我》时就抓住描绘发了大水的滹沱河的12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滹沱河的气势后,再联系其他几次滹沱河来谈这条河的特点,感受作者与河之间的情感,这样前后勾连,便于学生迅速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另外受这种段落教学的启发,我觉得在以“段”为分析基础进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是不是可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采用“段落阅读教学”,这种形式是指以结构段为单位的阅读分析教学,阅读训练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阅读训练如果以篇为单位,则过于庞大,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不易抓住重点。本人认为,阅读训练以篇带段,以段的分析为重点,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从阅读常识来看,可以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表达的.段落中句子巧妙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总——分”关系的;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分——总”关系的;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因——果”关系的;有的段落中的句子是并列关系的……:抓住重点句子学习段落的教学策略 ;从阅读能力训练来看,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速读,就是抓住“首先”、“其次”、“再其次”来迅速理解段意;精读,就是品词论句,品味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从说话训练看,这个段落形式也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地进行口语表达。 但我只是尝试,想法还不成熟,还没有全面深入地去思考。这次看了余老师给我们的文章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这篇文章弥补了我思考的空白处,给我的启发是比较大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有关读后感的作文

有关读后感的作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一)

世界第一文学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残疾人。那个无声无影的世界曾带给她无尽的彷徨和无助。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在亲人的关怀下,在朋友的鼓励下,海伦一步步走向成功。她与命运抗争,最终她创造了奇迹。

命运给予她的不幸,她却并不因此屈服于命运,她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奋勇与命运抗争,冲破了人生的黑暗和孤寂,赢得了光明和欢笑。她靠着坚如磐石的毅力驾驶着人生的风帆执着前进,她用顽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辉煌的人生之歌。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身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她却有着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虽然她所处的是一个无光无声的世界,但她却用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靠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接受命运的挑战,在黑暗中找到了自己的光明,谱写了人生的壮丽之歌。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友爱。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快乐的充实而卓越的,他把无声无影的黑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今天,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象征。 滹沦河和我读后感(二)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

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作者像滹沱河,于是作者产生了想见见她的念头。不久,作者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作者失落的梦。作者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最后抒发了作者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开始时,作者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作者与滹沱河相比。所以作者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作者长的强大,能够管住作者。

…… …… 余下全文

篇三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偏向

秦世华 2014092017

《传播的偏向》从希腊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来折射传播的偏向,那希腊文化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这句话出自黑格尔,指的是希腊文明衰落时期的文化结晶,作者用“密涅瓦的猫头鹰”来形容希腊文明,再贴切不过。作者按照传播媒介的变化将西方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试图从每个时期说明传播媒介的进步对于知识垄断或寡头(知识被少数人控制)的影响。

文字的出现使知识垄断和知识寡头重新结合,最终导致统治阶级力量的瓦解,文化的繁荣也随之出现。复杂文字适合特殊阶级,简单文字适应口语,但是其适应性弱,在普通阶级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长期发展必然导致知识成为特殊阶级的特权,同时引起大家对学习的兴趣,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必然会产生文字传统,这使得文字与口语脱节,在社会阶级中产生僵化。那么有组织的力量与口语的联系被削弱,导致边缘地区发生崩溃。有组织的力量因为边缘崩溃缺乏对文人学士的保护,他们就更加努力,一般来说,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崩溃前夕。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宗教的力量在相信的人的心中是强大的,就像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由于文字能力弱导致宗教集中控制不稳定,不得不以法律来控制武力和宗教的影响。但同一时期埃及以象形文字为传播媒介还是建立了成功的帝国组织,是否就是说文字也不可以抑制宗教的力量?

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传播的效果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一方面,笨重,不适合运输的传播媒介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轻巧,便于运输的媒介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另一方面,需求产生了传播媒介的偏向,陆路贸易需要一套简明规范的,可以写在羊皮纸上的字母,就有了阿拉米文字的演变;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要,就有了腓尼基文字的演变。

我们现代媒介也有这种偏向,从我们最早使用纸媒开始,就有运输不方便,难以保存等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国内外事件的需求越来越大,催使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诞生。后来,人们不单只

…… …… 余下全文

篇四 :呼兰河传读后感2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2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和祖父在一起。玩腻了,就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铲地,她就铲地。年幼的萧红竟然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也不细看,又玩其他的了,这一章是这本书中最能让我感到温暖的,但是大部分都悲凉的。

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遭受她婆婆的虐待,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哭叫声。后来,跳大神把小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了,许多人都给他家出主意,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之后,来了一个云游真人,帮小团圆媳妇治病,她的婆婆只舍不得钱。最后,小团圆媳妇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竟是在这样一个悲凉的小城里度过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但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五 :最美的作家读后感

《最美的作家——曹文轩》读后感

《草房子》——陆鹤因为不长头发经常被别人戏弄。在他的自尊心意识萌发之后,他开始很在意自己的这点与众不同之处。他想过不去上学,为了长出头发忍受用生姜擦头的刺痛。后来又戴上了帽子。越在意什么越对什么敏感。在一次会操比赛时,为报复老师对他光头的歧视,他报复性的在比赛时恶意展示了一下。表面上看他胜利了,会操的秩序因此被打乱;但他却输的很惨。因为学校的荣誉因此受到损伤,换来的是大家对他更加的冷淡。一个人是不能没有集体的。一旦被脱离,个人的心理上也必将受到打击。后来,在一次节目表演中,陆鹤挺身而上,这一次为了学校的荣誉他积极的努力。这次他重新赢回了大家的心。陆鹤最终又融入到了这个集体大家庭里面去。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群体里的人都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集体的荣誉班级的荣誉也就是我们大家的荣誉。

《第十一根红布条》——山村的旁边有一条河,每年村里都有孩子掉进河里,河里也曾经淹没死过好几个孩子。村子里还有一个让孩子们害怕的麻子爷爷,麻子爷爷有一头独角牛。这只独角牛以前救过好几个孩子,据说在独角牛还是一只平常的牛时,因为第一次救人没把人救活,所以麻子爷爷惩罚它,锯掉了它的一只角,从此,这只牛就变成了独角牛。除了麻子爷爷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独角牛。

有一天,一个叫亮仔的男孩子掉进河里,被人救上来后,昏迷不醒,这时人们想到了麻子爷爷和他的独角牛。当时麻子爷爷正生着病,但他仍然牵着独角牛一路小跑来到出事地点,把亮仔放牛背上,牵着独角牛由慢到快地跑了起来。麻子爷爷牵着独角牛,独角牛背着亮仔,一圈又一圈子地跑着,麻子爷爷脸色越来越难看了,气都喘不过来,但他一直坚持跑着,一刻都不曾停下来。亮仔终于终于被救活了,他吐出了一口水,然后“哇”地一气哭了起来,人们都围过去看他。麻子爷爷却累得靠在草垛上,再也没有醒过来,麻子爷爷就这样给累死了。 人们给麻子爷爷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的怀里落下一个

…… …… 余下全文

篇六 :他父亲的土地读后感

《他父亲的土地》读后感

托马斯沃尔夫是美国二三十年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家,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迅速在美国文坛上一举成名,他的小说结构情节别具匠心,读完发人生省。他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出版几周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最近读了他的短篇小说《他父亲的土地》,让人回味无穷,对作者的构思佩服的五体投地。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心理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作者以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哥哥站在广场上看马戏表演为开端,在看的过程中,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两个景象,马戏班子和他父亲的土地,第一次重叠在了一起。紧接着讲述了小男孩以为自己加入了马戏团,并随着马戏团走过美国的千山万水,而这些想象则基于他对每个地方的了解,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历程之后,最后又回到原地。期间小男孩经过这次的精神漫游后,对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心智也由幼稚走向了成熟,他获得了成长。小说独特的构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完让人回味无穷。

托马斯沃尔夫曾在欧洲求学,所以这篇文章是他身处异域发现了对故土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对土地最好的理解就是离开它,正如小男孩一样,在经历了离乡背井到处漂泊的精神游历之后,他对自己的故土才有了真正的了解,最后渴望回到家乡,回到他父亲的土地上,那个他最后的栖息之所,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他灵魂的真正归宿。

小男孩在马戏班子的主要任务就是采购食材,张贴海报,以及卖票。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的时候,小男孩就起床采购去,他利用自己的智慧,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新鲜的食物。小说刚开始详细的介

绍了马戏团一日三餐的情景。并且大篇幅的介绍途径各地的美食,“从一个市镇到另一个市镇,从一州到另一州,一路由缅因州吃到西部的各大草原,沿着赫德森河和密西西比河吃下去,一路吃过了大草原,由北向南,走过了宾夕法尼亚州荷兰人侨居地的那些平坦的农场,马里兰州的东海岸,再回转过来,越过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河和弗洛里达州,吃遍了这个辽阔的、天然丰裕充实富饶的大陆上出产的一切好东西”。 他们大口的贪婪的享受着这片土地给予的丰厚回报,也为下文主人公对这个土地的感激之情做了铺垫。小男孩在三百个市镇上清早醒来,脸上闪着星光。因这一直是主人公的意识流动,极具跳跃性,所以这三百次的醒来是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同时发生的,意味着作者在瞬间跳过了三百座市镇。这种写作风格恐怕也只有意识流小说才能完成。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

篇八 :爱国文章读后感:《我爱祖国山和水》读后感

爱国文章读后感:《我愛祖国山和水》读后感

《我爱祖国山和水》中描绘了祖国的千山万水,其中就有令人向往的花果山、美丽无比的云台山、久负盛名的濠河

先来看看花果山吧,花果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居。那里的山道蜿蜒曲折,山峦相映,绿树红花,阵阵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林间的小鸟欢快地歌唱,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就像一幅鸟语花香的山水画。接着,孙大圣的宫殿水帘洞便展现在眼前。走进洞,洞内很宽,有三间房子那么大,从洞内向外看瀑布,瀑布仿佛就是一面银色的屏幕。再瞧洞中的石猴栩栩如生:孙悟空坐在正中的宝座上,头戴紫金冠,身披袈裟袍,两只火眼金睛熠熠发光,旁边还有许多侍奉他的小猴子。离开水帘洞便来到了花果山的最高峰玉女峰,玉女峰云雾迷蒙,如同来到了仙境;俯视东海,蓝天和大海连成一色,格外美丽

游完了花果山来云台山玩玩吧。首先来到小寨沟,那里到处是巍峨的高山,它们耸立在天地之间,巨石林立,千姿百态。有的像千层饼,重重叠叠;有的像万卷书,层次分明;还有的却像能工巧匠雕刻过似的,乱中有序前面的山上流下许多瀑布:有的像一块块白布悬挂在山腰,声似琴音,铿锵悦耳;有的从山的缝隙里涌出,如丝如带,像珍珠像翡翠,粼光流彩

紧接着来到老潭沟,这里有着闻名于世的落差三百一十余米大瀑布,很远就听到海潮般的呼啸声,远远望去就像一匹白练挂在半空,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天而降;在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只见水流从陡峭的山崖上飞泻而下,令人惊心动魄

再说说南通的濠河,濠河是南通的护城河,如果把南通比作少女,那么濠河便是少女脖子上的一条翡翠项链。濠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洒了碎金一样。岸边鲜花遍地,绿树成荫:碧绿的柳树,金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挑花各色各样。不远处还有一座座高楼大厦,倒影在河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亮了起来,反射在河水中,宛如无数条彩蛇在游动。此时此刻,人们泛舟河上,谈笑风生,欢快的笑声在河面上久久回荡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