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变革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约翰科特(john PKotter) ,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 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本书从企业变革的角度对领导和管理进 行了阐述。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变革管理的能力将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领导带来变革的动力,管理却给这种变革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区 分的,只有在认识这一点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握变革的力量,使企业保有持续发 展力。 作者通过一些例子,阐述了他对变革的基本信念:变革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人 们的行为,而人们之所以改变行为,常常是因为所看到的事实影响了感受,而较少是 因为分析而改变想法。换言之,他所主张的变革基调是:目睹-感受-改变(see –feel–change)而非分析-想法-改变(analysis–think–change) 。同时,他通过一些生 动的比喻如“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 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 视全貌……”来深入浅出的阐明一些道理: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整 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而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 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在本书中,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博士始终强调经理人应一身兼而有之 的领导与管理两大职责是有差异的,领导的责任是高瞻远瞩,在企业的战略层面来对 企业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长期的决策;而管理的任务则是对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事 务进行日常性的决策,属于日常性的工作。领导和管理之间无论是在服务层面上,还 是肩负责任上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领导与管理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1.领导与管理同为非常重要的过程,认为领导“好”而管理“坏”的观,点极为 错误; 2.尽管两者存在差异,可能引起冲突,但两方面能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有的人既 是优秀的领导,也是成功的管理人员; 3.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许多公司缺乏充分的领导,这会使公司付出越来越大的代 价,但通常也可得到纠正。 什么是优秀的领导行为?总的说来,如领导行为能带领人们朝一个确实更好的境 况发展,并且不损害他人利益⑧,我们就称之为“好的”“有效的”领导,蕴含于这 、 种观念之中的领导职能便是带来建设性或适应性变革。 要完成此职能,一个复杂企业组织的领导分三个过程, 现只是概括如下⑨: 1、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对未来,通常是遥远未来的情况高瞻远瞩,并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变革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 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一位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所著,书中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书从实践、管理角度研究教育的变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新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有成效的教育变革意味着培养出那些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周围机构的有成效的个人”

一、理解变革过程

“变革”是一个艰辛过程,需要勇气与毅力,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在复杂的体制下变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着意外。只有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不能过多期望会有最终的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作斗争——在消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世界的未来是学习的未来。

教育变革的进程常常是非线性的,未来难以预测,过程会极其复杂的,即使有好的计划也可能有坏的结果;成功无法保障,各种内、外部的因素(哪怕是很小的)都会极大地影响教育改革的进程。需要一如既往的勇气,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改革也许会不如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不改革则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落实到我们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均已无法适

应现今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教材需要改,教法更需要改。尽管一时难以适应,但也不可回头,我国教育改革是历史趋势,不可逆转。对于新课程改革,它与老课程有所不同,是因为它强调了新的技能、新的行为和新的认知。但是,作为教育的管理者,你不能强制决定或迫使教师来改变,这需要解释,需要适应,更需要时间。

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富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个体在教育变革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个人在教学中的目标是一个变革的主题。“制度本身不会改变,人改变制度”。变革能力的构成,需要作为生成基础的四项核心能力:个人愿景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协作能力。每项都有它制度上的对应部分:共同见解的形成、组织结构、探索的标准和实际操作,专注于组织结构的发展和知识,协同工作的修养。我们需要一种双重的方法同时对待个人和机构的发展,使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协调地工作。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变革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

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 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有感

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有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

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读后感

?

? 共有10篇贴子

暗夜的穿越者——对《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解读

读后感

强世功

? 贴吧公益 1楼

对待一本成为畅销书的“学术”著作,我们总是要犹豫再三,畅销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拥有众多的读者不仅仅赫显作者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它显示了知识或学术的重要性,显示了“我们”——知识产生 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以学术面目呈现出的知识在畅

销中被不断地阐释和化约的时候,无论其结果是赞赏还是反对,它同样面临一种危险,它可能背离我们的初衷,走向我们所反对的东西:一种流俗,一种偏见,一种教条,一种不加反思的判断,一种没有前提的结论。因此,一本学术著作在显示知识的“社会效果”的同时,最有可能的是丧失学术的“知识效果”,而从学术立场或知识立场出发对其加以阐释以凸现它所讨论的主题,也许是我们抗拒流俗偏见、显示其知识效果的可能途径,因此,一本书的效果,无论是社会的还是知识的,不在于它说了些什么,而在于它是如何被说的。

无疑,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曾名列万圣书园的畅销书排行榜,在大众读者(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的读者阶层)中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它在知识界(尤其法学界)亦受到了好评。[1]但令苏力苦恼的恰恰是在其畅销、流传中被简单化为这样一个公式:“苏力=本土资源=反对法律移植=保守派”。

[2]这样一种不加反思的判断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误读,或对一个人的可能伤害,更主要的是这种判断掩盖了它所讨论的主题、掩盖了它对这一主题所作出的可能的知识上的贡献,掩盖了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些问题思考时可能选择的方向和出发点。

正因为如此,

读后感

本文作为对《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以下称《法治》) ? ? 太祖不解风情 位粉丝

一书的书评,并不单单是为了纠正流俗对《法治》的简单化判断,或为了对这本书加以学术上的评判或定位,它毋宁是在编织一张网,将《法治》一书中分散于各篇中的思想碎片置于它们由以肢解和发散的初始位置(这正是我们对待学术论文集困难于学术专著的地方),从而在它们的相互关系(冲突的、矛盾的、一致的、统一的或断裂的、不搭界的)中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理解其意义、价值或可能的贡献;或者毋宁是在奏响一种音乐,唤起沉睡于片言只语的灵感中、匆匆忙忙的论断中或欲言又止的徘徊中的思想火花,激活它们的语言能力,既让它们说出它们想要说出的话,又让它们意识到它们所不可能说出的话。因此,这与其说是一种评判,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激赏或批评,不如说是一种分析或组合;与其说是得出结论,不如说是指出问题。而苏力尤其看重的“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下称“变法”)一文[3]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其核心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口,我的分析就从这一篇文章开始。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新教师 读后感

《新教师》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新教师》一书,读后获益匪浅。

《新教师》一书,脱胎自《中国教师报》“总编七日谈”专栏。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兴,则国家兴。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呼唤新教师的诞生!新教师助推中国教育变革。近年来,《中国教师报》不遗余力地倡导并发现“新教师”,汇聚教育变革的力量。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新教师?怎么才能成为新教师?新教师身上肩负着什么使命??答案就在本书中。

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社会是否有文化,首先看学校是否有文化,一个学校是否有文化,首先看校长是否有文化,而一个孩子是否有文化,得看家长和老师是否有文化。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当文化有了生命,有了主体,文化就不仅仅是写在纸面上的两个字,而有了更为深远、厚重、灵动的含义。《新教师》一书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

“新教师一定不是甘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一定不是以爱的名义侵占学生世界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单纯的自我牺牲的奉献者,一定不是因循守旧、忙于贩卖二手知识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时时处处唯理论刻舟求剑的人,一定不是漠视学生课堂生命状态的人,一定不是眼睛里只有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总抱怨体制和机制

…… …… 余下全文

篇八 :美国刑法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储槐植先生《美国刑法》有感

近读刑法学泰斗、北大储槐植教授的《美国刑法》(第三版),很受启发。 一是《美国刑法》的编排体例。正如书中所讲:“本书的篇章结构主要是参考《模范刑法典》的体系”。“《模范刑法典》共220页,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则,共7条,占76页。?。第二部分为具体犯罪,占62页,共16条,98个罪。?。第三部分为处遇和矫正,占45页,共6条。?。第四部分为矫正机关,占26页,共5条。?”。相应地,《美国刑法》一书第一篇为绪论;第二篇犯罪总论,分四章,分别是:犯罪本体要件—刑事责任基础;排除合法辩护—责任充足要件;不完整罪(犯罪未遂、教唆、共谋、罪数);共同犯罪;第三篇具体犯罪,分为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刑法典中的其他犯罪和经济犯罪四章;第四篇刑法及其执行,分为刑罚理由和刑罚种类,刑罚制度两章。我国刑法由两编组成,第一编为总则,第二编为分则,另有一条附则。总则又分五章,分别是: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应用;其他规定。分则共分为十章,分别规定了十类犯罪,按照犯罪侵犯的主要法益进行分类,并总体上依据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对类罪进行排列,分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我国刑法学的篇章结构各学者多有不同,高铭暄、马克昌二位教授主编的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3版)分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两编,上编刑法总论,分为: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正当行为、刑罚的消灭等十九章;下编刑法各论,分为刑法各论概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十一章。张明楷教授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xx年3月第3版)除绪论外,分为四编,第一编刑法基础论,分为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适用范围三章;第二编犯罪论,分为犯罪概说、犯罪构成、客观构成要件、主观构成要件、犯罪的特殊形态、共同犯罪、罪数等七章;第三编法律后果论,分为犯罪的法律后果概说、刑罚的观念、以及法律后果的消灭等七章;第四编罪刑各论,其中罪刑各论概说独立一章,并按照刑法分则排列各类犯罪分别成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