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故事新编有感

读《故事新编》随感

10中文1班 袁舒琳 1012100019

《故事新编》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从19xx年一直持续到19xx年,可以说是贯穿了鲁迅整个创作生涯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及写作艺术,因而近年来这部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谈《故事新编》,首先谈谈题目所谓故事,鲁迅对其的解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分记载。所谓新编,就是对这些古老的事物加以改写,重写,给这些故事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让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加上当时的时代气息,当然要表现作者即鲁迅的思想观点。

神话,必然会散发浪漫主义气息,自然而然的,取材于神话传说的《故事新编》也必然会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次,鲁迅先生本人有着深厚的传统的文化的底蕴,自身本就具有浪漫主义气质,而这部小说无疑为鲁迅的这种气质的表现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整部小说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鲁迅就是鲁迅,他永远都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永远都是一个时刻准备着的战士,在国家处在风雨飘摇的危难之际他又怎么会去写那些所谓的怡神养性的小品文,去写那些脱离现实的纯粹的故事呢,他的笔就是他的匕首,他的文就是他的就算是反抗,他的作品是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如果把《故事新编》比作一幅画,那浪漫主义只是其画法,而其现实主义意义才是画的灵魂。

他的作品让人能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当时中国的人和事。因而对于《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思想内涵,伊凡先生和李桑牧先生下过这样的系统的论断:《非攻》是巧妙的穿插着对现实的直接抨击,更重要的是讽刺着现实中的那些“民气论者”。《理水》的基本主题是:抨击国民政府匪帮统治时期的管理的腐败和专横,官场学者的卑劣面貌,从而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政权的彻底腐朽。《采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现实中的盲目的正统观念的嘲讽,并揭露了当时那些自命清高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士们。《起死》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自命超功利、超厉害的第三种人的尖锐嘲讽。从《补天》 你能看到作者对那些为国民政府的罪恶做辩护的正人君子们的强烈讽刺。《奔月》是对五四先驱者的命运的深入探讨和作者自己内心苦闷寂寞心情的写照。《铸剑》能让你想到作者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批判,和对复仇精神的歌颂。《出关》体现了对洋场上的市侩文人们的鞭笞,并活画了借此发财的“文化商人”的无耻嘴脸 。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故事新编 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09媒体创意李若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此类例子,在《故事新编》里除了《铸剑》,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于题材采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带有奇异性,经改编之后它的浪漫主义色彩愈益加浓,更见妙趣。这篇小说中,亦有“自杀是弱者的行为”这样的“油滑”之处。相对而言,后期的几篇中“油滑”之处较多。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但后来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处,过了13年,依然并无长进。”这就表明,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对自己“油滑”的写法,既有不满的一面,又有有意无意继续为之的一面。

…… …… 余下全文

篇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弟兄》》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铸剑》读后感

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

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

出关》》 青牛摇步、黄袍浮落、白口袋摆荡、白发飘零、老子身单影只慢慢没入滚滚黄尘中,这样一个孤独的寥落的离去背影,撩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搅起了多少学者的争议啊。我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出关》,在他留给读者阔大的余地里慢慢解读着老子这个角色。 鲁迅先生说:“《出关》,其实是我对于老子思想的批评,结束的关尹喜的几句话,是作者的本意,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其实,本文正是没有将老子的形象彻底“漫画化”,才致使

读者们对此文见解不一,个中也处处留有作者本人经历的身影,他不信奉“无为”思想,但对文中人物是身怀同情和感同身受的。荒诞的现实社会,让作者无能为力也深受其害,他急于“斗争”,追求“有所为”,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非攻》》

整个作品写墨子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有些滑稽,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是针对那些整天只会搞虚文的人们而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正缺乏埋头苦干的人,而儒家的后代们,只有空谈的本事。所以要从古代的先贤中,找出一位实干家来做现代人的榜样。他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故事新编

读《故事新编》有感

近日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初读之时觉得十分幽默新奇,题材虽是古代神话,但语言却是极其现代性的,这就给人以一种很奇妙的代入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环境中的要素加到故事中去,不同的人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远距离的形象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如同公叔齐和伯夷成了不知变通的代表一般,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了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具体内涵。

这写故事描写的都十分有趣,语言尖锐而幽默,其中令我感受最为深刻的还是《铸剑》这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很早以前就在其他作品中读到过,那是觉得这个荒诞的故事不过就是一种宣扬罢了,但这个故事的新编却是让我体会到一些之前不曾体会到的新的东西。 这是个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最初读起只是语言晦涩颇有些古怪的神话,眉间尺与楚王还有“黑衣人”的头之战,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许多奇异的幻彩。为父复仇而死的传说在中国是不少见的,被冠以忠孝的名义后终沉溺于历史的洪流中,不复听说。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衣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黑衣人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摆脱现实的两难,铸莫邪剑,为的是消除戾气,增加的却是新一轮的杀戮有复仇。这种荒诞性的叙述,是通过细腻的笔法表现的,莫邪剑的诞生、充满血腥的头与头式的复仇,神秘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奇怪个黑衣人,他的言谈、举止都带有对于世俗的生死、个人肉体摈弃与冷酷的决绝,鲁迅在他身上贯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万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迹,然而终也抓不住。他的冷酷与神秘在作品的荒诞叙述中只能置于理念的范畴,这实质上是顿入虚无的表现,对于人性的关注与探讨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点,也使之成为他最具先锋性价值的内涵。

…… …… 余下全文

篇五 :毕业论文 论鲁迅故事新编

创作就是关注现实

——论鲁迅《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在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全书一共有八篇小故事,都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小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进行重新加工,赋予它新的意义(句子不通)。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生活不能忘怀而对事物的描写与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对人生的反思。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驰骋于自己所营造的想象空间中,可以毫不顾忌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中,他可以任意抒写他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的思索,他就像一个巨人,站在人类未曾到过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感受着复杂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故事新编

学号:201011014903

姓名:李瑞英

院系: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

鲁迅作品之《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接触到的最伟大的作者之一。我不喜欢毛主席说他是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那么大的帽子。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能够切实写出那个时代需要的东西,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作品,能够做到有良心,有爱国心的作文论事。

在老师规定的五部作品中,相对而言,我觉得《故事新编》写的内容是现在还十分受用的,所以就多读了几遍,也有一些自己观点。

首先,我想先就《故事新编》的内容来谈一些:

《故事新编》共有《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八篇文章,八篇小说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时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的是神话人物,比如:嫦娥,羿,女娲;有的是先贤,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抑或伯夷,叔齐。但是这些故事中都很有趣味性,有一些神话或者虚幻的影子,是很容易读懂的,但是要读透还真不容易。而且故事情节都是很吸引人的,也是传统人物的再塑造,来适应自己所需的主题。鲁迅先生并没有让这些人物完全叛变,而是对他们的一些特有的性格进行放大。比如说眉间尺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铸剑》这篇小说的开始,作者就花了大手笔来写眉间尺是如何对待一只老鼠的态度,先前是觉得它可恶,打扰了自己休息,但是在用水溺它的时候又觉得它可怜,在要救它的时候又觉得它活该死。如此犹犹豫豫,直到烧了六支松明,也没决定是要救还是要害死它。当他知道父亲的死因,以及要报杀父之仇的决心,可是他却不愿意伤害除了仇人——大王——以外的人,所以最终上演了几个头颅在金鼎内争斗的很是荒诞的一幕。将眉间尺的性格是刻画到了极限。

另外想更多地提到的是《奔月》的故事构成。之前我们听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被逼无奈,是为了阻止贪婪的蓬蒙。然而鲁迅中的故事中却颠覆了

嫦娥美好的形象,刚开始我还是很想不通的,随后想想,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是“过气女王”。大都指的是那些已经年老色衰,而年轻时是极其漂亮的女人。这里的后羿岂不是如此,自己是射日的英雄,在和平,或者说不再野兽横行的年代,他必须面临这样悲惨的命运。大可感慨一番“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天天的乌鸦炸酱面,嫦娥是之前一直过着好日子的,自然是受不了了,也就吃了仙药飞上了月亮,只是可怜了后羿。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

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水之事。围绕着治水,几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抗主义关系密切。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改革者。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这种过程显然困难重重,哲学上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大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云云。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大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思维提出疏导策略,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回首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脓

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国之路,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于是,我们需要大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祖国。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真正的忠诚乃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民族。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多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湖也有为大清而死的成分吧。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八 :《呐喊》读后感

《呐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xx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xx年的《社戏》。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是人的“病态”的灵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复一日的亡故了”。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求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从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得寸进尺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