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巨流河有感

读《巨流河》有感

假期有幸拜读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心中感触有千千万万,因此写下此文,希望能倾泻我在冬日沸腾的情感,即便它消散不见,因为读得懂她的痛,却不懂。

常常,对年长又德才兼备的女士,比如宋庆龄、冰心、杨绛等,国人往往敬称之为先生。在台湾文化教育界,弟子门生也尊称齐邦媛教授为先生。《巨流河》就是齐邦媛先生在年逾八十的境况下,前后历经四年所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

齐邦媛生于19xx年的辽宁铁岭,正处家国动荡之际,在大陆生活、流离23年后,于19xx年到达台湾,现为台大荣誉教授。《巨流河》是齐邦媛的人生回忆录,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教授,她以缜密通透的笔力,记述两代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激变中所面临的选择和经历的风云变幻。作者以个人身世显历史,以凡人命运喻民族,以淡笔写浓情,以平实现张力,字字洗炼,句句沉痛,篇篇隽永,可谓兼具思想内容与文采言辞之优美。正如新浪网20xx年“中国好书榜”颁奖词所说:“哀伤的文字如静静的河流,在我们的心里缓缓淌过,这本书写了颠沛流离的祖国和几代人的家国之痛。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灵仍然刻满弹痕。”齐邦媛在书中所记述的每件事、每个人,由于真实存在、亲身经历,所以读来令人更觉可信、亲近。贯穿篇章的家国之思、沧桑之感,让人感慨、让人沉醉!

国事与家事、战争与爱情、激情与沉痛。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命运多舛,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的裹挟而独善其身。少年的齐邦媛,随着战局的变化而随校南迁,从铁岭到北平,从北平到南京,从南京进广西、西川,入重庆,待抗战结束,又去武汉。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战争,一路学习,一路颠沛流离,在战争中长大成人,心境苍凉,深感国破家亡的彷徨,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人的一生,离不开两条主线:一是工作事业,二是爱情婚姻。在国难家仇、风云变幻的岁月,年少时的爱情,就像冰清莹洁的水晶,珍贵但又易碎。在齐邦媛的少女岁月,有一个使得她生命深刻撼动的人生际遇,那就是她哥哥的同学张大非。张大非曾得到齐邦媛父母的关怀接济,对齐邦媛有一份兄长之情。面对国难家仇,刚成年的张大非改名张大飞去报考军校,成了一名飞行员。齐邦媛高中毕业时,张大飞趁调防经过重庆,顺道到南开中学探望她,由于时间紧迫,短短数言,然后跑步登车而去,此生再未谋面。“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临走之时,张大飞送给齐邦媛一本皮面烫金的《圣经》,被齐邦媛终身珍藏,在所有的车阵颠簸中都带在身边,60多年后仍然清晰可读。

…… …… 余下全文

篇二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

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台版),因为是老师极力推荐的,我对这本书也是充满了期待。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一天天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我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老实说,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这个缺少文学熏陶的工科生真是无法耐心地完整阅读下去,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

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这也让同样在南开求学的我备受激励。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

终于,读到了最后一章,我却渐渐有了不舍读完的感觉,尤其是读到最后一句时我仍然不住地向下翻页,却只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巨流河读后感

读《巨流河》所感

—纪念我在宁大的第一个国庆节 来到宁大的第一个国庆节,我没有选择出外旅游,而是宅在宿舍过着毫无规律可言的生活。除了上上网之外,大多的时间还是喜欢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终于在昨晚的通宵熬夜之后读完了《巨流河》这本几近25万字的书,此刻坐在电脑桌前想写下读完此书后的所感所想,也以此种方式来纪念我在宁大的第一个没有喧嚣的国庆节。

坦言而说《巨流河》这本书曾在大陆是一部禁书,但那是政治形态领域的认识,我不想妄加评论和猜测,去求证那个时候的政权之争,历史没有对错,只有输赢。从我出生之日起,我就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成长,我想能带领着13多亿人民一起走过那么多的腥风血雨肯定也是艰难不易的。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任何国家和政党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过,就连民主体制相当健全的美国也曾有过国民惶恐不安的时期。况且,我们作为单个的个体都是优缺点并存的,更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的一个政党。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给我们的国家和党更多的时间和鼓励,让她们不断的更正、完善和提高。关于这本书中涉及的政党之争我就说这么多。

这本书我是把它下载成电子书的形式去看的,没有勤快一点出去将它打印出来,在这个安静的假日一页一页的拜读着齐邦媛女士的这部作品,被她一次次的带入那个令人震惊的时代,那个战火纷飞、人民流

离失所的年代。在辽宁的那条巨流河旁生长的人们,为了保卫家乡,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报国、不惜牺牲自我,家国变迁,个人命运在巨流河中静静流淌。作者齐邦媛老师的父亲在东北失陷后,于北平创立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中山中学”。因华北局势动荡飘摇,后中山中学从北平迁往南京,然而这只是逃亡的开始。七七事变后2000余名学校师生从南京到汉口、从汉口到湘乡、从湘乡到挂林、从挂林到怀远到重庆,一路没车每个人破衣草鞋用脚一步步徒步逃亡,频临绝境,之中齐老师的妹妹死了,母亲死里逃生。也就在这战争、逃亡,头上随时有炸弹抛下的环境中,齐老师除生病治疗外,她的教学链一环都没有断过。就是在战时失利,日军可能进犯时,教育部在最后紧急关头仍对各校师生承诺,要求各校最后一日,弦歌不辍。齐老师在《巨流河》里说,当年几乎所有学校集会时校长和老师说的同一席话是:一个国家在困难当头,家园丧失的时候,保住了孩子们的书桌就是保住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读到这里不由不让我敬意而感动。跟随着作者的笔墨,我时常被先生笔下的那些可爱可敬的老师们所浸染,跟着他们走到那美丽的文学世界。他们不被世俗的动乱而隐退,心系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将一颗拳拳的爱子之心全部投注在那些追求梦想的孩子身上,我为作者生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时代而心痛,又为她能够在那样一个流离的年代有幸与那么多坚持理想的伟大老师学习交流而感到羡慕。

…… …… 余下全文

篇四 :巨流河读后感

浅读《国史大纲》

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识。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以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么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中国为历史上最完备的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三者详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

在地铁上,公交上,没事的时候,刷的不是微信,看起来了以前流行的电子书,一本电子版的《巨流河》,因为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以为是巨大的河流,也不知道讲什么。然而看完开篇别人对于本书的极高的评价后,读了前几页却未见得那么华丽。但是读下来之后却发现好久没读书的自己竟喜欢上了这样平淡的文字。前面都是刺激的励志人生的文章,但是这本书不一样,想也只有这位耄耋之年的作者才能把的那个有着巨大争议的时代写得如此平静,平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前六章我都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看的。然而兴致之后,却是愈发沉重的思考。作者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现代中国苦难的历史,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矛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张学良“没有智慧和尊严”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张学良一直是风流倜傥的“少帅”,正如周恩来评价他的那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一样。之前也有老师曾对张学良做过反面的评价,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评价。政治影响下的苍白的历史让许多事情变得虚假,正因此我们需要获得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然而这种认知并不是类似于“愤青”的那种无知的冲动,而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作者在定居台湾后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坚持,更加偏专业一些,我以前不是很喜欢看文学名着,于是有些部分就走马观花似的看了。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作者一生对于“南开精神”的坚持。作者曾在第三章用一整章的篇幅回忆自己在南开中学的求学生涯,足以看出南开精神对她人生的影响。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张老校长的那一句“你不带校徽出去,也要让人看出你是南开的!”读到了最后一章,看到“全书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看到五十多年后中学同学相聚,已至弥留阶段的老同学念着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心中默想着那种画面,又想起自己已与许多中学同学毫无联系,突然有些失落之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巨流河》有感

读《巨流河》有感

李彦心

今年暑假,读了一本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巨流河》。他描述了一个女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如何的创造她辉煌的人生。

她就是齐邦媛,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未曾听过他的名字,却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她本撑不过那个冬天,但他的父母却不愿意放弃他,以至于他在冷冽的北风中存活下来,他的父母和他自身的毅力,给予了她莫大的鼓舞与动力,让他以后对生活总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力量。

齐邦媛的一生中有两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男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张大飞。齐邦媛的父亲是齐世英,是一位很具学识有新时代意识的新新男性,在早年便留学德国,在哲学方面非常用心,他认为新时代的女性也应该要学习,而不是一辈子困在农家的小院里,于是19xx年的时候父亲将她送到了南开中学,齐邦媛自身的学习天赋与后天的对学习的执着与毅力让她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后来发现她的外文成绩特别好,于是他便转到了外文系,受教于著名的朱光潜先生,在这段时间里,她读了很多的外国的好书,也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个对她来说重要的男人,他让这个花季的少女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与快乐,他就是张大飞,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于是他放弃了学业,成为了飞虎队的一名飞行员,从此“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张大飞一直都与齐邦媛有着 1

书信的往来,直到26岁的他英勇殉国,他的出现,带给齐邦媛力量与温暖,是除了父亲另一个她带来重要影响的人,19xx年五月,张大飞的名字被列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和抗日精神将永远存于我们的心中。

齐邦媛结婚后,一直致力于教育和翻译事业,他教出来的学生都很有成就,很多学生还经常去探望他,此外她还翻译了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也与很多著名的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外国史,美国精神的教学,吸引了许多学生去听,结果教室都坐不下,只能去大礼堂讲课;对于翻译,他已经熟能生巧,他曾说“翻译本身是迷人的工作。但是,必须你已能达到两种语言的很高领悟层面,可以优游与两种文化的情境,进出自由,才能做文学翻译,字典反而只是一种辅助,一种验证而已。”由此可见,她对于翻译这项事业是十分热爱的,是专心致志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巨流河有感

读巨流河有感

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那些启示

——读《巨流河》有感

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勺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跟随齐老师一起回顾了她的似水年华,内心犹如波涛汹涌,无法平静。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样不堪负重的历史条件下,我见证了一个柔弱女子对文学的热忱与坚持,见证了那代人在国难当头时的救国情怀,见证了知识之重要,教育之重要,见证了炮弹下的那般灿烂洁净的爱情。

从齐老师的>故事人生中,我感触颇多。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齐老师一样,一生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虽然她追梦的过程并不容易,国难当头,她不得不几度迁移,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但却从未中断教育;虽然她也曾迷茫过,在她刚毕业那会,曾在半空的房间里痛哭了一场,为她茫茫前途,也为国家的迷茫;虽然她带着流放的心情去了台湾,她把自己流放到了;虽然她不得不因为年龄的原因放弃了去国外深造的机会;虽然她最后结婚了,也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几度更换工作。但她终究还是走上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当中,她喜欢文学,喜欢做学问,她选择在学校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她见过了世上许多重要都市,看遍各种荣华,读了许多当读的书,做了一些当做的事,一生没有白活,这样的总结多么自足,齐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不停的努力着。记得我也曾告诉自己有梦想就要去追,后来发现这句话是多么多么的沉重,沉重不是因为追梦的过程多么艰难,而是因为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梦想。我自己也在想,如今我也面临着和齐老师当年大学毕业时一样的迷茫,虽然我比她幸运的生在了21世纪,没了国家动荡的烦恼,可我发现我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浮躁的,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全社会的人都在抱怨,我真的比她幸运么,连我自己都不信。我们踏入社会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何曾想过自己想做的事。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可教育的地位永恒不变。教育的重要性,我也是现在才知道。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从小便按部就班的接受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可在抗战时期,办学与上学都是相当不易的,为了躲避敌军的轰炸,学校要不停迁移,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外一个省份,连带教学设施和学生,这是多么浩荡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学校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给了学生人生的方向性指引。齐老师曾在南开中学学习,也是在那里,我看到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之大,那简直就是一个思想的汇聚地,同学们可以在那里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开展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辩论赛,在那里,校长和老师的言语和行为都深深影响着学生。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能够进修的非常少,几乎是一整代人全被政治牺牲了,相对而言,我们这代人何其幸运,这样的幸运我们更该好好珍惜。既然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教育都如此重要,我们当今也更应该重视教育,我也相信,只有教育才能拯救一个民族,才能彻底改变一个民族。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巨流河》有感

读《巨流河》有感

如此悲伤 如此愉悦 如此独特

--读《巨流河》有感

数度哽咽,数度流泪,数度澎湃,然后归于平静。读这本书时,许多的画面烙印在心灵之上,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与感动。

《巨流河》与其说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中国二十世纪的大事记。一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人生,承受着巨大悲伤,心灵上刻满弹痕的八旬老者,深沉如大河般和缓而有力量的述说家国的命运,即使在生离死别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也许这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书作者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巨流河就是现在辽宁百姓的母亲河——辽河,她的父亲齐世英,是当时东北革命军的辽字一号,深入参与了抗日战争和内战过程,亲身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精通德日英三国语言,还只是个少年时,便深感那时的北方乡村,国民知识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淳朴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愚昧。长大后,他坚定地认识到,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地教育才能潜移默化的拯救积弱的旧中国。在战火中,为保中国薪火,临危受命拼力保护一千多名师生撤离南京,在防空的警报声中创建了水深火热战线后的一扇窗——《时与潮》杂志。在与父亲走过的几十年岁月,得以建立较高的价值观和对知识的认知与追求的方向。

朱光潜先生,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美学家,抗战时期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教授作者英诗课。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着理想中的美好。我在读到第一百一十三页'某日,在先生教到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中‘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时,竟发现眼泪早已霸占了自己的面颊。这何尝不是朱先生忧患家国无处呐喊的内心不经意间的决堤,让人动情,深思。正是在这样大师的引领下,作者得以系统的学习着知识,逐渐健全着人格,培养起高尚的情操。这就是大师的本色,静静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站在学生的生命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