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追寻幸福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觉

29. 韩非子认为:君主进行分守,设官分职,并明定其所应管之事—中国官文化的来源。

30. 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大受道家影响。

31. 小幸福:得;大幸福(儒家):付出为幸福之来源

秦始皇的幸福观

l 让人们在道德下幸福地生活-心理平衡—统治者要公正

l 秦始皇的法中不设任何的特殊性(抛弃道德,完全利用法制)-但下面的差别性大,尤其是合法不合理的情况出

现,很难处理。

l 因为有特殊情况,所以需要设公平的,通权达变的官。--将特殊情况公布出来,看人们是否赞同(大家公认) l 一般百姓还是看“利”—秦(完全用法家)始皇不合人情,引起人民的愤—汉初(完全用道家,修养生息,要

有基本的物质保障),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幸福观

1. 董仲舒-西汉群儒之首-《春秋繁露》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董仲舒设五经博士,立太学,由博士授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 大同社会的想法是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民心的历史基础

5. 董仲舒首次采用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为今文经学的理论。(对日后观念有影响)

6. 中国较容易接受唯物辩证法--中国学术传统基础。

7. 董仲舒的幸福之路:与天地参(平等)

8. 天人合一:儒家研究自然但更关注社会秩序的建立;人类社会要按天道进行社会秩序(借助人们公认的权威,

通过天的秩序论证人的秩序);人按天的秩序而享有不同层次的幸福;

9.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10. 阴阳家的学说与道家学说的区别:*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阴阳家的天可以是有认知能力和有意识的天;*道家去

规则*阴阳家立规则;*道家对皇家园林的建设影响比较大*阴阳家对民间园林

11. 儒家注重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注重其象征意义

12. 五行的相生相克;五音不全;礼崩乐坏; (土 黄色在正中央,所以黄色最好,5数字最好)

…… …… 余下全文

篇二 :慧能禅法思想

关于《坛经》的思想主旨

(一)、空、有相融的唯心论禅修思想体系。

在慧能禅法思想体系中,是以解脱论为核心,解脱的实质就是“心”的解脱。如何理解慧能禅修思想中“心”的含义呢?“心”是妄心还是真心?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

(二)、即心即佛、生佛不二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但是在慧能看来,佛性(自性)并不是人心之外的一个客观实在,不是理论思维、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只有在宗教实践修证中,能直觉到它的真实存在,佛性即是自心,自心本来就是佛。慧能将自心(自性)与佛性、众生与佛看做是一个二而一的关系,主张即心即佛、自心即佛心、自性即佛性、众生即佛的主张。众生与佛的根本差别,在于迷悟,自心迷即众生,自心悟即是佛。慧能说: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神会做了关于众生心与佛心关系的问答:

问:“何者是佛心,何者是众生心?”

答曰:“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

问:“众生心与佛心即无差别,何故言众生,言佛?”

答:“若约不了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心与佛心元不别。” (《神会语录》,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75页,中华书局19xx年。)

(三)、悟般若法,修般若行

从即心即佛的心性本体论出发,在如何解脱成佛的问题上,慧能提出了“悟般若法,修般若行”的修行总原则和总方法。

1、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法门。

(1)关于“无念”的涵义:

第一,所谓“无念”,并不是没有任何念头,“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而是无妄念、无邪见,“于念而不念”,远离生灭、有无人我、是非、染净等一切对立之相,于真如自性上起生起正念,“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念念不住,“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无念,是针对“妄念”、邪见而言的。第二,“无念”即是般若三昧,无念即是解脱。无念不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解脱的境界。从方法上说吧,所谓无念,“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从解脱境界上说,“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禅宗二祖慧可生平若干问题的认识

对禅宗二祖慧可生平若干问题的认识

——与王晖先生商榷

由于禅宗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故后世流传的关于禅宗初传情况的史料很少,对慧可的生平情况记载过略;而且,一些史料对慧可生平情况记载并不统一,多说并存。因而,这位大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王晖先生在《法音》1994第3期发表《大祖禅师慧可考——兼论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以下简称《慧可考》),对慧可生平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不乏个人独到见解。但本人对该文的一些观点持不同看法,兹述如下。

一、关于慧可出生地

慧可是何方人氏?王晖先生依道宣《续高僧传》认定慧可是“虎牢人”,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但是他没有详细说明为什么有关史书说慧可是“武牢人”,并且说“武牢既找不到实际地方,也不见古今地名辞典”。其实,两者指的是同一个地方,都是指北魏豫州荥阳郡成皋县,即今河南省荥阳县。

“武牢”与“虎牢”一字之差,引起后世对慧可出生地的争议。厦门大学王荣国先生《慧可的出生地与俗籍探讨》一文充分论证了“虎牢”、 “武牢”就指同一地方。现将有关史料摘述如下:

(1)晋人杜预在《春秋释例》中说:“东虢国,一名武牢,亦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汉书》载:“成皋(县),故虎牢。” 可见《春秋释例》中“武牢”与《汉书》中的“虎牢”是同一地方。

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中也有“武牢”地名,如:“时官军陷武牢”、 “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武牢西叛”、 “河内北连上党,南接武牢??”等, 这里的“武牢”,按照空间关系判定,是指北齐时北豫州之“虎牢”,也就是北魏成皋县之“虎牢”。

(2)在唐人的著述中固然多使用“武牢”为地名,但也不乏使用“虎牢”为地名。杜佑《通典》载:“汜水(县)??有故虎牢城,即周穆王获虎,命畜之,故曰虎牢。??宋毛德祖戍虎牢,??东魏武定中,将陆子章又增筑虎牢城。”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汜水县??,古东虢国??一名虎牢。《穆天子传》曰:??东虢因曰虎牢。??至宋武帝北平关洛,置司州刺史,理虎牢。??开元二十九年,自虎牢城移于今理。??” 。《元和郡县志》也有记作“武牢”的,如“河口元置武牢仓??”。 在四库全书本《元和郡县志》中,凡因避讳而改正的均注出,但上述两则记载都没有加注,可见“虎牢”与“武牢”并存于《元和郡县志》中。唐人李百药撰的《北齐书》中多使用“武牢”,但也有使用“虎牢”为地名。如《北齐书》载:“王南临黎阳,济于虎牢,??”。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

《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

杨曾文

内容提要:论文对在中国长期佚失而传到日本的《曹溪大师传》进行考察和研究,对此传与诸本《六祖坛经》的关系、成书年代及内容特色作了介绍,并且指出《曹溪大师传》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论文后面附有作者据影印比睿山写本《曹溪大师传》并参考日本相关成果重加校订的《曹溪大师传》。

关键词:曹溪大师传 曹溪大师别传 曹溪 惠能 六祖坛经

作者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

《曹溪大师传》,也称《曹溪大师别传》①,记述中国禅宗南宗创始人惠能生平事迹和禅法语录,是编撰于8世纪的唐朝禅宗史书之一,久已在中国遗失。然而日本长期保存9世纪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来唐求法期间抄录的此传的写本,18世纪曾刊印,在20世纪初刊印《续藏经》收载此书后,开始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并逐渐被更多学者利用和研究。 笔者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此书作概要介绍和评述,希望今后中国学者在考察和研究禅宗早期历史中能结合《六祖坛经》对此书充分参考利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一、《六祖坛经》和《曹溪大师传》

唐代禅宗成立之后曾产生多种记述禅宗代表人物、事迹和禅法的史书,然而在后来遗失很多,长期来主要借助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史和普济《五灯会元》的记载来了解和研究中国禅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至于记述早期禅宗历史的《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历代法宝记》、《祖堂集》和《宝林传》(现仅保存有残本)等具有宝贵史料价值的史书曾长期从社会上消失,只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才从敦煌遗书中和韩国相继被发现,经过① 笔者在本文中一般称《曹溪大师传》,然而在引用他人著作或观点时,如果他人原用《曹溪大师别传》,则也用此称,不强求一律.。

1

中外学者的整理和研究为世人了解和使用。至于早已遗失而至今仍未被发现的史书,例如《圣胄集》、《续宝林传》等,恐怕仍有相当数量。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语言研究方法论讲义 整理

语言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语言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

一、有较好的驾驭文献的能力

二、相关语言理论知识

三、语言敏锐,善于发现问题

四、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二章 语言调查

一、汉语史研究中的文献调查

1、文献的选择

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难于如实反映口语。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书面语(文言)和口语逐渐脱节,晚唐五代开始出现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

选择能够反映口语实际的文献。汉语史研究的资料可分为语法词汇和语音两大类。下面分别加以介绍。研究语法词汇文献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有:

(一)唐五代

(1)敦煌文书

这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宋景祐二年(1035),敦煌莫高窟寺庙里的僧人为了躲避西夏而逃走,逃走前把一批经卷、文书封存在千佛洞的一个洞室里。到19xx年(一说1899年)才发现了这个石窟。但清政府对此未予重视,在1901-19xx年间,敦煌文书被英人斯坦因窃走9000卷,法人伯希和窃走5000卷,到19xx年清政府才将窃余部分运往北京,藏北京图书馆8000卷。此外,还有一些今存于日本和俄国。共计有22500余卷。

现在经过整理或校勘的敦煌文书主要有:王重民的《敦煌变文集》;郭在贻、张涌泉、黄征编《敦煌变文集校议》;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

(2)禅宗语录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派,注重“顿悟”,常以师徒间的问答作为使人开悟的手段,因此有语录传世。主要资料有《六祖坛经》、《神会语录》、《祖堂集》。

(3)唐诗、唐五代词、小说与笔记

主要以语言比较通俗的那一部分诗歌作材料。最口语化的是寒山和拾得的诗。项楚《寒山诗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笔记小说张鷟zhuó《朝野佥载》。

(4)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圆仁于(838—847年)十年中所写的日记,有较多的口语成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笔记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笔记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笔记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 44——57集笔记

44集 董仲舒的幸福观(一)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个人简介:董仲舒。西汉儒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 今文经学大师 西汉群儒之首 被称为博士 享年约75岁 出生于广州,现在的河北省境内,具体地点有争论

《春秋》董仲舒后基本没有人提。大同社会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

考官的人都要学习的一本书

董仲舒非常遵循儒家思想中的礼

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对《春秋》的一些感想

董仲舒设立五经博士,立太学,由博士授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董仲舒被各派学者排斥原因:

董仲舒首次采用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儒家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光年,为今文经学的领袖。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幸福观:伟大

韦老师认为:中国就是像期待大同社会那样去期待共产主义。

在学的角度上来说,中国人是没有信教的

45集 董仲舒的幸福观(二)

与天地叁、天人合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合理的秩序(用天的秩序来论证人的秩

序)

人按天的秩序而享有不同层次的幸福(天命)

层次的安排:人贵于禽兽,中民之性之人贵于斗菁之性之人,圣人之性之人贵于中民之

性之人,王接天命以教化中民,中民可为教为圣人

人应依三纲行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当时的经济结构相吻合)——

与阴阳家的宇宙构架有关:阴阳家的宇宙构架以五行、四时、天干、地支、十二月、四方、五音、十二律、五色、数目等相配,阴阳流行于其中为基础来构成。

阴阳家的创始人邹衍: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用来论证人的秩序的合理性 阴阳家学说与道家学说的区别:

1. 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唯物辩证法有关),而阴阳家的天可以是有认知能力和有意识的天

2. 道家去规则,阴阳家立规则。

3. 阴阳家对皇家园林影响比较大。而道家对民间园林的影响比较大。

…… …… 余下全文

篇七 :是非论

唐代禅宗典籍。唐神会述。独孤沛集并序。

全书分上下二卷。下卷所载重要史料更多。开元二十年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台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北宗崇运法师论辩南北宗邪正是非,大力宣杨慧能南宗为禅宗正统。本书即为独孤沛所作的论难记录。在论辩中,神会述及弘忍传衣慧能之事实,论述了种秀不能为禅宗六代禅师、普寂亦不得为七代祖之原由以及慧能顿教与北宗渐教的根本区别等等问题,都是禅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此即是本书作为研究南宗禅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答崇远法师问》铃木大拙亦件为论辩内容,故附后。

弟子于会和上法席下见与崇远法师论义,便修。从开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论本并不定,为修未成,言论不同。今取廿一载本为定。后有《师资血脉传》,亦在世流行。

归命三宝法,法性真如藏,

真身及应化,救世大悲者。

宗通立宗通,如月处虚空。

唯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阿曰:有何因缘而修此论?

答曰:我闻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者,一切由己妄,己即凡。古圣皆口口口口口情逐口,修无生以住生。学人迷方,欲不动而翻动。是非标竞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即我襄阳神会和上,悟无生法忍,得无碍智,说上乘法,诱诸众生,教道众生。教道回向者,若百川赴海。于开元廿二年正月十五日在滑台大云寺设无,智慧惠甚深,于诸三昧,获如来禅。遂乘斯法,远涉波潮,至于梁武帝。武帝问法师曰:“朕造寺度人,造像写经,有何功德不?”达摩答:“无功德。”武帝凡情,不了达摩此言,遂被遣出。行至魏朝,便遇惠可,时三。此是卅字。《续僧传》记惠可初遇达摩“年登四十”。敦煌本《历代法宝记》作“时年”。此处似亦当作“卅”俗姓姬,武牢人也。遂与菩提达摩相随至嵩山少林寺。达摩说不思法,此句疑有脱误。惠可在堂前立。其夜雪下,至惠可要(腰),惠可立不移处。达摩语惠可曰:“汝为何此间立?”惠可涕泪悲泣曰:“和上从西方远来至此,意说法度人。惠可今不惮损躯,志求胜法。唯愿和上大慈大悲。”达摩语惠可曰:“我见求法之人,咸不如此。”惠可遂取刀自断左臂,置达摩前。达魔见之“曰”:“汝可。”在先自神光,因此立名,遂称惠可。深信坚固,弃命损身,志求胜法,喻若雪山童子舍身命以求半偈。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惠可。惠可传僧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

神会与密宗

【内容提要】神会与密宗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往多认为他们的思想没有差别,因此时常不加考察地将一方文字用来说明另一方文字。本文认为二人思想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差别更大。文章从二人对“知”的理解、“顿悟渐修”以及“如来藏与般若”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二人之间的不同,并尝试说明了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关 键 词】神会/密宗/禅宗/“顿悟渐修”/“如来藏与般若”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禅学中,由神会所开创的荷泽宗实在是过于短暂(从创始人神会入洛阳开宗立派到最后一代祖师密宗去世,其间不过百年)。所以,在禅宗的各种灯录中,荷泽宗总是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以致其思想事迹仅剩只鳞半爪,令人难窥全豹。本世纪初,胡适等人从敦煌残卷中发现大量早已失传的神会著作,神会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形成一个研究上的热点。

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神会的活动及其影响,对于神会本人的禅学思想,却缺少应有的重视。固然,神会对于树立南宗禅法的权威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只是神会之研究价值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神会又是慧能思想的直接继承人,而且是唯一留有著作的继承人。同历经篡改的《坛经》相比,神会语录的真实性要高得多,而且成书要早,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有更大的价值。所以,考察神会的禅学思想,对于研究禅宗的形成与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在有关神会禅学思想的研究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那就是没有划清神会与密宗思想之间的界限,往往不加考察地就引用密宗作品中的观点来说明神会的思想。如此一来,早出的、原始的禅宗思想反而被晚出的、衍化的思想所淹没。当然,密宗本来就是荷泽宗的第五代传人,他们的思想之间有相似性是无可置疑的,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提出,本文就不再过多涉及。然而,考察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异与分歧,对于澄清神会禅法的特质和密宗学说的内涵,也是相当重要且值得我们去做的工作。

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历代法宝记》中记载:“神会和尚每日作坛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 《宗镜录》也说道:“天台专勤三观,江西举体全真,马祖即佛是心,荷泽直指知见”。由此可知, “知见”一说,代表了荷泽宗的禅风。密宗多处宣讲,神会禅法与荷泽宗的纲要可归结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所以后来都以为这就是神会的观点。譬如大慧宗杲就说过:“圭峰谓之灵知,荷泽谓之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黄龙死心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要见圭峰、荷泽则易,要见死心则难。”仔细查看神会语录,并没有类似的说法。但是,神会的确十分注重心体之知。他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