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通讯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摘要.................................................. 2

第1章 前言........................................... 3

1.1 设计意义............................................................................................................ 3

1.2 设计要求............................................................................................................ 3

第2章 、SSB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 4

2.1 设计原理............................................................................................................ 4

2.2  滤波法.............................................................................................................. 5

2.3  详细设计步骤................................................................................................... 6

2.4  程序设计.......................................................................................................... 7

…… …… 余下全文

篇二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通 信 原 理 课 程 报 告

设 计 题 目     2DPSK调制与解调系统的仿真                   

学生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 …… 余下全文

篇三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课程名称      通信原理          

课题名称     2PSK2DPSK      

   调制/相干解调系统设计  

           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20## 1 11

…… …… 余下全文

篇四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课程名称               通信原理             

设计题目            DSB调制与解调          

专    业               通信工程             

班    级                            

学    号                           

…… …… 余下全文

篇五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

 2DPSK调制与解调系统的仿真

设计原理

 (1)  2DPSK信号原理

 1.1  2DPSK信号原理

2DPSK方式即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相对相位值去表示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假设用Φ表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并规定:Φ=0表示0码,Φ=π表示1码。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2PSK信号是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的数字信号而得出的,在接收端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它的时域波形图如图2.1所示。

                      图1.1  2DPSK信号

在这种绝对移相方式中,发送端是采用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系统接收端也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相位。如果基准相位发生变化,则在接收端回复的信号将与发送的数字信息完全相反。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一般不采用绝对移相方式,而采用相对移相方式。

定义  ??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假设:

????→数字信息“0”;

????→数字信息“1”。?

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下:

数字信息:       1 0 1 1 0 1 1 1 0 1

DPSK信号相位:0 p  p  0  p  p  0  p  0  0  p

或:p  0  0  p  0  0  p  0  p  p  0

…… …… 余下全文

篇六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PCM系统设计与仿真报告

引言 

数字通信系统己成为当今通信的发展方向,然而自然界的许多信息通过传感器转换后,绝大部分是模拟量,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把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一种调制方式,主要用于语音传输,在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MATLAB软件,可以直观、方便地进行计算和仿真。因此可以通过运行结果,分析系统特性。

MATLAB是美国Math Works公司开发的一套面向理论分析研究和工程设计处理的系统仿真软件,Simulink是MATLAB提供的实现动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一个软件包,它让用户把精力从编程转向模型的构造,为用户省去了许多重复的代码编写工作;Simulink 的每个模块对用户而言都是透明的,用户只须知道模块的输入、输出以及模块的功能,而不必管模块内部是怎么实现的,于是留给用户的事情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模块来建立模型以完成自己的仿真任务;至于 Simulink 的各个模块在运行时是如何执行,时间是如何采样,事件是如何驱动等细节性问题,用户可以不去关心,正是由于 Simulink 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在通信仿真中,通过仿真展示了PCM编码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加以进行分析。

基于MATLAB的SIMULINK仿真模型,能够反映模拟通信系统的动态工作过程,其可视化界面具有很好的演示效果,为通信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为学习通信系统理论提供了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当然理论与实际还会有很大的出入,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各种干扰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系统介绍  

1、脉冲编码调制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是概念上最简单、理论上最完善的编码系统,是最早研制成功、使用最为广泛的编码系统,但也是数据量最大的编码系统。PCM的编码原理比较直观和简单,下图为PCM系统的原理框图: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鹏通信原理课程设计PCM系统设计与仿真报告

课程设计I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年 6月 22


课程设计I课程设计评阅书

注:指导教师成绩60%,答辩成绩40%,总成绩合成后按五级制记入。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20##学年第2学期

专业:    网络工程    学号: 1018064074    姓名: 高鹏 

课程设计名称:课程设计I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PCM的设计与仿真  

完成期限:自   20##    6 11 日至 20## 6  22  日共  2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可另加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PCM是脉冲编码调制的简称,是现代语音通信中数字化的重要编码方式。本课程设计利用MATLAB集成环境,对信号进行PCM 编码调制,建立A律13折线PCM编码器模型,进一步绘制出对信号进行脉冲编码调制时域波形图,根据运行结果和波形分析PCM编码调制,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了解如何运用于语音传输,光纤传输等领域在课程设计中,系统开发平台为Windows 7,使用工具软件为MATLAB 6.5。本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运用A律PCM译码实现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该设计运用MATLAB的M文件来编写程序,根据经过抽样、量化、编码后收到的码组(极性码除外),使用A律译码产生相应的控制脉冲,从而输出一个与发信端抽样值接近的脉冲,通过计算得出理论值与实际值近似,成功达到了设计效果,达到了对信号进行 PCM 编码的目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双机串行通信

河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   

学年学期: 2 0 1 2  2 0 1 3 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教师:               

2 0 1 3    年 1 月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一、设计题目............................................................................................................. 1

二、设计目的............................................................................................................. 1

三、设计原理及方案................................................................................................. 1

1、8251A的基本性能...........................................................................................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