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药理学重点总结

一、        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 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1、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原理及解救措施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二 :药理学考点大全 重点总结 试题总结 期末考试必备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首关消除(first-pass effect/elimination):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5.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F=A/D*100% (D为用药剂量,A为体循环中药物总量)

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8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9.效价(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1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通常将药物的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11.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

12.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时间。

…… …… 余下全文

篇三 :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六篇 药理学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与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并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多数为药物效应的延伸,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如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副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为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具有多种效应,当其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腹部绞痛时,它的其他效应,如口干、心悸、便秘等症状即为副反应。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XL2007-1-039;XL2007-2-028;zy2005-1-060; zy2002-1-053;zy2000-1-76;zl2005-1-028;zl2004-1-028; zl1999-1-037)

zy2005-1-060.药物的副反应是

A.难以避免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答案:A

解析: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多数很轻微,这是因为药物选择性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反应。

zy2002-1-053有关药物的副作用,不正确的是

A.为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药物反应

B.为与治疗目的有关的药物反应

C.为不太严重的药物反应

D.为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时所产生的反应

E.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药物反应

答案:B

zl2005-1-028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出现的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C.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

D.与剂量无关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 …… 余下全文

篇四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类型

1.  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⑴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

▲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

▲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

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

▲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 …… 余下全文

篇五 :药理学重点总结(免费)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与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并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多数为药物效应的延伸,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如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副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为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具有多种效应,当其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腹部绞痛时,它的其他效应,如口干、心悸、便秘等症状即为副反应。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XL2007-1-039;XL2007-2-028;zy2005-1-060; zy2002-1-053;zy2000-1-76;zl2005-1-028;zl2004-1-028; zl1999-1-037)

zy2005-1-060.药物的副反应是

A.难以避免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答案:A

解析: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多数很轻微,这是因为药物选择性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反应。

zy2002-1-053有关药物的副作用,不正确的是

A.为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药物反应 B.为与治疗目的有关的药物反应

C.为不太严重的药物反应 D.为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时所产生的反应 E.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药物反应

答案:B

zl2005-1-028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出现的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六 :药理学重点总结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一. 化学治疗药及常用术语 
1. 化学治疗药
是对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等)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简称化疗药。应用化疗药时应注意机体、病原体和药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化疗指数
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指标,用LD50/ED50 或 LD5/ED95之比表示,比值大表明药物的毒性低而疗效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3.抗菌药
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4.抗菌谱
指药物的抗菌范围。是选择适应症及选药的基础。
5.抗菌活性
指药物的抗菌能力。通常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表示。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称抑菌药如四环素。而能杀灭细菌的药称杀菌药如青霉素。

二. 抗菌药作用机制

二. 细菌的耐药性 是指病原体与化疗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直至消失,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耐药性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的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和头孢霉素,钝化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等)可将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NH2基或OH基上而丧失抗菌活性。 
2.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或进入菌体后易被排出。例如细菌可改变细胞壁的孔蛋白通道而使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和氨基甙类不能进入。
3. 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细菌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构,减少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因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细菌核蛋白体P10蛋白发生结构改变,使链霉素难以结合,细菌对之耐药;利福平的耐药性是由于RNA多聚酶的β'亚基发生改变,使其与药物结合力降低所致。
4.其它
细菌可增加抗菌药物拮抗物的产量(如耐磺胺药的金葡菌株,PABA产量可为敏感菌的20倍)或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而产生耐药。

…… …… 余下全文

篇七 :药理学重点总结(免费)

第六篇 药理学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与用药目的不相符合,并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不良反应多数为药物效应的延伸,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避免。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如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副反应

亦称副作用。副反应为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其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即涉及多个效应器官有关。当药物的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具有多种效应,当其用于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所致腹部绞痛时,它的其他效应,如口干、心悸、便秘等症状即为副反应。副反应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XL2007-1-039;XL2007-2-028;zy2005-1-060; zy2002-1-053;zy2000-1-76;zl2005-1-028;zl2004-1-028; zl1999-1-037) zy2005-1-060.药物的副反应是 A.难以避免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答案:A

解析: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多数很轻微,这是因为药物选择性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反应。

zy2002-1-053有关药物的副作用,不正确的是 A.为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药物反应 B.为与治疗目的有关的药物反应 C.为不太严重的药物反应

D.为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时所产生的反应 E.为一种难以避免的药物反应 答案:B

zl2005-1-028药物的副作用是指

A.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出现的对机体有害的作用

C.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 D.与剂量无关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E.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出现的生物效应

…… …… 余下全文

篇八 :药理学重点大题总结

<<药理学>>重点大题总结

肾上腺素(adrenalilne AD)临床应用:1.心脏停搏:因溺水,中枢抑制药中毒,麻醉和手术意外,急性传染病和心传导高度阻滞引起的心脏停搏可做AD心室内注射具有起搏作用。2过敏性休克:输液或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AD能明显收缩小动脉和毛西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心脏功能和接触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迅速缓解症状,挽救病人生命。3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AD可解除哮喘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可抑制组织和肥大细胞释放过敏反应物质,以及减轻呼吸道水肿和渗出,从而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得到迅速控制。4局部应用:AD加入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延缓局麻药吸收增强局麻效应延长局麻时间,减少局嘛吸收中毒发生。

青霉素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最常见,1%-10%,以皮肤过敏(寻麻疹药疹)和血清病样反应多见,但多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最严重过敏性休克,临表为循环,呼吸衰竭,中枢抑制。2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时可发生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可能时大量病原体被杀释放毒物引起。3其他:肌注可引起局部疼痛红肿或硬结,剂量过大或静脉给药过快可对大脑皮层直接刺激,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大量注射还可引起水电紊乱,高血钠,钾甚至心脏抑制。

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1耳毒性:A前庭毒性,眩晕主要,头昏,视力减退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卡那霉素,巴龙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B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链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2肾毒性:易引起药源性肾衰,小球滤过但并非小管排出,药物积聚,溶酶体破裂,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甚至氮质血症肾功损伤,链霉素最低,新霉素最强。3神经肌肉麻痹: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呼吸衰竭。4变态反应: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

毛果云香碱(pilocarpine)机制: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尤其对眼,腺体作用明显。A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临床治疗开角/闭角青光眼,虹膜炎,口腔干燥。B腺体:明显增加汗腺,唾液腺分泌,其他腺体分泌也增加。C平滑肌:兴奋瞳孔括约肌,捷状肌。D心血管:心率短暂减慢,升压反应。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