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陈一筠教授《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陈一筠教授《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婚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陈一筠教授《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东莞市泰诺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 刘欣

读完陈一筠教授的《中国家庭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现代社会背景的家庭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报告阐述了婚姻家庭动荡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并对婚姻家庭的社会干预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指导,特别倡导了婚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专业从事婚姻家庭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的社会组织和工作者来说,具有宝贵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加速动荡的现状及其后果,离婚因素分析和离婚的社会干预。报告用详实的研究数据呈现出近30年离婚率的提升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对孩子和妇女的伤害性影响尤其令人震惊和深思:离婚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坠入不良心境及犯罪的深渊;导致单亲母亲的再贫困和再婚难,给女性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带来障碍。

高离婚率对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层面的影响意味着社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面对和改善因离婚导致的未万年人犯罪率上升心理问题增加及单身母亲的贫困化及她们的身心疾患。巨大的离婚潮使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高离婚率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些由离婚率带来的后果,不会给社会带来福音,相反,大量离婚家庭出现,全社会要付出的有形及无形代价难以估算。

报告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导致离婚率升高的社会和家庭因素。社会层面,传统的婚姻功能的弱化,夫妻关系变得松散和自由;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更能够享受离婚自由;人口流动给婚姻维系带来困难;法律和社会舆论,离婚程序的简化,让人们有更宽松的选择;男女性别结构失调,剩男剩女对婚姻的潜在威胁以及媒体对婚外情现象的披露及价值观观思潮(个体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的影响,使人们对婚姻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大大降低。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解体。报告也从家庭和个人层面分析了原因,如家庭的变化、夫妻间的差异、对婚姻的期待、个人价值观等,都在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与牢固。报告指出,离婚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有环境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新闻学核心》有感

读《新闻学核心》有感

《新闻学核心》作者:李光希。这本书作者以风趣的语言以及激情荡漾的情感为我们讲述新闻学核心以及探讨“新闻为何越来越失去公正”、“新闻与事实”、“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网络与下一代主流媒体”等新闻的现实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些观点真正是深入人心。他在书中讲到“记者应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媒体的存在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毫无疑问,记者应该是社会的良知,新闻媒体应该是社会的大脑”。这一个个观点都直击现在新闻媒体行业中,大多数的媒体有政府拥有或控制,特别是电视媒体,是当的喉舌和舆论宣传工具;媒体越来越趋向商业化、恶俗化等的弊端。

现在,又有几个记者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又有几家媒体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现在的记者大多都是钱权的代言人,这样的情况或许是外界因素的干扰。我们仍就得相信大多的记者本身还是愿意去做公众的代言人的,相信这也是他们从事记者行业的初衷。只是现实的媒体竞争、大众审美、博人眼球等环境使他们违背或是遗忘了这个初衷,这也是很多资深记者退出媒体行业的一个重大原因吧。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重申一下记者所应具备的素养:

思想作风修养, 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每次采访,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职业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记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又监督别人,自身就应该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模范。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真理,尊重事实,不屈服于任何社会邪恶势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深入实际,体察民情,随时了解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于和乐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互敬互学,共同促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浅谈看新闻感受

浅谈看新闻感受

我也渐渐喜欢看新闻,现在,每逢假日,我都会每天坚持看新闻,这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感受。

在每天看新闻时,我不会感到无聊,就感觉有人在和我很投机地交谈着,即使一个人在家,也不感觉孤单。

我觉得,新闻并不全是给人解闷的,在新闻中,我可以了解身边的小事,整个中国的大事以及全世界的大事,我不再认为只有大人需要关心国家大事,每天能了解这么多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公民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公民,关心周围,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就是我们的义务,就应该像古代一位诗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天看新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自己总结了四点:一是生字,二是生活中的技巧,三是一些有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四是学习中的技巧。能在新闻中学到这么多的知识,看新闻也成为了一个知识乐堂,每天坚持下来,一个假期的收获还真不少呢。

在新闻中,我不仅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每当新闻中报道有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我自己也会感觉到难过,有时候,也曾经想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减轻一点负担。每当看到新闻中故意伤害他人的坏人,473我总感到愤怒,总想见到这个坏人,和他讲道理,同时也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不要再干坏事。以后无论有多

大的难言之隐,多不能伤及无辜。通过每天看新闻,我渐渐的希望有困难的人能够走出险境,世上的坏人都变成好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现在开始,我喜欢每天看新闻,新闻将成为我的第二个人生朋友。

每天坚持看新闻,越看人生越精彩。

七四班

马政

由地震新闻所以发的感想

今天牛某某复强调:地震不能做到短临预测, 一些经验上的预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咋一听有点道理,如细想下来等同于全盘否定了多少专家及民间在几十年的探索已有很多成功典范的事实.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的,把经验积累与科学两者给分了家,似问:没有经验积累的过程哪有最后的学术文字表达总结的科学定论.任何科学所发现定论的依据不都来至于发现事务存在某种现象而总结后才获取的吗.民间及专家的经验不正是科学定论的基石吗?!当某个人及某个学派对一种事务的认识还没有定论时,就无权对别的学派妄加指责,更不能动用权力来作科学的评判.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在对探索者的任意强奸.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新闻读后感

通讯点评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 2012-05-18 《尴尬的减法》

首先,该通讯的题目,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兴趣,都想迫切了解一下什么是尴尬的减法。

该通讯的引言,用了强烈的数字对比的手法,“地震后,二万人表态认领,到今天仅十二名孤儿被收养”,强烈明显的对比不禁让人诧异,愕然。更让读者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禁在心里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短短的几句话,就吸引住了读者的视线,勾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想一睹为快,了解其中的内情。其中,“彼时有数万热心人士表达了自己的收养意愿。但4年过去,仅有1%的孤儿被收养 ”,“数万”与“1%”也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觉得有些许不解与心寒,正如引言所说的“618名孤儿,正和一起遭受了不幸的同伴,经历他们的独特青春。这个减法算式的答案,也许要等他们成年以后,才会获得”。 紧接着,作者用两道减法为我们揭开尴尬的真实原因:630-12=618。20000-12=?又采用了列举数字和对比的手法。

“630”,是汶川地震罹难者遗孤的数字。“12”,是过去四年间,630名孩子中被成功收养的数字。“618”,是现在生活在福利院、养老院以及和亲属生活在一起的地震孤儿的数字。“20000”是一个约数。是大地震后半个多月里,致电四川省民政厅“地震失散儿童收养咨询热线”,表达收养意愿的个人和家庭的数字。这个数字也一直在变化。地震后两个多月,这个数字变成了“数千”。四年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零。“?”,就是这两组简单减法的答案所在。也是地震后国人慈善热情经历复杂嬗变的一个写照。当初的热心人士去哪了?618个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

作者分别对这几个数字作了简单而明了的阐述。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却包含了太多太多,让读者心中不禁也有些许沉重,更有深入了解,揭开答案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分了几部分来写。每部分之前都有简单的小标题。标题简单,却有力的涵盖了所写内容的中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形势与政策有感

杨晓晨 英语111

读形势与政策有感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大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钻研学科的同时,开拓视野,审时度势,关心国内外大事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社会转型等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也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全球的局势和形势可以说和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也与我们国家的未来休戚相关。为了使我们自身更好的面对社会,对社会情况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必须主动的关心、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关注世界的形势。

通过的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能让我们在错误的思想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人修养、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帮助我们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和见解??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南海问题、核武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讲课的内容多数关于时事政治和国际热点问题,没有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的教学模式,上课的形式深深吸引了我。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南海问题,通过几堂课的时间,阐述了南海问题的由来和现况。让我们对南海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我看来,我国对南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我们的领海及领土。我们不能一味的容忍某些国家的无礼行为。紧靠口头的警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个国家对外必须有强硬的军事手段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军事实力无疑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在几堂课的时间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核武器的内容。我认为,和武器是具有非常大的伤害力的武器,对人类无疑是具有危害的。但是,研制发展核武器却是被国防所需要的。我们研制核武器正是为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的安全,确保全人类的安全。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滥用核武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年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无疑是对日本的巨大摧残,全世界都应该引以为鉴。核武器的杀伤力绝对不是我们可以的承受的。每个国家都有研制、发展核武器的权利,但是每个国家都没有用核武器威胁他国利益、滥用核武器的权利。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新闻学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1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附录:新闻价值错误提误判种种

本书读后感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读后感

内容概要:该书从七个章节进行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核心力量以及对于新闻的发现,采访和编辑的制作和价值判断。该书还从增加对受众吸引力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价值理论,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新闻的许多“窍门”。运用许多举例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变化,怎样顺应潮流努力发现更多新闻的途径和方法。

感悟:其实刚进入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对于新闻学的许多知识都是属于囫囵吞枣的程度。《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这本属于新闻入门丛书系列之一的文本,让我对于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新闻价值有五大特性,即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人情性)。在这本书里我们对于这五个构成因素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这里当然有新的收获,除了受众需求之外,还提及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知识价值和宣传价值。实用价值还与新闻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比如在中国旅游之气盛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动向,报道一些人民币与韩元,日元等之间的汇价。至于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深度报道。他所依靠的主线是发现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我们先不要考虑怎样表现问题,把重点还是放在新闻事实的深度采访上,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在精神世界里发现新闻价值。知识价值很简单的说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做一个什么都涉及的杂家。

…… …… 余下全文

篇七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如。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

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历史从来都只给我们一部分资源,因为新的资源还需要去创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成功者的座右铭,成功者从来不在乎条件不具备,从来不认为不可能,他们依靠创造推动着事业的发展。滨海东新燃气,在过去的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主动性强,敬业、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是,现实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进行持续创新,巩固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去拼搏、去开拓、去创新。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良多,也看到了自己学习、工作上的不足,进一步意识到了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呢?首先要对自己想要做的事保持高度热情、工作时要充满激情,心情愉快。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才能迸发出富有创意的工作思路。 其次,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积累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遇到错误陷入困境时不妨通过不断改变自我的知识结构、学会变通从而提高在逆境中的应对能力。这样此前的错误,便会转成进行不断创新的契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新闻应当如何影响现实——读李大同《冰点故事》有感

王梦昀:新闻应当如何影响现实?

——读李大同《冰点故事》有感

王梦昀

批语:不仅深入某一新闻业务领域,而且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反思,特别是“影响今天”的命题。

新闻固然难免影响今天,即常说的“舆论导向”,问题是用什么样的东西影响今天。

以记者的一己之见影响今天,恐怕就难免一叶障目。因为,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已经如此纷繁复杂,而个人的所知所见又毕竟有限。用有限的东西影响无限的世界,不出乱子才怪呢,就像网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用新闻影响今天!”

记得在课上,李彬老师也曾强调过真正的新闻,在传递信息与言论的过程中,不但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影响。由于学疏才浅,当时未能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然而读罢李大同老师的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新闻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响力之强;同时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新闻人,对于这个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之重。

毋庸置疑,《冰点》的许多报道都实现了其“用新闻影响今天”的理念。

当人性在经济发展中迷惘,报业又因受到过左的思想领导,普遍盛行“假”“大”“空”的报道之时。《冰点》异军突起,以“最后的粪桶”为主题,讲述了城市边缘地带、被人们忽视的背粪工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对知青年代的情感共鸣,获得剧烈的反响。

面对新闻行业市场化的需求,《冰点》以当时不受媒体关注的社会“冰点”为话题,与读者产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强调以阅读率作为报道的价值评断标准。这种对传统报业重视专业评价而轻视读者阅读感受的评断标准的颠覆,其实是当代新闻产业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导致的。

此后《冰点》刊登的如《五叔五婶》、《当年落户在留村》之类的报道,以及一些亲历式报道,也都成功地通过了这种温情的、呼唤人性回归的方式,获得了成功。这些报道不但改变了当事人的生活,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现象的关注与讨论。《冰点》对现实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至此,《冰点》以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的定位渐趋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冰点》虽然也揭露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灰色地带的现象,但其重点在于唤起人们的同情与悲悯,其价值观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是与传统道德相一致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