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幼学校安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校级安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一、奖惩范围:
本年度在编在册教职工
二、考核奖惩规定:
1、学校对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考核制,在编在册教职工考核情况纳入积分考评,并作为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2、对在安全和消防安全全年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得市、省级肯定或奖项的个人或集体可以根据级别再进行一次性奖励,奖励幅度由班子会讨论而定。
3、对在校严重违反安全制度和职责且造成伤害事故的教职工要按照事故追究其责任。
三、考核流程:
在编在册教职员工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
四、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和责任追究
1、学校实行以校长为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全员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责任部门、责任人职责,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消除隐患,确保校园不出安全事故。
2、根据“一职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忽视安全工作和发生较大事故或多次发生安全事故的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给予处理。
五、责任追究范围
1.因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造成学校安全事故的;
2.因工作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安全责任事故的;
3.因组织师生大型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而发生较严重安全责任事故的;
4.因不按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及有关规定,造成学校安全责任事故;
5.事故发生后,未采取有效措施以造成更大损失和影响,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或谎报、瞒报、漏报的;
6.虽未造成安全事故,但安全意识薄弱,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履行安全职责,或记录不全,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
7.其它需要追究的责任事故。
六、学校安全考核奖励及事故责任追究标准
1、三级安全责任事故
因违反以上<责任追究范围>而发生安全突发事故,造成学生显见伤害但还不需要赴医院处理的,除需及时和家长联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原谅外。
2、二级安全责任事故
因违反以上<责任追究范围>而发生安全突发事故,造成师生伤害赴医院处理,造成家长不满的;或造成学校1000元以下经济损失的,需及时进行善后处理。
3、一级安全责任事故
因违反以上<责任追究范围>而发生安全突发事故,造成师生较严重伤害,需要住院治疗,造成家长强烈不满,对学校造成一定恶劣影响(如取消文明单位、家长投诉、信访等)的;或造成学校10000元以下经济损失的,在学校内通报批评;学校视情节轻重酌情向相关责任人追偿经济损失。
4、重大安全事故
因违反以上<责任追究范围>而发生安全突发事故,造成学校重伤、或重度中毒3人,或财产损失1万元以上的安全责任事故。学校及时向教体局上报;由教体局视情节轻重对学校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受处理人员,当年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情节恶劣的,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从重处理。
七、本制度自教代会通过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6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
一、总则
1.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各种人身伤亡事故及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事故发生,在安全生产中做到奖罚分明,依据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特制定本规定。
2. 安全生产奖惩贯彻“以责论处”的原则。对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并在安全生产中取得成绩的部门和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责任人员给以批评和处罚,对失职、渎职或严重违反规程制度虽没造成严重后果的,也要给以批评和处罚。
3. 安全生产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在安全生产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特殊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重奖;对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应给予重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 在奖励上,要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处罚上,要坚持以教育为主,惩教结合的原则。
二. 考核
1. 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全年无死亡事故,年重伤事故率小于0.3‰.
2. 各部门、各类人员能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责任制。
3. 新员工、调换岗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4. 员工能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 员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无发生违章操作和违章作业现象。
三. 奖励
1. 全年无人身伤亡事故,表彰奖励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在安全生产、安全监督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科室和人员,可给予500元以上的奖励。
2. 发生重大险情, 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或事件扩大, 使科室转危为安或发生事故后, 为挽救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做出显著贡献的人员视情况可给予800元至1000元的奖励。
3. 在推行安全、消防管理、预防人身伤害事故和职业病, 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方面有革新或改进技术工艺, 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大胆纠正违章, 制止冒险作业,在年度安全与消防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 经院领导批准给予荣誉奖和200元至300元的奖励。
4. 凡用于安全、消防的各项奖励金额, 应专款专用, 根据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或贡献大小, 分别给予奖励, 不得平均发放。
5. 凡被国家、省、市等上级部门授予安全生产或消防安全先进个人的, 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奖励。
三. 处罚
1. 发生特大事故或后果极为严重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重大事故,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结论,按事故责任划分,对有关责任人员做以下处罚:
(1) 对主要责任者给予开除处分。
(2) 对次要责任者给予开除处分或留用察看一年处分。
(3) 对责任者所在科室分管领导给予行政降级至开除留用察看一年处分。
(4) 对事故责任有关分管副职给予行政记大过至撤职处分。
(5) 根据应负责任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直至撤职(引咎辞职)。
2. 发生责任性工伤事故、设备事故和火灾事故,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结论,按事故责任划分,对有关责任人员做以下处罚:
(1) 对主要责任者给予开除,留用察看一年的处分。
(2) 对次要责任者给予行政记过至开除、留用察看一年处分。
(3) 对责任者所在分管领导给予记过至撤职处分。
(4) 对事故责任行政正职、有关分管副职给予行政警告至降级处分。
(5) 发生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事故,以及由于管理不善、措施不力,一年内重复发生责任性重大事故,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警告及以上处分。
3. 有下列情节之一, 每发生一次, 对责任科室主管领导, 扣罚100元至1000元, 责任个人按情节轻重和造成损失大小, 扣罚50元至1000元。
(1)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本部门安全责任制规定的职责。
(2) 违章指挥或违章操作的。
(3) 上班前饮酒或上班期间饮酒。
(4) 在院内吸烟的(允许吸烟的会客室、吸烟室除外)。200元/次
(5) 对国家安全监察部门、消防部门、工厂各级部门发出的“安全生产隐患整改通知”、未按时按要求整改的。
(6) 不履行本部门或个人安全责任造成医院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扰乱正常安全管理秩序的。
4. 上述奖惩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虚假或隐瞒事故情节的,一经查实,除撤消奖励,加重处分处理。
5. 事故责任者触犯国家法律的,由司法部门追究相关性的法律责任。
附:违章操作、违章作业和不按规定着装及使用防护用品的表现
1. 现场违章操作
现场违反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典型表现:
(1) 任意拆除设备(施)的安全装置、仪器、仪表、警示装置的。
(2) 设备(施)超速、超温、超载荷运行。
(3) 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4) 设备运转时,跨越、触摸或擦拭运动部位。
(5) 调整、检修、清扫设备时未切断电源,设备未关闭。
(6) 用手替代工具操作。
(7)工作结束时未断开设备电源开关和设备供电电源开关,未关闭各种气源、水源(特殊要求者除外)。
(8) 攀登吊运中的物件,以及在吊物,吊臂下行走或逗留。
(9) 启用查封或报废设备。
(10) 高空作业时,任意掷扔物件。
(11) 检修电气设备(施)时未停电、验电、接地及未挂警示标志牌操作。
(12) 安全电压灯具与使用电压及要求不符。
(13) 其他不遵守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者。
2. 现场违章作业
现场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典型表现:
(1) 未经三级安全教育上岗作业。
(2) 特种设备未经法定单位定期检验。
(3) 非特种作业人员从事特种作业。
(4) 新安装设备(施),未经安全验收就进行生产作业。
(5) 未按规定放置、堆垛材料、制品及工具。
(6) 工作前未检查设备(施)或设备(施)带故障,安全装置不齐全便进行操作。
(7) 在消防器材、动力配电箱、板、柜周围堆放物体且违反堆放间距规定。
(8) 危险作业未经审批或虽经审批,但安全措施未落实。
(9) 在禁火区域内吸烟或违章明火作业。
(10) 在有毒、粉尘等作业场所进餐、饮水、吸烟;未按规定使用通风除尘设备。
(11) 用汽油擦地板、设备、衣物或向下水道泄倒废油。
(12) 危险作业时,监护措施未落实及未设置警戒区域或未挂警示牌。
(13) 职业禁忌症者未及时调换工种。
(14) 发现隐患,未排除、报告、冒险作业。
3. 不按规定着装和使用防护用品
现场未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未按规定使用工具的典型表现:
(1) 生产现场穿高跟鞋、凉鞋或拖鞋;高处作业穿硬底鞋,电气作业未穿绝缘鞋。
(2) 生产现场穿背心、短裤、裙裤、裙子、宽松衫、戴头巾、围巾或敞开衣襟、打赤膊、打赤脚等,以及其它不安全装束。
(3) 超过颈根的长发,披发或发辫,而未戴工作帽或不将头发置于帽内进入生产现场。
(4) 戴手套或未扣袖口操作旋转机械设备。
(5) 工作时有颗粒物飞溅时,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6) 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温等作业场所穿化纤服装操作。
(7) 高处作业或在有坠落物体下方交叉作业时未戴硬质安全帽。
(8) 高处作业时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可靠安全措施。
(9) 有毒有害作业未按规定配戴防护面具或耳塞。
(10) 带电拉高压跌落保险开关或隔离刀闸时未使用合格绝缘工具。
(11) 使用I类手持电动工具未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密闭容器内检修时,未使用Ⅲ类手持电动工具。
(12) 特种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相应的劳保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