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考试四轮复习法则
顺利通过主治医师考试,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的四轮复习计划是我在医学教育网学习时,结合网校老师推荐,自己做了添加整理,在这里公布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轮:研读教材
1、把必用的复习资料备齐,制定出一个复习时间计划表,在准备看书先尝试将某年的真题做一遍(记住是完全凭自己的基础答题,不要翻书),除可小测一下当前水平外,还可以了解一下主治医师考试出题思路,题型,总的侧重点,自己的差距还有多大等等。既而培养起看书的压力和兴趣。
2、准备一本复习指导书,建议大家选择精简型,即重点总结型的,毕竟是应对考试,切不可盲目求全、求多,保证能在既定时间内复习完复习到位到考场上才不会发蒙。协和的、人卫的、医学教育网、军医大的辅导书,总体评价比较高,可以到书店分别进行翻阅,看看哪种更适合自己。
第二轮:做真题,把握方向
3、有时间能把指导书和教材完整的看完一遍是最好的,但可惜很多人做不到,依据个人习惯定吧,如果你觉得教材看着效率高,就选教材为主,如果辅导书精简且值得信赖,也可以的。我个人复习时,主要是以辅导书为主。不管看什么,记住,是仔细的过了一遍而不是走马观花。看完相关章节,紧接习题演练。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书看得太粗了,根本没想到会考那么细;其次是书没看到点上,按照过去在学校的学习方法背大条条框框根本做不对几个题;最后是发现自己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到这时候自信心会受多次打击,但是没关系,大部分考生都是这种状态,坚持就是胜利,因为你已经开始把握医师考试的命题方向了,为以后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完成第四个步骤,做完历年真题后,相信你一定有了想把教材翻上一遍的冲动,那就开始再把教材啃上一遍,这时的感觉应该是看到某个知识点就想起了某道题,甚至自己都会设计、研制题型了,这就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5、复习教材第二遍时,重点记忆的是那些通过作题发现没有掌握的重点知识。为加强记忆,可以选做一些配套练习题。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复习方向和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朝着适应医考的方向顺利前进。
第三轮:整理错题
6、复习第二遍的时候,很多考生习惯是从头再来,可惜时间已经不多,只好囫囵吞枣,弄得消化不良。怎么办?想必大家已经把前面没有做对的题都做好了标记。我们在此提醒大家,错题除了在习题书上做好标记外,还记住一定要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处做好标记。要知道很多错题,不单单是考点没有记住,也可能是在此部分的解题思路有问题。为了避免不犯或者少犯同样的错误,在本轮复习中,要把它当做一个重点内同来抓。这将给你带来质的飞跃。
第四轮:模拟考试
7、准备考试。考试前两周,找三至四套模拟试题练习一遍。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定好时间,关掉手机,禁止一切闲杂人打扰,脱离一切参考资料,能找到一张答题卡最好。谨记这句话:认真的态度,可以缩短抵达成功路上一半的距离!
第二篇: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儿科总结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 总结 一、咳嗽 1.外感
1)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2)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2.内伤
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宁散 2)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 二、肺炎喘嗽 1.常证
1)风热闭肺:(轻)宣肺化痰-银翘散 (重)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
2)痰热闭肺:清热宣肺 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三、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 五、口疮
1)脾胃积热: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 2)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 六、泄泻 1.常证
1)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 2)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2.变证
1)伤阴:酸甘敛阴-连梅汤 2)伤阳: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 七、厌食
1)脾运失健:和脾助运-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育阴-养胃增液汤
八、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九、疳证 1.主证
1)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消积理脾-疳积散 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2.兼证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真武汤
十、惊风 1.急惊风
1)感受风邪:疏风清热、熄风镇惊-银翘散 2)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3)惊恐痉厥:镇惊安神-抱龙丸、安神丸 2.慢惊风
1)土虚木亢: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汤 2)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
十一、肠道虫证 蛔虫病
1)蛔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汤 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
十二、小儿水肿 1.常证
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两虚:温肾健脾-真武汤 2.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 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2)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十三、感冒 1.主证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葱豉汤、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2.兼证 1)挟痰:
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 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黛蛤散 2)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3)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
十四、麻疹 1.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2.逆证
1)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合六神丸 2)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十五、风痧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十六、丹痧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十七、水痘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
十八、痄腮 1.常证
1)温毒在表:疏风清热、散结消肿-银翘散 2)热毒蕴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镇痛-龙胆泻肝汤
十九、顿咳
1)痉咳期:泻肺镇咳-桑白皮汤
2)恢复期:润肺健脾-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二十、小儿暑温
1)邪在卫气: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新加香薷饮、白虎汤 2)邪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3)邪在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 4)邪恋正虚:
余热未尽:养阴清热、调和营卫-青蒿鳖甲汤、桂枝汤 痰蒙清窍:开窍泄浊、豁痰清心-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
二十一、夏季热
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温下清上汤
二十二、五迟、五软 1.五迟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六味地黄丸 2)心血不足:补心养血-菖蒲丸 2.五软
1)脾肾两亏:健脾补肾-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
二十三、五硬
1)阳气虚哀:益气温阳-参附汤 2)寒凝血涩:温经通络-当归四逆汤
二十四、尿频
脾肾气虚:益气补肾-缩泉丸
二十五、遗尿
1)下元虚寒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培元益气、固涩小便-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龙胆泻肝汤
二十六、紫癜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归脾汤
二十七、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二十八、胎黄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二十九、脐风
脐风:宣通经络、驱风镇痉-撮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