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疾病控制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小张老师详细整理出其中的部分考点如下,供广大考生复习,请参加20xx年考试的考生关注。
一、营养失调的表现
营养失调既包括营养不足,营养缺乏,也包括营养过剩。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四个普遍性营养问题,即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和铁缺乏。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四大营养问题。
1.营养缺乏由于机体所摄取的营养素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出现各种营养素缺乏所特有的症状与体征,即营养缺乏病(症)。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xx年报告,我国两岁以上儿童生长发育滞缓率为41%,说明我国现阶段虽然部分地区有营养过剩问题,但就全国而言,营养缺乏仍是重要问题。
(1)分类:一般将营养缺乏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
由于膳食中营养缺乏或摄入不足而引起的营养障碍性疾病称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干眼病等都是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只要补充足够的相应营养素即可痊愈。其致病原因有:
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合理的烹调,使营养素大量破坏或丢失,或因偏食、挑食、禁食、忌食等原因,使营养素的摄入量减少,从而造成机体营养素缺乏;
②过多食用精制白米、白面。由于粮谷类的过分加工,可使其中的硫胺素(VB1)损失90%,核黄素(VB2)、烟酸(VPP)和铁损失70%~85%.这些营养素在麸皮与胚芽中分布较多;
③经济原因。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里,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副食品食入较少,单纯或主要以主食提供热能与各种营养素,往往造成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由于体内体外的各种原因,妨碍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或因病理、生理需要量增多而不能及时供应,或因某种原因使营养素在体内的破坏和排泄过多而造成的营养缺乏病称为继发性营养缺乏病。
(2)发生过程:首先表现为机体组织储存减少,接着出现低水平的代偿,继之打破平衡而发生生化指标的改变,进一步出现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3)常见的营养缺乏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维生素A(VA)缺乏症、维生素D(VD)缺乏症、VB1缺乏病,VB2缺乏病、VPP缺乏病、维生素C(VC)
2.营养不足体内某种营养素含量不足,尚未达到缺乏的程度,可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处于亚临床表现状态。若能在此种状态下通过生化检验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补充相应的某种营养素,可以得到纠正,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3.营养过多当摄入的营养素超过机体的需要时,除增加机体代谢负担外,多余的营养素将储存在体内,导致营养过多症,有的还可引起中毒。例如摄入过多的热能可导致食饵性肥胖,因摄入过多的VA、VD引起中毒及摄入过多的碘所致甲状腺肿大等。
二、合理膳食的概念
食物(food)与阳光、空气、土壤一样,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呆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
营养是人类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必要生物学过程。人们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保证正常的生活与劳动,每日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并利用这些食物,以获取各种营养素。人们把获取和利食物的过程称之为营养过程。把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nutrients),或者说所谓营养指的是通过食物而获取并能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但并非所有营养素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功能,如蛋白质以构成机体组织为主,脂肪与碳水化物以供给机体能量为主,维生素则以调节代谢为主。营养的全过程包括摄食、消化、吸收和中间代谢等几个主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将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
食物所含营养素各不相同,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在质和量上满足人类营养的全部需要,必须通过各种食物相互搭配方能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通常将这种全面达到营养要求的膳食称为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或平衡膳食(balanced diet)。
合理膳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①能保证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平衡;
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
③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
⑤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
三、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1、应激事件和心理应激没有解除而误诊为糖尿病。在生病期间、感染、酒后恢复期、高度心理紧张等特殊情况下,被检测出高血糖。然后被警告可能患有糖尿病。一些患者以后再面对血糖监测时会变得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连续出现高血糖。这种情况经常被误诊为糖尿病。
2、餐后时间过长而误诊为糖尿病。餐后超过14小时,身体出现低血糖刺激(轻度刺激有时不被察觉),而后会出现血糖升高。
3、少量进食后误诊为糖尿病。有嗑瓜子、咀嚼口香糖等习惯的人,在血糖监测前的这种行为会导致血糖升高。这是人体在少量进食后引发的血糖波动,这种进食刺激导致的人体能量转换非常强大,不应视为空腹血糖。
4、过量运动之后误诊为糖尿病。如果有晨练的习惯,当晨练之后不及时进餐而到医院等待血糖检测,人体会经常出现低血糖刺激后的血糖升高。这也是经常发生的糖尿病误诊。
第二篇:20xx年重症医学主治医师考点点评
20xx年重症医学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小张老师通过本文详细整理这方面的知识点如下,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请广大考生重视。
一、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护
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而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丘脑下部。对危重病人进行体温监测,有助于疾病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断,对脑复苏的病人了解降温与复温的程度,有助于脑功能恢复效果的判断。体温监护需注意以下几点:
1.正常体温
随测量部位不同而异。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腋窝温度36~37℃,直肠温度36.5~37.5℃。昼夜间可有轻微波动,清晨稍低,下午或傍晚稍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2.测温方法
直肠温度、食管温度为中心温度,比较准确。鼻咽温度可间接了解脑部温度。将温度计插到鼻咽部测温,清醒者不易接受。口腔和腋窝温度为周围温度,操作容易,准确性差。
3.发热程度
腋窝温度37.4~38℃为低热,38~39℃为中等度热,39~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高热持续期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和不规则热。
4.降温程度
分浅低温35~33℃,中度低温33~28℃,深低温28~18℃,超低温<18℃。
5.皮温与中心温度差
将测温电极置于食管、直肠或鼻咽部,所测温度为中心温度;选用一指或趾为测温点,所测温度为皮肤温度或外周温度。一般认为皮肤温度低于中心温度3~4℃,提示外周微循环差或存在低心排血情况。
二、危重病人的脑功能监测
脑为机体的重要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它与全身各脏器、各部位密切相关。
目前认为脑功能完全丧失,并持续一定时间无可挽救时即可诊断为“脑死亡”。许多国家法律确定“脑死亡”作为人类死亡的标志,因此,脑功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昏迷患者更为重要。脑功能的监测主要有:
1.神经系统检查
●高级神经活动状态:
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睡、昏迷。
精神状态:智能、思维、判断、情感。
语言:失语、失读、失写。
●脑神经(12对)。
●运动:肌张力、肌萎缩、瘫痪、抽搐、震颤。
●感觉:疼痛。
●反射:生理、病理。
●脑膜刺激反应:颈部有无抵抗、克氏征是否阳性。
通过上述检查可了解大脑和脑干的功能状态,以及脑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和程度,颅内外疾病对脑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2.颅内压监测
脑处于骨性颅腔内,脑组织、脑脊液和颅内血管容量三者组成颅内压。上述任何因素的异常,使三者与颅腔容积平衡失调均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超过一定限度可影响脑循环和脑功能。
监测方法有很多,大致分两类,开放测压法和闭合测压法。正常成人平卧位颅内压为0.67~2kPa(68~204mmH2O)。目前临床多应用症状观察法,如有无脑膜刺激征、头疼、呕吐、球结膜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可间接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3.昏迷指数测定
临床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分级,简称昏迷指数法。它将颅脑损伤后刺激病人的睁眼反应、语言行为反应及运动反应分别列表记分,以其总分判断病情的严重性。
危重病人的循环功能监测
危重病人抢救和心跳呼吸骤停初级复苏成功后,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因此,必须加强循环功能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和正确地治疗护理。
循环功能的监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率:正常成人心率60~l00次/分,但小儿较快。心率可灵敏地反映心功能状态,如下:
心 率 C0(心排血量) 心功能状态
心动过速 >130~150次/分 明显减少 循环血量不足,CVP下降
心动过缓 <60次/分(小儿<80次/分) 也减少 易发生低血压和心跳骤停
2.动脉血压:动脉血压能直接反映后负荷、心肌作功与耗氧及周围循环血流,是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要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①收缩压:主要由心肌收缩和心排血量决定。
②舒张压:主要由心肌考试大网站舒心灌注血量决定。其重要性在于维持冠状动脉血流。
③脉压:与每搏量和血容量有关。血容量不足时,脉压缩小。
④平均动脉压:是心动周期的平均血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有关。
3.中心静脉压(CVP)
由静脉毛细血管压、右心室充盈压、静脉内血容量等组成。因此,CVP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测定CVP对了解循环有效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血压参数综合分析,则在重危病人和复苏抢救治疗中价值更高。
临床上适用于:休克、脱水、失血和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大量输血、心肺复苏(CPR)后维护循环功能等作为脱水和补液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