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的三个阶段以及怎样搭建学习支架
搭建学习支架是学习设计研究的第三个实践阶段。在“为学而教”的理念指导下,第一阶段重点是启动学情分析的研究,而学情分析成了学习设计研究的基础,贯穿于研究的始终;第二阶段重点是推出了学习任务单的研究,是为了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而对学习支架的研究则是在原先研究学习任务单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克服他们的学习困难、跨越学习障碍、达成学习目标,形成对学科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研究学习支架,正是进一步聚焦研究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的产物。
搭建学习支架需要注意:
1.有效的学习支架搭建必须建立在精准的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的基础上,要建立多渠道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不能泛泛而估或仅靠经验判断。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单元教材目标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设计有效的学习支架的前提。
3.学习支架的意义是在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不仅如此,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合作学习、发展他们组织、交流、协调、支持等其它综合实践能力及社会性能力提供了多重机会,这些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4.课堂教学中学习支架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有的是“任务单”(纸质)的形式,有的是图文转换的形式,有的是借助学具推演,有的是提供一种包含具体学习任务的情境,有的是通过小组学习完成有差异任务的方式,也有的是组合包含支架内容的微视频等等,总之支架形态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材料,其形态一定会呈现出多样的特征。
5.学习支架不是只为某一程度的学生群体而搭建,它兼顾的应是整个群体,是为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设计的有梯度的支架。这是研究的难点,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6.学习支架搭建有效与否要以学生学习的效果来检验,要注重实效,经得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