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时间:2024.4.27

《逍遥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通“餐”,反通“返”)

 (3)小不及大(知通“智”)(4)此小大之也(辩通“辨”)

 (5)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通“变”)

(7)旬五日而后(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而飞(怒:奋发)怪者也(志:记载)

 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九万里(之:到……去)二虫(之:这)

 众人之(匹:相比)彼且适(奚:哪里)

 鸟也(是:这)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南(图:计划,打算)百里(适:往)

 以久闻(特:独)穷之北(发:毛,指草木)

 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第二篇:逍遥游


逍遥游

重点和难点提示

二、词汇方面

词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用力。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运:动,运行。徙,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4.“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摶(tuán):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联绵词,即飚,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气息,这里指风。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有生命的物质。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迭音词,深蓝色。 极,尽头。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则,就。培,凭,乘着。夭阏(yāo è):双音联绵词,阻断,阻挡。

9.“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xuè):迅速的样子。抢(qiāng):触,碰。控:投,掉下。

10.“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去。莽苍:叠韵联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指腹饱。 宿:头天晚上。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指示代词,这。

虫:在古代汉语中可作为动物的通称,这里指蜩与学鸠。

12.“小年不及大年。”年:寿命。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相比。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广:指宽度。修:长。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横穿过。

且:时间副词,将。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人之高为一仞,约合七、八尺(古尺)。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授予。 比(bì):合。 征:信。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 颠:跌倒。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范围副词,全。 劝:鼓励。 加,程度副词,更加。 沮,懊丧。

20.“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 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

21.“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使??来到,招致。

数数(shuò)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2. “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侍:凭藉,依靠。

多义字的词义分析

其 可以用作代词,可以用作语气词。

1)“其”作代词,充当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或表复数。 本篇课文的例句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它的。

有时“其”出现在谓语前,但这时“其”并不是主语,而仍然充当定语,它的作用相当于“主语+之”,由此构成一个类似主谓结构中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情况。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负大舟”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充当“无力”的主语。

“奚以知其然也?”——“其然”相当于“它们的这样的情况”。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自视”相当于“鹏之自视”。

2)“其”作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带有“大概”的意味。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1)“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3)“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积”。

三、语法方面

1.宾语前置句式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夭阏”的宾语而前置。

(2)“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知”的宾语而前置,“何知”即“知道什么”。

(3)“奚以知其然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4)“彼且奚适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适”的宾语而前置。“奚适”即到哪里去。

(5)“彼且恶乎待哉?”

疑问代词“恶”(相当于“何”)充当介词“乎”(相当于“于”)的宾语而前置。这句的意思是,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呢?

2.习惯句式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或作“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为”是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不是很??吗”,“岂不??吗 ”。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

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扩展阅读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充分表达了庄周本人的精神思想与处世哲学。“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

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第三篇:《逍遥游》知识点总结


《逍遥游》

(一)一词多义

1.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 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 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 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二)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而徵一国(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四) 一词多义

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五)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5)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1. 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 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 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 变式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更多相关推荐:
《逍遥游》知识点总结

《逍遥游》(一)一词多义1.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逍遥游知识点总结

逍遥游作者简介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

逍遥游知识总结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5而征一国6御六气之辩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今义2众人匹之古义今义3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今义4穷发之北古义今义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今义3一词...

逍遥游总结

逍遥游总结一、文言实词(6)之二虫又何知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1.通假字(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今义…

《逍遥游》知识总结

《逍遥游》知识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抟()坳()堂迁徙()夭阏()沮()丧榆枋()斥鴳()舂()米泠()然恶()乎待哉决()起而飞数数()然蜩()2.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三飡而反(…

逍遥游文言知识总结

《逍遥游》文言知识整理一、重要实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2、亦若是则已矣(而已)3、而后乃今将图南(计划向南飞)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急速,着落,时或,落下)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逍遥游知识点总结

《逍遥游》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6)…

逍遥游总结1

逍遥游《逍遥游》在自由。庄子(约前3xx年—前2xx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1、“冥”通“溟”,大海。北冥有鱼2、“反”通“返”,返回。三餐而反3、“知”通“智”,智慧。小知不及大知、知效一官4、“…

逍遥游 文言总结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通“能”,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

《逍遥游》中“之”“而”“以”的用法总结

《逍遥游》中“之”“而”“以”的用法总结“之”鲲之[取独]大鹏之[的]背其翼若垂天之[的]云《谐》之[的]言曰鹏之[主谓间]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主谓间]以[用]息相吹也天之[的]苍苍水之[的]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

逍遥游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

逍遥游一文学常识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

《逍遥游》中“之”“而”“以”的用法总结

逍遥游中之而以的用法总结之1鲲之大2鹏之背3其翼若垂天之云4谐之言曰5鹏之徙于南冥也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7天之苍苍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9则芥为之舟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1蜩与学鸠笑之曰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3...

逍遥游总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