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

时间:2024.4.13

三重生态观下的体验式环境教育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生态体验它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又是一种有魅力的教育模式。生态体验是震撼人心灵的体验。老师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本着触动心灵的目的去做,不能只是说教,只有触动内心才能卓有成效。教育的艺术是无穷无尽的,学生是永远变化的群体,没有固定不变的经验可循,只有震撼心灵的教育才是永恒的法则。接触这一课题,进行一次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灵震撼,还是对老师的一次心灵震撼。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理论、新要求、新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如何帮助教师们树立科研意识、关注生态体验,走生态体验式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但是,目前教师们的现状并不乐观:心态上——浮燥多沉静少,自我多奉献少,倦怠多幸福少;专业上——事务多读书少,盲目多反思少,机械多创新少。我们结合教师实际,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引导教师在三重生态环境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提升。特制定“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研究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刘惊铎教授对“生态”做了重新定义,指出:生态不仅仅是朴素意义上“生物与其居所的关系”,而是经过浅层生态到深层生态的发展,并融进了新时代的领悟所形成的新生态概念。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自然生态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生态体验: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摄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培训模式: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

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

实践: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案例: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人们在实践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1)目标发展性。通过实施生态体验,使教师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所谓真正,就是指实际的、根本的、持续的、终身的进步和发展。

(2)发展阶段性。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应该体现出不同要求和特征,不能企求一蹴而就,一次过关,一步登天。

(3)阶段联系性,即教师品行获得与发展的前后阶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或延续关系,不能前后割裂,就事论事。

2、实践性原则

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靠教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感悟。因此,在生态体验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出来。在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实践与体验,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求效果。

3、体验性原则

刘惊铎教授所阐发的“生态体验”是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崭新的教育模式。它关注的是教师的亲身体验,特别是在有情景下的自我体验,突出的是教师的亲历亲为。因此,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应该丰富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资料、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

2、个案分析法。开展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分析反思。

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素质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及对策。

4、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提炼,提高认识。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搜集、整理教师培训资源。

2、参研教师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3、以生态体验式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加强学生的基础品格培养,提升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融通类生态关系。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

4、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力争在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上有所突破。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全面调研学生需求和学习水平,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

5、开展生态体验式教育,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实践操作环节,即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增强现代教育理论素养,明确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使教师变革教学行为,能够整合课程理念与课程实施,具有较高地教育科研素质,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养成教育反思习惯,乐于合作研究,实现阶段自主发展目标。

3、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探索出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

4、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参研教师结合班上实际,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回归自然生长、充满智慧挑战、提升生命质量、关注持续发展。

5、通过生态体验式培训,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即: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景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层次化。

七、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xx年x月——20xx年x月。具体安排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调查分析我校教师素质现状及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实验计划,培训课题组参研教师,认真做好研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按照课题方案组织实施.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研究,并送培主研人员,或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总结评估,指导研究工作。

(2)利用生态教育资源对实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实施该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3)组织研究教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构建生态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搜集整理本课题的有关资料,对研究过程、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装订成册。

(2)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科目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3)展示研究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

黎杰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环境,提高环境意识,青少年是未来的一代,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许多教育者尝试着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来渗透环境教育,希望通过环保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环保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习惯。而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结合前辈们的研究,发现环境教育不应局限于环保知识的传授,更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让学生参与环保,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良好的环境道德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学会: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开展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有着优美的环境,有着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空气、水…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保护知识。

例如:通过“呼吸系统”的教学讲解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结合“饮食卫生”、“传染病”讲解水污染与疾病的关系,结合“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教学把有毒物质(如农药DDT等)通过食物链,浓度逐级放大,导致破坏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的道理介绍给学生等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问题”,“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与紫外线辐射的危害”,“酸雨及其对环境的破坏”等等。在:“生态平衡”内容中讲述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平衡被破坏成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的历史教训。并告诉学生一些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排废气量为7万亿立方米,污水排放总量为340亿吨,全国城市大气降尘和颗粒物全超标。一些专家在环境与发展讨论会上呼吁:“救救中国的环境”,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

课题成员们还通过结合我省的环境特点和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了解海南目前的环境状况,使学生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并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环保的认识

让学生走出校园,一方面在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田园情趣,了解生态平衡,这种感官上的刺激,远比课堂说教效果更立体,更易理解,接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参加社会调查,如感受一下周围水资源被污染的程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此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有时我们还会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做一个评价,提出改善的建议,或者利用休息日的时间,领着他们到社区、车站、学校周围等公众场所参与拣拾垃圾、清洁公共设施的行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成为保护环境的一份子。

三、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力度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全社会的人都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而为了推动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自己爱护、保护环境外,也要让自己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有计划地进行宣传;甚至在同学之间,在亲戚朋友中进行口头的宣传。如建议人们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白色污染,节约能源,使用菜篮购物等,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对于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敢于出声劝阻,向其明确环保的意义,尽量阻止有人破坏环境。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环保,也使宣传者更坚定信心,从而形成一股环保的趋势。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来关注。我们生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环保知识,也是中学生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作者:王月英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xx年第38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乃至影响班级同学间和谐和校园安全稳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程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38-0011-03

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党和政府从20xx年起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学生及家长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政策的广泛了解以及贫困生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得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使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及国家助学金评选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近年来我院也采取了许多办法确认贫困学生及贫困的程度,有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需要引起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的问题,有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所能应对的范畴。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梳理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贫困生资助体系重要性的再认识

20xx年x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意见》中规定“助学贷款”和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由高校完成,20xx年x月起,“助学贷款”改进为生源地贷款,具体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开发银行操作。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目前仍然由高校承担,由于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和办法,贫困生认定已成为困扰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因此,解决贫困生认定难,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要解决好贫困生认定这个现实问题,就必需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贫困生的衡量标准。

二、现有贫困生认定体系出现的问题分析

1.评定模式单一。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模式,现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的认定模式为:高校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的资助比例为依据,根据各院系或专业的学生数,按照比例确定各院系被资助的人数,各院系再按照同样的办法确定各班级人数,然后根据学生申

请、班级评定、院系行政部门(党总支)核实的方式确定最后被资助人员。不可否认这种认定模式具有较好的监督功能,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二是受认定比例的限制(平均20%),些专业或班级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为完成任务把并不贫困的学生也认定为贫困学生,造成资助经费未能用在刀刃上。

2.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均偏大。财政部、教育部决定从20xx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xx元上调至3000元,且覆盖面占学生总数的20%,在还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标准和操作程序的前提下,这样的资助面偏大,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存在浪费现象。我们认为应减小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把资金通过设置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3.真假贫困生难以界定,假冒贫困生现象滋生。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依据的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和由学生本人填写经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我们在20xx年秋季学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针对个别班级申请人数多而资助名额有限的困境,采取了电话访问生源地村干部的办法,结果所有受访村干部都说自己的学生家庭贫困,之后我们由辅导员召开专门的认定会议,申请人先逐个陈述申请理由,之后由全班学生投票表决,以票数多少来确定资助人。但此种方法对口才好、善于表现的学生以及平时与同学关系好的学生有利。随着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会更大,给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很大压力和困扰。

三、对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1.要改革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体制。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现行的贫困学生认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由学生所在地行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贫困生。20xx年x月我系对一个班级提交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为贫困的学生逐个电话回访了当地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回访的结果都证实他的学生家庭贫困。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并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的迫切性,今后要想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需尽快改革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

2.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贫困。20xx年x月,我院由学生资助中心牵头,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组成几个工作小组,对当年认定的安徽省内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我带队参加了阜阳、淮南两个地区14名贫困学生的家访,走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尤其是地处太和、界首和临泉农村的学生家庭确实非常贫困,但也有极个别处于城市边缘的学生家庭并不贫困。但并未采取进一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纠正。20xx年暑假,我院又组成四个工作组对福建、四川、山东和黑龙江等省的当年认定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抽查走访,我参加了福建省贫困学生的家庭访问,通过走访发现地处福建山区的学生家庭,由于交通闭塞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存在地域性贫困的问题。20xx年x月,我院再次组织了

对已经认定为贫困学生的家庭抽查走访,取得了很好的审查核实效果。通过对贫困学生家庭的走访,我们这些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深感责任重大,也感到要尽一切可能做到公平与公正,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及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从贫困学生家庭回来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连在饭店吃一餐饭都感到来自内心的自责,也让我们尽己所能给贫困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3.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从20xx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我们认为,从20xx年秋季学期起,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可部分或全部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因普通高中的资助工作,考虑了东、中、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将信息延伸到大学,可以克服学科专业及地区间贫困学生分布不均的问题,又能解决新生刚进校,辅导员、班主任短时间难以摸清学生真正贫困与否的工作现状。对短时间解决高校对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4.要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培训工作,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人员应了解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现代化办公学习,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人性关怀是值得每一位学生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何鼓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家穷志不穷,拓展渠道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开创美好的未来,过一种有尊严又自立的生活,需要政策制定者和落实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xx,(15):237.

[2]周延琴.段晓菲.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xx,(12):131-132.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xx]13号)[Z].

[4]蓝超英.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8):63.

[5]贫困大学生认定及其资助体系的反思[EB/OL].奔驰发表网.20xx-06-05.

[6]阮宇.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xx,(3):38.

更多相关推荐:
临沂市实验教师培训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临沂市初中实验教师培训活动,重点学习了《物理仪器的管理及维护保》、《化学实验室药品的管理使用》、《生物实验室仪器管理的探究》、《对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的学习与思考》等方方面面。通过这次…

初中生物实验教师培训总结

汪冬梅筹备了好长时间的理化生实验教师培训班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我于20xx年x月25至26日举行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是全旗所有初中生物实验教师。统计表上26人,报名参训的28人。原统计表中,…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受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商洛学院十天的培训,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深的记忆,这里是我的母校,我有幸再次见证了母校的成长和壮大,母校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同同时…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

初中骨干实验教师培训总结辉渠中学王增义20xx.8受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中学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相信必将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将我的收获与思考汇报如…

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赴阳城五中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河北中学李振宇10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阳城县教育局举办的实验教师培训,在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一线教师的理化实验考试操作学习,观看了省物理教研室专家亲自的视频等,感觉受益匪浅。下面谈…

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

服务教学着眼育人——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总结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为切实提高…

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物理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打柴沟中学马维荣在7月15日至7月20日我作为物理教师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物理实验教师技能培训活动活动由教育局领导主持首先局领导说明具体安排然后由新华中学徐老师做具体的培训介绍最后由新华...

实验教师工作总结

实验教师工作总结本学期作为一名实验教师,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课改这一核心环节,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着力探索课改新路子,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

新进教师培训总结

教育实践总结******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校在我们身上花了很多精力,分别进行了多次系统培训,让我们更加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和现状,教学流程各环节,课堂教学试讲,入职培训总结与座谈会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生动深刻…

教师培训总结模板

XXXX县教育系统教师培训学习总结12

新教师培训总结

这次培训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们切实的指导和鼓励了让刚走出校门的我们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教师的工作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新教师培训活动这一年来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让我们获益颇多培训...

教师培训总结定稿

国培计划20xx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总结报告陇东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受甘肃省教育厅委托按照20xx年国培计划甘肃省家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工作安排陇东...

实验教师培训总结(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