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报告

一 、调研主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的适应性、疑难与困惑、意见或建议

二、调研对象

8所学校的100多名数学教师和1—5年级部分学生

三、调研结果

1、教材的优势

整体来讲,与原来使用的旧教材相比,大多的教师更喜欢苏教版的教材,尤其是连续使用2年以上的教师。下面是教师们的共识,也是教材具有的明显优势:

(一)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突出新颖性

(二)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有趣,体现灵活性

(三)以活动为线,探究、合作、交流,落实过程性

(四)主题图内涵丰富,有创新价值,富有拓展性

(五)数学文化内容多,关注素养,突出人文性

(六)数学信息鲜活,时代气息浓,凸显时代性

(七)领域分明,知识螺旋上升,符合建构理论

(八)章节思想方法明确,适时渗透,具有前瞻性

(九)知识面广,题型多变,侧重思维发展

(十)教材开放灵活,留有空间,适于教师自主发挥

使用后效果:

使用此教材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善于发言,思维敏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问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情景有趣,学生喜爱;习题少,负担轻,学生愿意学数学;探究活动多,学生喜欢做。应当说能让学生喜欢学数学这才是教材满意的标志。

使用此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专业素养增强,新课程理念自觉的加以实践运用,创造性使用教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改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成教师课前必需的环节,极大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觉搞起了与教学同步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生活中发现有关含有这节所

学的数学知识、口算竞赛、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实际测量计算等,班级交流落实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促进了教材知识的活学活用、牢固掌握。应当说留有足够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提高、发展,能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改进教学,能促进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教材这就是好教材。

2、教师的不适应

作为一种新教材,苏教版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众多的赏识之处,但也有教师觉得不太适应的地方,一线教师不适应教材的观点和建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课题只见情景,不见教学内容。尤其是数与代数部分课的题目,让人感觉内容华而不实,数学味冲淡了。

建议:在课题后加上二级题目,如:一年级的课 《丰收的果园》(解决问题)、 《小猫吃鱼》(0的加减法)等,让教师看后明确教学内容。

(二)教材更适合于南方的学生。本教材蓝本出自南方江苏,更多的考虑南方儿童的生活经验。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南方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北方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北方的农村学生就更少了。

建议:教材虽然已经在这方面有所重视,但还做的不够令教师满意。作为全国儿童的使用版本,应当更多的考虑北方而且是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搜集农村儿童喜欢的活动、熟悉的场景纳入教材情景图, 可以分北方版和南方版,为不同地域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教师更好的把握和使用教材做一次大胆改革。也可以在主题图内容方面考虑,提供两者兼顾或更多的资源,教材充实些,教师使用时更有自主选择性。

(三)教材数与代数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建议: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多种形式的计算技能培养练习,加大计算练习内容量,增加计算练习课,强化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四)教材用解决问题代替了原来的应用题,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式变化多样,有些图信息量太大,开放性较大。为教师提供自主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建议:解决问题需要生活化,但不要过分在教材中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应当关注学生认知特点,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在单一的基础上再逐渐加强信息量,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五)教材思维含量要求高,个别题型偏难,不具有普遍性,适合于高智商的学生,大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

建议:小学毕竟是基础教育的最基层,根稳才会塔坚。教材应考虑普及性,要照顾“精英”,更要顾及一般,尽量在习题设置上降低思维难度,少些特殊题目,多些基础题型。

(六)教材安排的学生活动较多,对大班额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

建议:教参上应考虑到实施中的困难,提供这方面的案例和策略。

(七)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些零散,重难点不明显。练习中涉及的新知识点多,只是点到为止,相应的练习却很少、几乎再没有,学生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用书对于某些题目只做简要说明或只给出答案,教师不知其来龙去脉,疑惑很多。

建议:练习中的一些新知识点应当在教学部分有所体现,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知识的“度”;教学用书是指导性书籍,应当详细讲解,让教师少耗费些琢磨编者意图的时间。

(八)缺少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教学挂图、教具和课件,给教师的平时教学带来不便。 建议:现在实行教材免费,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教学挂图、教具和课件应给学校大开绿灯,配套到位,尤其是农村学校。

(九)教材估算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合理都对,教师难以把握学生使用估算策略的正确性。

建议:估算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用书上应当加上估算策略内容的讲解说明,供教师阅读参考。

(十)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有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练习册,与教材有些不符。

建议: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以上十点意见和建议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心声,由于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以传统的观念审视教材,不明确编者意图,可能使教材的不足有些放大,但是我想真实的评价语言也许会对教材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进言献策的作用。

四、分析与思考

1、教师素质问题

从传统教材过度到新教材,观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变化,都给一直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师带来空前的冲击。尤其是新教苏教版教材的教师,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知识领域、板块结构的更新,许多知识对教师来讲可以说是盲区,需要进一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摸索学习势必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造成偏差。其次,教师受多年使用旧教材的束缚,以传统教材的眼光看待新教材,穿新鞋走老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忽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势必歪曲教材的编写意图。再次,我们的教师们老龄化严重,对新知识更新慢,课改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领悟新教材的能力低,吃透教材方面困难很大。第四,电脑、多媒体创设情景方面,多数农村教师不熟悉,甚至不用,对教材资源的优势有所削减,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调研中发现,多数的教师提前一个月教学内容上到了期中检测的进度,可能与学校设置的课时有关,也与教材练习题过少有关,从教师的素质方面考虑,教学中教师“溜教材”现象严重,惰性思想困扰,没有“二度开发”教材的意识,同步练习设计跟不上。就题论题、资源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资源合理运用意识差。就以上几点,我想说,不要把北方的教师也定位于南方教师一样的素质和研究水平。他们适应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离专家理想、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很大差距,不容乐观。

2、研训的困惑

教材实施中教师困惑较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同步培训没有及时到位。以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从教材的实施、内容、结构、知识点等方面教师都急待培训,但年级众多,年级教材培训实施困难重重。

首先,由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关资料欠缺,我们在搞教研活动时,虽然建立了问题积累制,但只能在教师的共识中解决部分问题,还有更多的细节性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值得商榷。欢迎专家常来了解教材实施中的问题。

其次,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开展了网上论坛,有专门的网页提供教材培训,但那些培训好象都是粗线条的单元培训、公开课,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经常性参与学习研究,而一些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不具备网络学习教研条件,如何提高他们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回访是一种好办法,现在还应当从低处着手,教学渴求,为广大农村教师教研、教学提供必备的教材培训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杂志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些学习的机会。

第三,出版社每年一度的教材研讨会开展的声势斐然,可其中的有关年级教材培训的内容好象没有,有的只是专家讲座、公开课。教材培训不是几个国家级专家引领能够解决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宏观的讲座能达到目的。务实讲,应当启动使用该教材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的年级教材培训,再开展分年级的层层培训,通过互动研讨,让每位教师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提升新教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谈教材教法创新改革。

3、课堂实效性

教材实施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教材的使用价值。新教材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第一,数学并不都是生活实例。教材创设情景,几乎节节课都有,为追求生活化而生活化,有些淡化了数学味,情景的创设要适可而止,能引出所学知识即可;第二,课题束缚了教师使用教材的范围,课题应当是知识的题目,见题目就明确所学内容。第三,数学讲究严谨、科学。教材算法多样化、估算方面,却让学生自由发挥,合理都行,方法自选,既费时间,教师还不好把握。最终应当优化——落脚到一种最基本的算法上,那就是多数学生喜欢、容易教容易学、对后续学习有价值的方法。这样便于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第四,小学数学毕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教材计算练习的习题少,应用问题重点训练不突出,同时教材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内容,相对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担心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思想负担重。

新教材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的完善,发现问题和困难便于改进,不能求全责备。我们更应看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给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激励我们鼓足勇气,发挥才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二篇: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国忠

为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索优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本人与20##年10月至12月利用各次的下乡教研机会对我区对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现综述如下:

、调研主题

小学数学人教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的适应性、疑难与困惑、意见或建议。

 二、调研形式

1、听: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2、看:教师的备课笔记和数学作业批改情况。

3、谈:主要是与教师的座谈。座谈内容主要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的看法或体会。

三、调研对象

本区部分学校的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

四、调研结果

1、教材的优势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旨在“体现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教材正是这样一套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教材。它从以社会为本、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观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教材观。下面以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中几个页面为例,谈谈几点浅见。

(1)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地以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他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新教材对内容呈现做了较大的调整与变化,教学内容的布局按照学习的主题进行规划,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了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好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以使得学生对于教材没有枯燥、恐惧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新教材呈现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内容的布局以探究“乘法意义”为主题。先从一幅图开始,以“图形”方式呈现了学生拼图的实践活动,别出心裁的在图中蕴含着“不同加数相加”、“相同加数相加”的拼图以及5个学生的对话。直观体现出:让学习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并概括出相同加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受当相同加数比较多时,用加法表示不方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相同加数的加法”的心理“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教师及小精灵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板演,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用陈述的语言“告诉”学生像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从而以“文字”的形式引出乘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好的可接受性和启发性,师生、生生之间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得到了体现,增强了教材的阅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

(2)提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体验、理解。

翻开人教版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生活的素材。对数学学习而言,素材与数学符号或数学语言相比,有着不确定性、原始性。但是,生活实际中的素材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它是最基本、最生动的。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为此,新教材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素材,更好地体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小胖和她妈妈一起去商店购买东西的情景,当小胖挑选足球和飞机这两样玩具时,发现付的钱是38+25超过以前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猜大概要付多少钱,在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口算知识,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很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统一,要求学生说一说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得出用多种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的加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自然而然选择较高思维水平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3)重视探索与交流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也并非是简单模仿、记忆以及大量演练习题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数学活动、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为此,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权威”的姿态,改变了过去“……就是……”“当我们遇到……通常就……”等陈述方式向学生“讲述”所有的数学。重视探索与交流活动的安排,增加了探索性的内容,并且围绕着探索活动,设置一系列“……为什么……”之类的富有启发的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在交流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面积单位”的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用“对话”的方式和图片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和探索交流的活动: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此时,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用剪一剪、拼一拼,或者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自主探索,在交流中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这样的安排,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的空间。目的不仅是将知识点填入学生脑海,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探索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单位”,在交流中经历多角度、多形式、多策略地认识“面积的单位”的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留下广阔的拓展空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教材从素材的选择、内容的编排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教材无论如何更新,它总是留下不足的方面,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真正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为此,新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教师留下广阔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教师充分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适当地增加校本化的内容、人本化的内容,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真正地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师:10只苹果,每个盒子装4只,最少需要几个盒子?小胖说:需要2个盒子。小亚说:需要3个盒子。你们认为谁说得对?

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小胖对,有的认为小亚对。正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提出让大家一起动手来装一装,进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小亚说得对,从而引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出现答案=商+1的情况。师:用11元钱去买5元一支的笔,最多买几支?个别学生由于受上题的影响,也用商+1得到最多买3支。然后又一次引起同学们的争论,最后学生们得出在实际生活中还会出现答案=商的情况。最后学生归纳出装盒、乘车、分组等情况是要用:答案=商+1,而买东西、分物品等情况要用:答案=商。

2、教师的备课情况。

(1)教师能够在上课前准备了相关教具,鼓励学生准备好学具。教师能够依据学校情况因漏旧简。

(2)教师每堂课后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在上课中的优缺点,从而指导今后的上课。另外,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

(3)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欠缺。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师的备课影响较小。备课内容不能较好适应学生。

3、作业布置情况。

学生的作业主要有课堂、课外书面作业,课内口头作业,课外调查、课外阅读等形式。教师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采取批阅的形式,其他作业进行定时抽查和督促的形式。

4、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课堂教学已逐步渗透新课标理念的教师占70%。

(2)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程度不是很高高,部分教师仍然沿用旧的教学方式,探索使用新方法的教师占78%.(3)教学中重师轻生、重教轻学、重灌轻悟的现象也还存在。

5、学习评价现状

(1)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学生的成绩评价为主,辅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学生的学习结果仍以考试的分数为主要指标,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6、使用后效果

使用此教材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善于发言,思维敏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问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教材的情景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多,学生喜欢做,这套教材还是比较深受学生喜欢的教材。

7、教师的困惑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比较活泼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漂亮书本。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使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

(1)新教材的知识点多而分散,每一册都安排一些,看起来好象在纵向上是连贯的,但由于知识点的分散,学生往往学了这一册的3、4课时,到下一册时又忘得差不多了。

(2)有的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不便于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比如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应该安排在笔算乘法之后,而人教版实验教材却安排在笔算乘法之前。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安排,学生在学习此内容的时候,大多数都想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周长的计算,但由于学生没有学过笔算乘法,在长、正方形边长数据大于9时,学生想用简便方法计算就会遇到困难。

(3)教材比较适合城市学生。教材考虑更多的是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比如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

(4)教材数与代数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5)教材用解决问题代替了原来的应用题,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式变化多样,有些图信息量太大,开放性较大,为教师提供自主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6)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重视估算,注重让学生说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课堂上到处都是“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是怎么想的?”“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虽然让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他们经常会想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但由于课堂上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使得许多必要的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导致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不会算,教师不得不花较多时间给他们补课。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算法,学得扎实,可课标中的有关理念与要求又难以落实。

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教师反映,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难以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课堂难以组织与调控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一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小组讨论的有效性问题。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学习的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青睐。面对小组合作,它的时机如何把握,采用哪些形式比较好,合作的过程如何调控,结果如何反馈,与自主思考的关系怎样把握?虽然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许多理论方面的指导,但教师更需要的是实践中的探索和积累。

(2)动手操作度的把握问题。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此,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内容都需要动手实践的。如何有效适时地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怎样把握动手操作的度?如何有效调控动手操作?怎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究?面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如何去落实动手操作?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3)过程与结果的问题。在新教材实验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学习的过程铺陈,而忽视了必要的学习的结论的总结提炼;或过分注重教学互动而淡化了教学主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产生一些障碍。传统的“有序而不活” 的教学现象被现在“活而无序”的现象所代替,这反映了教师对过程与结果这两者的把握不定,不知如何取舍,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能不引起人的担忧。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不善于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有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教学中教师不善于创设情境的情况有:(1)部分老师重生活味而忽视数学味,对数学系统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2)重学生体验操作及讨论交流而忽视数学技能训练,即数学研究方法、解题方法书面化程度很欠缺;(3)教师的语言缺乏激情,数学语言欠规范。

3、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具体到一节课究竟该如何把握?教师们普遍心中无数。正如有的教师所说:如何把握好每一节课的目标是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太多,我们不知如何入手。许多课堂过于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使数学课堂失去了学科固有的个性。有的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如果目标把握不当,就易上成类似的语文课。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目标只写进了知识技能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忽视。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因此造成一些评价失真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表扬他!顶呱呱!”“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师对一些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敢马上加以纠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

六、教学对策

 1、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

当然,我们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是获取更多信息,听取不同见解的途径。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做既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让学生倾听、交流的机会,汇报时一般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再让其他小组代表补充。这种交流才不会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的灵动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的源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一个个具有个性且是鲜活生命的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其次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编排目的;然后用心去教。特别要创造性用好新教材:(1)充分有效地运用教材信息资源(2)改变教材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变静为动(3)改进、补充、重组教材信息资源(4)创造性地合理开发新的教材资源。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倾听、观察……等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而是一个比较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有意识地培养。

4、积极探索发展性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课标”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积极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发挥评价的功能,意味着:(1)在课程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2)在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这样理念指导下,人们开发了许多课程评价的方法,如学生的表现评定、档案袋方法等,教师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开展。

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实践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我们要正视问题,寻找对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关于开展数学创新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9月调查地点陕西省临潼区调查对象36年级学生及全体教师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人一调查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调查报告上港小学李祥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必须靠高效课堂来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但这一理念要内化成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却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成为影响课堂教...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调研报告

孔村小学数学试卷分析调研报告本次期末考试采用县教研室统一命题的调研卷,试卷立足课本,重视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题量适当,重点突出,题型丰富灵活,尊重学生们个体差异,注意了题的难易程度和相应比例。通过考试能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提要围绕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学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教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更多的是忧虑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的落实在我市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任重而道远...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

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

起因为了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了解为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更了解小学生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深化教育改革给小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教学环境故而做此调查项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当前小...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现状调研报告

袁渡镇王洲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1、了解本校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2、寻求对策,促进本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调研形式采取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检查数学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

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林国忠为推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索优质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本人与20xx年x月至12月利用各次的下乡教研机…

国培需求调研报告(小学数学)

“国培计划(20xx)”——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洛阳师范学院小学数学培训项目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子项目——河南省…

小学课改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小学课改情况的调研报告阳城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给全县小学校长和新教师培训提供依据20xx年3月18日至4月26日我们用35天时间深入全县十八个联校25所小学校进行了课改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

小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小学生节粮节水节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步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减少食品浪费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节电节水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关水关灯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现象二调查时间20xx...

小学调查报告

小学调查报告做一个关于压岁钱的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二调查地点三调查对象四调查目的对有关城市中小学生压岁钱的各项数据作一个比较准确地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方法和规律提供给中小学生和家...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