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 伴我成长
自古人们便讲究举一反三拓展知识,而语文的学习更是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那是一种长久的积淀,所以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句。语文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种要求知识全面的学科,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便是在我步入高年级,知识开始浓深时步入了我的世界。
在拥有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如鱼得水,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当中我像是一只羽翼丰满的雄鹰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主题丛书就像甘泉滋润了我们原本空洞的大脑。如果说课本上的知识是骨架,那它就是包裹骨架的血肉,有它的充盈,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变得更加完善。
一直以来,语文的学习都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如果只局限课本而不去拓展知识,那么个人的知识便只能局限在那一部分上,不能将语文学习全面,那么每个人知识永远是贫瘠的。而主题学习丛书就似你知识贫乏的脑海中的播种者,为我们种下棵棵新绿。
四季如歌:像一个五彩的精灵为我展现了一幅幅各具风味的景色,使我领略了大自然无限风情。新生的嫩绿、河畔的垂柳、火红的枫林、巍峨的雪山??,仿佛都在我眼前浮现,深感其情。使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知。
亲情如水:它似一个神奇的精灵使我深感惭愧,泪流满面。“子嫌母丑”让我看到一个为了不使儿子难堪而千里迢迢到了儿子家门也不上去的母亲,“二姐”让我看到了一个为家人付出不求回报的好大
姐??这一个个故事无不彰显了亲人间无限的亲情。
语文——这中华民族流传千古,历史悠久的文化,这祖国文明万年凝聚出的精华。它的存在使民族更显智慧与庄严,它的发展为祖国增光添彩。作为现代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将这份千古颂传的文化继续传承。所以学好语文是我们的一项基本义务。而语文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它是一种长久的积累。而作为帮助我们拓展的主题丛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篇:培训学习 ——促我成长
培训学习 ——促我成长
开封市新区魏都路小学 李慧霞
二十年的执教过程中,在学校激励机制的鞭策下,我通过自学、培训、研讨等多种途径,本人成长了许多。
学校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它使我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对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我们不断学习,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过程。因此,学校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学习的机制,使我们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第一、目标激励,满足教师对工作进取的需要。 应该说,每个教师都希望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每个教师的人生目标。比如:每学期期中考试过后,学校会举行一次分析学生学情的讨论会,并讨论出期末会达到什么目标。一旦目标确立以后,我就会朝着目标去努力,当经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时,我就会收获到成功的惊喜。同时也会产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存动力。
第二、情感激励,满足教师对关心和关注的需要。 这是指领导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对教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激励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让广大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以商讨的方式安排工作和处理问题
等,可以使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比如: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教师中谈心,了解教师的需求,从工作上关怀,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极大地激发我们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主人翁精神。
第三、物质激励,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要。 如果只注重精神激励,忽视了物质激励,那么就失去了教师激励机制的基础。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住房条件还比较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解决的是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长期不发工资或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尽管如此,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高层次精神追求,始终为教育事业做着奉献。但是,只有建立起教师工作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成长。
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不断提升自己,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简单介绍如下:
1、多读书,提高自身修养。
智慧的花是最美丽的,要使自己成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就要多进行以业务刊物、专业理论、专著阅读摘记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性学习,辅以相关文化知识学习。从中拓宽视野,为教学行为转变提供理论素养。我通过研读《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学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应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又获得了新的收获。
2、勤实践多反思促提高
成功的案例都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锤炼出来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事件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
3、同伴互助,同行对话,共同提高
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必须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研讨《教学案例的传播与交流的策划研究》时,通过我校教师互助合作,共同探讨,在教学案例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