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单选:1、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单位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的总称。
2、会计行政法规:《。。。。。条例》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办法》
4、会计规范性文件:《。。。。制度》、《。。。。准则》
名词解释: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
作的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
第二节 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1、《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会计工作。
2、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3、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
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4、从事下列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稽核;
资本、基金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6、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7、取得会计师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
少于三年
第三节 会计核算
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五)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要求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
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
形式为依据。
2、 (七)谨慎性要求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
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3、 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纪业务事项进行
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
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4、 每年公历1月x日起至12月x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5、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
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6、 会计凭证按其填列方式,可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
7、 原始凭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①原始凭证名称②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③接受原
始凭证的单位名称④经纪业务内容⑤填制单位签章⑥有关人员签章⑦凭证附
件。
8、 原始凭证的错误更正:①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涂改后视为无效凭证②有错误的
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③原始凭证金额有错
误的不得更改,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④更正和重新开具有法律
义务不得拒绝。
9、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
10、 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
有原始凭证。
11、 多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
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12、 按财务报表编制期间不同,可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中期包
括:月报、季报、半年报。
13、 会计档案包括:①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
计凭证。②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
其他会计账簿。③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④其他类:银行
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
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14、 会计档案元件原则上不得借出,以确认单位档案的安全和完整,防止丢失。
如遇检查经三位负责人批准,在不拆散原卷册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
制件,但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15、 会计档案保管期限:永久、3、5、10、15、xx年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
第一天算起。
16、 不得销毁的会计档案:①对于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 ②涉及其他未了事项 不得销毁 并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保管清册上注明不予销毁的原因
和单位立卷情况③在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会计档案。
第四节 会计监督
1、三位一体的监督形式:三位:会计监督体系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单位内部的
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一体:各层次监督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
有机整体。
2、内部监督的本质是内部控制,社会监督是对内部监督的再监督,其特征是监督
行为的独立性和有偿性;政府监督是对内部监督
和社会监督的再监督,其特征是强制性和无偿
性。
单选判断3、内部监督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内部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
经济活动。
4、单位监督人负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
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承担最终责任。
5、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1组织计划控制: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授权与执行 ○
执行与审核 执行与记录 保管与记录 ○2授权批准控制
○3预算控制
4财产保全控制 ○
5风险控制 ○
○6内部报告控制
○7电子信息控制
6、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对象和范围:①监督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②监督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
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
③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
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④监督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人员是否具备
会计从业资格证。
7、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受托单
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审、鉴证的一种监督制度。
8、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①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②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③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
出具有关的报告。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9、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发生的重大违
法违规案件及时上报财政部。
判断10、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不能相互替代、减轻和免除。
第二篇:总结教师的职业道德
总结教师的职业道德
汪晓飞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 产 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古代师德的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孔子而后的百家争鸣时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对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进一步发展如荀子在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又提出教师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实际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 唐代韩愈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
三、当今师德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从新闻媒体中发现有一些禽兽不如的“教师”,他们竟然存在强奸、猥亵幼儿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危险的师德败坏的人渣,这些人渣的隐形存在,需要学生的监督,教师的监督,完善师德评价体系,让师德败坏的教师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