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
——课堂沉默现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21世纪的教育,尤其是在新课改实施之后,课堂由以往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走向一种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作用。这就要求了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说”。然而,我们发现,要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是十分困难的,许多学生在问题面前缺乏主动性,即使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也会发现教师经常会说学生在课堂上是如此的寂静与沉默——提出问题,三缄其口,沉默不语,十分的尴尬。
课堂上的沉默,属于课堂问题行为这一方面,由此,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沉默分为两大类: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一般是学生在思考或者对于他人的回答倾听和思考的沉默。但我今天要说的是消极沉默,一般是指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或被动接受,不懂装懂,对课堂提问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组织瘫痪,毫无生气的沉默。
课堂沉默行为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教育失策
虽然现在我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是老师依旧有着引导启发的责任。课堂沉默问题再很大一程度上事教师职能没有完成而导致的。教师的提问针对性强,或者难度过高,或者给予的准备时间过短;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词汇贫乏,拘泥于教材,没有新意;教师的语言不灵动, 动作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育理念不随时代变革,只知传授不懂交流······这都会导致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2.学生的身心因素
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有可能会导致课堂沉默问题的产生。有调查表明,有些学生认为现在做题比交流更重要,因为考试决定了很多东西,比如高考之类的,所以情愿把时间花在做题上也不愿意上课发言;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明显的抵触心理,不愿意甚至害怕学习,以致对学习兴致缺缺;还有一些同学
是性格内向,害羞,自尊心强,害怕答错被取笑之类的,而不愿意回答问题,即使自己知道也不主动回答。
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之一。有些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教师的讲述难以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也因为难于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因而不能举手发言,这也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心理上的自卑、难过、焦虑等,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教学的进行。
3.环境的因素:
课堂沉默行为主要就是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些客观的外部条件,例如舒适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谐的校园氛围,自主轻松的交流模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校乃至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
而面对课堂沉默行为,教师又该怎么去解决呢?
首先,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灌输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完满的人格,提高自身的素养。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在人一生中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只有具备了这项能力,才能更好的自然流畅地回答问题,这不仅是解决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的问题,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所必备的技能。
其次,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易引起课堂沉默现象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有难易程度之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具有启发性,科学性等,使学生都有话可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组织语言进行发言;运用眼神或者动作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在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注过语言的润饰,言辞不要太过犀利。
第三,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课堂教师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现在讲求的是平等的对话,讲求的是知识的启发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的传授,所以教师必须在心理上转变自己的观念,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单单传授知识的机器。
最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幽默的语言是不错的选择,以此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感觉不是在上课,只是大家一起对知识的探讨与掌握,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堂沉默现象不论是在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等科目的教学中,还是在小学、初中、高中亦或是大学,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打破课堂沉默的坚冰,我们的教育在未来需要面对的又将是什么呢?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又将是什么样子呢?答案不言而喻。
课堂沉默行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致的努力,不论是现在作为学生,还是以后作为教师,还是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培养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好好的学习,好好地教育,好好的鼓励孩子,让他在课堂上勇敢的举手说出来吧!
20xx021319 张振园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个人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业个人总结
(20xx级 姓名:卢金龙 学号:20xx2115002)
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庆幸的是,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杜萍老师的《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杜老师用自己丰富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1、学习中的收获。
我们在学习中主要采取的是同学们讲课为主,杜老师补充、点评为辅的方式。这也是老师特有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同学收获颇丰)。目的是让我们同学自己深入理解、贯通学科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和思路讲授课程内容,每个同学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教学能力。
2、我所参与的有关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及其体会。
我们组共有五名成员,由我担任我们组的讲课代表。讲授课程的内容是教学论的第四章:教学模式。还参与讲课内容PPT的修改和最后定稿。给我的感受是,如果要有机会,我们同学包括自己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多锻炼,多实践。包括课前还应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对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非常清晰,这样才能在讲台上做到思路清晰,自己传达的和学生接受的才会更多。
3、对该课程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正如总结开头所说的一样,老师的这种把时间、实践和课堂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以后教学的运用。符合我们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要求,同时我认为也去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讲授的内容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老师每次的总结和点评更是画龙点睛,让我们对所讲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想成为一位好的老师,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学习到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