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时间:2025.3.24

浅议“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作者:张红旭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xx年第20期

摘 要: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xx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三、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五、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 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 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 。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 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六、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 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

分析、比较 、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 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高效地学习,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学方法就是效率、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有必要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探索。

总之,生物知识丰富多彩,生物课堂教学并无定法,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浅议“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xx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

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三、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己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

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五、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六、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总之,生物知识丰富多彩,生物课堂教学并无定法,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第三篇: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20xx年10月26日

本节教学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学生知识结构系统的最近发展区,在引导学生全面回顾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使之融入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地位,顺理成章地得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物质、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得出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但是,这些原有知识都是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学习,许多学生已经淡忘,所以复习回忆好旧知,唤醒记忆,占用了比较大量的课堂时间比例。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这一点学生不是很好理解。通过举例食物链中某一环节的增减,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各个环节的增减变化,绘成曲线,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对于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则通过PPT媒体展示典型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不能得出结论。仿生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形同此理。

课堂学习的最后,关于生物反应器,拓展介绍的乳房反应器的作用。从课后作业练习来看,学生把“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知识,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三方面的内容,混成一谈,这是教学中意料不到之处,今后要改进。

更多相关推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20xx年10月26日本节教学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学生知识结构系统的最近发展区在引导学生全面回顾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使之融入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动物在...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同心路初级中学王慧君经过几周的准备今天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课的展示完成了整体效果自我感觉还是很可以的学生的活动体现的很充分学生和老师也配合得很好通过活动来讲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效...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知的话题入手通过资料分析表述交流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动物...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反思本课延续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主要讲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含了动物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以及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作用并无过多过新的知识点而是侧重于对七上...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姓名刘万春单位枣庄市第27中学Email131xxxxxxxx163com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五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xx年12月20日星期五第三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动物在促进生物圈的物...

第四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四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夏津实验中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从学生调查…

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三章本节内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龙岗区横岗镇弘文学校生物教学案例与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先讲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再讲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讲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难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反思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反思日记学生已经在必修12中学习了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学习了选修31中静电场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回顾引导学习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节课的两种运动状态带电粒子的...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偏转临界问题教学反思富县高级中学陈熠考纲分析磁场同电场一样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常见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重点知识点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安培力洛伦...

带电粒子在圆形边界磁场中的运动教后反思

高三物理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偏转圆形磁场教学反思富县高级中学陈熠磁场同电场一样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常见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重点知识点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安培力洛伦兹力的性...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教学反思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教学反思嘉积中学冯逸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历来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实际应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具体...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