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足球教学中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探讨
桐乡市卫生学校 柯海滨
摘要:意志品质是一种心理品质,它伴随着人的行动而表现出来。意志品质就是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自觉地确定目的,在目的支配下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1]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有着其它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足球教学;团队精神;战术;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而足球运动不仅能塑造健康的体魄,更能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在足球运动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在足球运动中具备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等意志品质,并树立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信念,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体育之效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笔者认为“强意志”也就是强调思想风格。[2]而在我们现实教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大多学生缺乏意志品质锻炼。现结合本人的足球教学实际,谈一谈足球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些感悟。
中学生现状分析:
1.现阶段的学生个人表现欲望强,在球场上个人英雄主义突出,喜欢单干蛮干,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2.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运动天赋逐渐显露,但有勇无谋,缺乏计划和策略,在球场上遇到特殊情况时不会思考以及缺少应变能力。
3.现阶段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毅力恒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情绪稳定性差,体育道德意识淡薄。
笔者针对以上现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方法。
一、集体作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是球员和教练员完美结合的运动,是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的运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个人技术固然很重要,但是足球比赛并不是个人的表演,它是整支队伍所有队员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更多地获取足球这项运动带给大家的快乐,故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中笔者尝试通过足球比赛中的团队作战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意识,磨练他们的性格。
案例:五人制足球教学对抗赛
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两队。比赛时间: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不对学生作任何布置。
生:上半场甲队领先一球后乙队发生内部矛盾,队员之间有相互指责埋怨的事情发生,原因是各干各的,尽显个人英雄主义,缺少团队配合。
师:中场休息时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组讨论:①乙队发生内部矛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②评价上半场双方的表现及给出建设性意见。
生: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中,对于问题①各小组一致认为是因为乙队个别队员盘带太多,配合少,缺乏团队协作和情绪控制能力。对于问题②各小组也一致认为甲乙双方表现一般,场面混乱,毫无章法可言,都是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解决办法:树立核心,队员之间多跑动配合。控制情绪,充分相信队友。
师:以各小组分析总结为甲乙两队进行修正。
生:下半场甲乙双方表现发生了很大变化,队员之间传接配合和无球跑动增加了不少,队员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比赛最终以乙队反败为胜而结束。
教师总结:通过上述比赛说明,足球是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运动项目。足球不是个人运动,场上的各自为战、相互指责埋怨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球队的球员都各自为政,自己拿到一个球就不顾别人,自己拼命往前冲的话,球队绝对不可能踢出好成绩的。比赛中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鼓励才能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尤其集体运动项目讲究的就是团队精神,哪怕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团队精神也是无济于事的。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比赛中团结一致,相互协作。足球作为一项集体项目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理解,团结一心才能迸出最强的力量。
从上述课堂案例的教学中,证明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个人、团体力量的体现,只有将自已融入集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人技能,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个人对团体的作用。
古人也云“小溪只能泛起小小的浪花,大海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个人之于团队正如小溪之于大海。因此,笔者认为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整支球队水平最大化的发挥。而在我们的日常足球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灌输这种集体意识,抓住每一次教学契机,培养学生们这种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战术应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临场应变能力
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3]当今的体育比赛无论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 还是全队参与的集体抗衡, 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的战术组织运用得当,就会赢得比赛的胜利。正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 两勇相遇智者胜”,这“智”就是指战术,它是人们的一种智慧体现。战术在足球运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往往会对比赛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踢比赛通常比较简单,往往把球踢到哪算哪,根本没有明确的战术思想,也没有任何体系可言,只依赖几个个人技术好的队员单打独斗。针对学生们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学会用脑思考着踢球,培养他们运用战术去踢球。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足球是智力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呢?怎样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智慧运用到足球中去呢?
案例:八人制足球教学对抗赛
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两队。比赛时间: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 甲队实力较乙队强,甲队打法自行安排,乙队执行教师安排的战术,其余学生观战。
生:上半场结束时乙队获胜。
师:中场休息时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组讨论:①技术好的甲队为什么会输?②你们小组有什么策略帮助甲队获胜?
生: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中,对于问题①各小组一致认为是因为乙队战术运用得当,而甲队队员各自为战,也没有战术配合。对于问题②各小组进行了对手分析和战术安排总结如下:
对手分析:乙队防守好,但整体防线身高不足。前锋速度快,但个人技术一般。
战术安排:1.加强两个边路突破传中,利用本方中锋个子高头球好的特点。
2.防线不要压得太上,换一个速度快的后卫拖后。前场球员在丢球后,就
地反抢。
生:下半场甲队经过战术布置,在战术上一直克制着乙队,比赛最终甲队获胜。
表1:上半场甲乙两队数据分析
甲队
射门次数 12
射正次数 3
射正率 25%
控球率 70%
进球数 0
表2:下半场甲乙两队数据分析
甲队
射门次数 12
射正次数 6
射正率 50%
控球率 73%
进球数 3 乙队 3 0 0 27% 0 乙队 2 1 50% 30% 1
教师总结:甲乙双方上下半场数据分析表明,甲队上半场各项数据优势明显但效率太低。下半场经过战术修正后,各项数据继续占优的情况下效率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适当的战术,才能出奇制胜、以弱胜强。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赛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会踢球要动脑筋、积极思考,还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战术中去。不打无准备之战,不踢无战术之球,在足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运用合理得当的战略战术,才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获得胜利。
足球战术的使用,还能让学生们理解到无论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足球运动的比赛,都必须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把事情办好。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踢球还是今后走向社会,不仅需要“勇”,还应具备“智”,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能把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让更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在足球课堂中通过教授学生应用战术,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三、戏剧性结局,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高尚的体育道德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第一大运动,它之所以有这么大魅力,是因为它的整个比赛过程总是充满了悬念,以弱敌强、以少胜多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其中含义就
是说在足球运动中没有绝对的强者,任何结果都有可能发生。由于足球比赛的比分不像其它运动项目悬殊那么大, 因而其悬念就显得特别强。在比赛中队员一次情绪失控、一次小小的失误,或者裁判的一次误判都有可能改变整个比赛走势。中学生情绪起伏大,心理素质不过硬,缺少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可以通过足球比赛的形式来锻炼他们,让他们成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和高尚体育道德的人。
案例:校内足球联赛某场次比赛
在一次校内足球联赛中,甲乙两队相遇,甲队只要赢下或者踢平就是冠军,乙队则要赢下比赛才能夺冠。乙队上半场猛攻奏效,一比零领先。下半时乙队有一名球员因拼抢受伤倒地,此时的控球权在甲队,但此时甲队队员不顾比分落后,竟然把球踢向了界外(足球比赛中有球员受伤,只有当死球或者裁判中止比赛时救护队员才可以进场救治,否则比赛还是可以继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受伤的队员得到及时的治疗。此举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当比赛快要结束时风雨突变,甲队把比分扳平了。比赛最终以平局而结束,甲队获得了冠军。
笔者认为,在此案例中有三处值得我们在日常足球教学中提倡和贯彻的精神。首先,上述比赛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甲队落后,但他们直到比赛结束前一刻都没有放弃,为了集体的荣誉顽强拼搏、不到最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他们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在对方球员受伤的情况下,甲队为了让对方球员及时得到救治而将球踢出界外,这正表现出了公平竞赛的原则和高尚的体育道德精神。最后,乙队虽然输掉了比赛,但赛后还主动向对方表示了祝贺,这一举动表现出乙队球员非常大度、平和的比赛心态。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在足球运动中不仅仅收获了足球的技术和健康的体魄,更收获了足球带给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这也体现了我们应该在足球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同时这种精神品质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足球比赛总会有胜负之分,但是足球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与拼搏精神是可以没有负方的,学生们在场上的体育道德更是可以双赢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体育技能外,更要教会学生顺境之时不能松懈,逆境之时不可放弃,得意之时不能忘形,输球之时不能失态,应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态度。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足球这一特殊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赛等形式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顽强勇敢、坚持拼搏的体育精神和高尚体育道德的人。
综上所述,足球运动不仅能让人忘掉忧愁和烦恼,有效地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而且更有利于改善中学生这一特殊年龄层次的心理和情绪,使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增进身心健康。足球运动还有利于建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的精神。在激
烈的竞争中,足球运动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和高尚的体育道德。
那么,我们可以在足球课堂中充分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来体现体育课标中倡导的“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
[4]这样,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才能让我们的每一堂足球课都充满着精彩,
才能让我们的足球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意志品质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赵卓.足球之美与审美心理特征[J].科学之友,20xx
[2]范爱武.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创新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
[3]周毅,洪毅,郭惠先.足球战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1期
[4]毛丽红.廉云峰.康春兰.浅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05期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初中数学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数学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尤为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基本能力。数学反思是学生在完成对初步数学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知识点剖析、评价以及自我调整认知的一种思维过程。文章通过阐述反思能力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提升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
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xx(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xx(4).
[3]莘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