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五章)

时间:2024.5.14

第五章 地貌

引言

一、地貌

1 、概念: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岩石圈、海底)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得多种多样的外貌形态。

2 、地貌营力(动力):(1)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2)外动力:指太阳能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二、地貌成因

(理解各因素的影响:构造运动、气候、岩性、生物以及人类活动)

三、基本的地貌类型:(1)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2)平原:分为高平原和低平原

四、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对生物界产生影响(4)对自然地域分异产生影响(5)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五、风化作用

1 、概念: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2 、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分为水化、水解、溶解、氧化四种类型)

3 、风化壳:(1)概念:风华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2)厚层风化壳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二是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4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上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2)组成物之以黏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为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5 、论述题:矿物分解的阶段性(风化壳发育的阶段性)

答: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碎屑型风化壳) 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

移。属风化的最初阶段。多出现在年青山区,特别是高山区和极地分布较普遍,同时广泛出现在干旱荒漠地区。

2.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在风化过程中,硅铝酸

盐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等离子,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形成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极易溶解和迁移,大部分随水淋溶掉。而碳酸盐是比氯化物和硫酸盐难溶的盐类,常在原地富集,称为钙淀积阶段,形成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钙淀积阶段主要出现在森林草原地区,在半荒漠、荒漠地区多数这个阶段。

3.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风化壳进一步发育,不但其

中的氯化物、硫酸盐已被淋溶迁移,碳酸盐也被大量淋滤流失,甚至一些呈胶体状态的二氧化硅也开始迁移。硅铝酸盐被分解为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残留在原地。由于硅铝相对富集,因此称之为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酸性硅铝阶段广泛发生在气候湿润地区,如中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4.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铝铁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风化壳发育到晚

期,风化作用进行的比较彻底。硅酸盐矿物已全部分解,可迁移的元素基本上都被析出,几乎丧失力全部的盐基和呈胶体状态的二氧化硅,残留下难以迁移的铁铝化合物,如:Fe2O3、Al2O3和难以风化的石英。风化壳中富含Fe2O3所以呈红色,称为铝铁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铁铝型风化壳形成于高温多雨的热带和赤道带气候条件下,同时要经历长久的地质年代,如:我国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南部(多始于第三纪)。

六、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1 、块体运动及类型:(1)概念:岩体或土体在重力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

坡向下运动。(2)类型:崩落、滑坡、蠕动

2 、崩塌概念及形成的地貌:(1)概念: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

迅速下移(2)地貌:崩塌崖壁、倒石堆

3 、滑坡的概念及形成滑坡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1)概念:由岩石、土体或

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2)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3)诱发因素: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对坡麓的冲淘、坡面加积作用及人为活动等。 4 、蠕动: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及慢速度移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七、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1 、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分为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2)搬运作用:分

为推移和悬移(3)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地貌

2 、地表流水类型:(1)坡面流水(间歇性流水):只有在大气降水时才有;(2)

沟谷流水(间歇性流水):在发生大气降水时,由坡面流水进入沟谷形成;

(3)河流(经常性流水):季节性河流并非常年有水

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

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补给

4 、泥石流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

八、河流地貌

1 、河谷:(1)概念: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

狭长形凹地(2)结构: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

2 、侵蚀基准面:河水进入湖、海时,下蚀作用使河面与湖、海面一致时,下蚀

作用趋于停止,此水平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成为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控制入海河流)河谷发育受侵蚀基准面的严格控制。

3 、河床与河漫滩:深槽与浅滩、边滩(横向环流)与河漫滩(河曲)、心滩与

江心洲(复式环流)

4 、河口三角洲:(1)概念: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泥沙在河口地

区的陆上(三角洲平原带)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2)类型(依据形态特征分):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尖头状三角洲(埃布罗河)、扇形三角洲(尼日尔河、尼罗河)、多岛型三角洲(湄公河) 5 、河流阶地及类型:(1)概念: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

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2)类型(根据组成物质与结构分):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7 、准平原:(1)概念: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

近平原的地貌形态(2)发育过程:原始地面平缓;构造上升,形成V形谷或峡谷,分水岭仍较宽平;侧蚀加强,河谷展宽,切割密度加大,分水岭变窄成为尖锐山岭;河流侧蚀作用形成宽广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上凸下凹;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

8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

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被分割的山丘以岛状山的形式残留其上。(山麓面与岛状山地貌组合是地貌相对稳定情况下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晚期地貌特征。)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九、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作用:(1)概念: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

破坏与改造作用(2)影响因素:化学过程:CO2溶于水生成H2CO3,H2CO3解离生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氢离子与石灰岩反应使CaCO3溶解

2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芽与溶沟,岩溶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

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和孤峰

3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十、冰川地貌

1 、冰川作用:(1)概念: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其塑造地貌的

过程称为冰川作用(2)类型: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 、冰蚀地貌(刨蚀、拔蚀):(1)冰斗、刃脊、角峰(2)冰川谷(U型谷、峡

湾)(3)羊背石(迎冰坡较缓,背冰坡较陡,可据其判断冰川运动方向)(4)冰川磨光面(5)悬谷(支冰川)、冰川三角面。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和冰面地貌。

3 、冰碛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与终碛堤、鼓丘

4 、冰水堆积地貌:冰川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蛇形丘、冰砾阜(阶

地)、锅穴

十一、冰缘地貌

1 、冰缘作用:发生在冰原环境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 、冻土:处于零度或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

3 、融冻作用:融化与冻结交替进行的过程,是冰原环境下最重要的作用过程。 4 、冰缘地貌:石海和石河、构造土(多边形土、石环)、冻胀丘(一般形成于

秋季,地表水冻结,下层未冻结,潜水变成承压水)与冰椎、热融地貌(热融滑塌、热融沉陷)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十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1 、风沙作用:(1)风蚀作用:吹蚀、磨蚀(2)搬运作用:蠕移、跃移、悬移

(运动强度由大到小)(3)风积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2 、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

残丘与雅丹地貌

3 、风积地貌:(1)概念:横、纵向沙丘,多风向形成的沙丘;沙丘的移动(影

响因素)(刚刚能把沙吹起的风的强度叫起沙风。)(2)形成条件:风速(与起沙风速三次方成正比)、地表植被状况、沙丘水分状况、下伏地面因素 4 、黄土:(1)概念: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灰黄色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多

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2)成因:风成说、水成说、风化残积说(3)性状: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结构松散,空隙比较发育;富含CaCO3;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

5 、黄土沟间地貌:塬、梁、峁(柱)

第七节 海岸地貌

十三、海岸地貌

1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三个部分

2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案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

碎屑物质的研磨(物理作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化学作用),统称为海蚀作用

3 、海蚀地貌类型及形成:类型:海蚀穴(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冲淘作用

形成槽型凹穴)、海蚀崖(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海蚀拱桥(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海蚀柱(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残留的柱状岩体)、海蚀台(因不断形成新的海蚀穴而致使崖壁后退露出的平台)

4 、海积地貌: 类型:(1)泥沙横向运动形成的海积地貌(沙砾质海岸)中立

带,均衡剖面;水下堆积台,海滩;滨岸提或沿岸堤;水下堤、离岸堤,潟湖(2)泥沙纵向运动形成的海积地貌(沙砾质海岸)海滩、沙嘴、连岛坝(拦湾坝)(3)粉沙淤泥质海岸地貌,泥滩草滩 形成: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变性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形成海滨沉积物;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因素而使波浪力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海积

地貌。)

5 、海岸类型:(1)岩岸:里亚式海岸,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

岸,喀斯特海岸(2)沙岸: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潟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3)我国的海岸类型:主要是淤泥堆积平原海岸、三角湾海岸,三角洲海岸等

第八节 火山地貌(略)


第二篇: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七章)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1)基本原则:以形态相似性为主(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魏泰克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二、环境及相关概念

1 、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在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3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一定影响的因子

4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5 、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三、光与生物

1 、生理有效辐射:可被植物吸收的光(红、橙—叶绿素,蓝、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 、不同光质的作用:红光—糖的合成,蓝光—蛋白质的合成,强烈的紫外光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导致高山植物茎节短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导致花朵艳丽。

3 、光强与植物动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

4、光周期现象与植物: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成三类:长、短日照性植物和中间日照性植物。

四、温度与生物

1 、极端温度对植物伤害:(1)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调,破坏水分平衡,灼伤植物体等(2)冷害、冻害

2 、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高温:形态—外表结构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2)对低温: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

3、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低温:形态—贝格曼定律(体大保温、体小散热)、阿伦定律(寒带哺乳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变小,减少散热);生理—增加产热量,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温度;行为—冬眠、迁移(2)对高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行为—夏眠、迁移

五、水与生物

1 、水分状况与生命活动:(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4)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5)通过蒸发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代谢有重要意义

2 、与水分数量相关的植物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

六、空气与生物

1 、空气的化学成分对生物的影响:CO2、O2、污染气体(硫化物、氟化物等) 2 、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机理:(1)吸收污染物(2)减尘:表面黏液、

绒毛等吸尘(3)杀菌(4)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2

3 、空气的运动(风)对植物的影响:积极:(1)旗形树冠(迎风面失水过多)

(2)强风导致风倒和风折(3)传播种子(4)补充CO2不足(5)降低叶温

(6)传播花粉;消极:焚风—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作用,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七、生物之间的关系

1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不同物种,为自

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带来不利。

2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

空间)及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3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

4 、捕食作用:(1)概念: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

象。(2)生态学意义:并不总是有害的,一方面捕食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力量淘汰了有病、衰老或其他方面不理想的被捕食者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者种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种群间和生物与环境负荷间的平衡。

5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1)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

彼此从对方收益,但它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1)概念: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类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3)相对性:环境条件经常变化,使得原来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征变得不适应了;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改变本身原来的某些适应的特征。

第三节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种群

种群:(1)概念: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十、生物群落

1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2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

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

3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十一、种群的种类组成

1 、决定群落种类组成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

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越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生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 、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

3 、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

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4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

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十二、群落外貌

1 、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 2 、生活型(生长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 十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1)垂直(成层性):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性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2)水平(镶嵌性):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单元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群落中,这就是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十四、群落内环境

群落的环境效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高湿度等

十五、群落动态

1 、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的现象。

2 、群落的演替:(1)概念:指在同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依次

代替的过程(2)原因:环境变化;生物繁殖与迁移;群落成员各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新亚、变种出现不断分化;人类活动(3)类型:按发生基质分:原生演替(裸地上)、次生演替(破坏后);按演替方向分:顺序演替、逆行演替(被迫倒退)(4)系列: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5)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作演替顶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十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3)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十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

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的流通系列。(2)类型:捕食(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2 、食物网:(1)概念: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

流通网络,即食物网(2)生态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一般来说,生态子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

3 、营养剂:(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食

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乘坐一个营养级。(2)数目: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位置越高,属于这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可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生物的生存。

4 、生物的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主机富集的现象。

十八、生态系统的功能

1 、能量流通过各级营养级时能量损失的原因:天然群落的光合作用只利用有效

光能的1~2%,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一定数量不被摄食,消费者不能全部消化吸收食物所含的能量,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必须呼吸以维持生存,在食物链中也存在能量损耗及其他浪费现象。

2 、生态效率: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利用前一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3 、生态金字塔: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4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意义:维持生态系统除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有各种

化学元素。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能量必须固定和储存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散失。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2)类型(据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5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

N、O、CO2等)、沉积型循环(P、S、I、K、Mg、Fe等)

十九、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系统平衡。(2)维持机制(调节、反馈机制):正反馈:抑制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稳定状态;负反馈:加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十、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据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分析)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

1 、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

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主要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变化;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十二、城市生态系统

1 、特点: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

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2 、调控途径:(1)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系统

的工艺流程,提高系统和经济的生态效益(2)建立协调共生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和完善城市集体的协调公升能力(3)应在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客服管理决策中的短期性、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城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三、生物多样性

1 、概念: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植、微)物种及其遗传和生态

系统复杂性的总称。

2 、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选择价值

3 、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1)种类多(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4 、保护方式:(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期末总结

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即将结束,我将本学期本人的工作总结如下,我将实事求是地来谈谈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惟真,求实,拥党,爱生,是我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贯的作风。首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

音乐教学期末总结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考试,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还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课堂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

高中数学期末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1、12两个美术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一、学情分析教学就是教与学…

高一数学期末总结

期末工作总结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方面这学期,本人担任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期末总结 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期末总结这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八班的语文课。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

美术教学期末总结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初一初二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学期初,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

职高二英语教学期末总结

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今年,我任教职高二(1)班的英语。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很低,无法与普高学生比较。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懂英文写作,英语是中学生的一门主课,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很…

健康教育(预防医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1、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2、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第二章3、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高 一 数 学 期 末 总 结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高一(4)、(5)两班的数学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直线与方程,空间立体几何,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内容…

高 一 数 学 期 末 总 结

高一数学期末总结本学期,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上高一(13)班数学。高一数学对我来说还是新手上路,但是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半年的教学历…

西北民族大学校团委学生会学习部学期末总结

西北民族大学校学生会学习部20xx年上学期工作总结校学生会学习部20xx-6-25校学生会学习部010-20xx年度工作总结时间有如白驹过隙,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便已划上一个句号。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学…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期末总结

期末目标管理总结本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经过这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实践,已经从刚开始在讲台颤颤巍巍的样子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这学期,我们付出了很多,同时收获了很多,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

学期末总结(2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