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4.4.21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在与研究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本人发现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便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因素是什么?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幼教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作出回答。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尝试通过对小班一个幼儿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彬彬(化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xx年3月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

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彬彬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1.晨间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红点上,这是老师按幼儿的身高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

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2.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斌斌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3.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彬彬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三)彬彬“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彬彬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3]

彬彬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

2.社会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彬彬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奶奶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奶奶要是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

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4]

(四)彬彬“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

幼儿 “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 [5]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出现了。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

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彬彬斌斌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彬彬“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6]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

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彬彬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和彬彬就约定:如果斌斌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爱好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斌斌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育者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

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

是什么。

本人在与彬彬斌斌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彬彬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彬彬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

(四)改善关系

彬彬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文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老师尽量不要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


第二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


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方法的研究

瞭解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起因、發展,我們該採取什麼教育對策呢?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方法有很多: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願接受的出於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坏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后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於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的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在幼兒園里,一個男孩子故意打一個女孩子,惹她哭,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男孩子只是為了爭奪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1、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

幼兒的心理學家認為,在實際引起攻擊過程中,環境提供的刺激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刺激對於攻擊的發生雖是關鍵,但卻增加了攻擊發生的可能性。幼兒會模仿一切讓他們感到新奇、興奮的行為,創設適宜的、不會誘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至關重要。

幼稚園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增添一些大型玩具和各種娛樂器材、書籍等,提供幼兒自由選擇的機會,使他們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從而減少擁擠、干擾、煩惱等因素而誘發的攻擊性行為,教師還應為幼兒提供機會,觀察、學習人際互助,鼓勵他們去與別人合作。通過模仿,學會互助、合作等親社會行為,通過強化而形成穩固的親社會行為的模式。特別是教養工作者應該起到榜樣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做幼兒的表率。

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家教方式不宜過於簡單、粗暴,要求家長尊重幼兒,注意加強與幼兒心靈上的溝通,瞭解孩子的願望和想法,做孩子的榜樣,對孩子不要偏袒縱容,也不要一味指責孩子,教導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善於與人相處。家長指導孩子觀看電視、電影、動畫片,以減少暴力畫面對幼兒的榜樣模仿作用。

2、對幼兒進行侵犯性情感的宣洩教育。

侵犯性情感聚集越多,其表現侵犯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教給那些受到挫折、干擾的幼兒以宣洩的方法,就可以減弱起侵犯性情感的強度。相反,過分壓抑會危害身心健康,應叫會幼兒用言語來傾訴內心體驗和侵犯性情感。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洩其內心無法排遣的挫折、憤怒與煩惱,可以讓幼兒參加各種有趣的遊戲等置換活動,轉移幼兒的侵犯性情感。

3、家長積極配合正確對待孩子們與同伴之間的矛盾衝突。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衝突時,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道歉。家長還可以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例如:可設法讓他明確打人、推人、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

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討論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4、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依賴外界控制把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必須幫助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首先,要培養幼兒遵守規矩,並且對攻擊行為感到憂慮;其次,要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利用移情來教育幼兒使其深刻體驗到他人的情緒、情感,從而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衝動,減少攻擊行為的產生。移情可以促進幼兒的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研究表明,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之所以在解決

衝突或人際交往中更多地運用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不僅是因為其所能想到的解決衝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數量少於一般兒童,而且是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帶有攻擊性傾向。所以,對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我們可以給予榜樣示範或直接教給其正確方法。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強自身修養,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惡意攻擊;另一方面,應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即使孩子攻擊行為發生的動機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時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法。應注意的是,矯正的重點不在於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在於及時使孩子明確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簡單體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傾向,有可能強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終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確的方法是什麼。而教師則可以通過講故事,引導理解,續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有意識安排幼兒作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體會他人情緒的活動內容,加強攻擊性幼兒對被攻擊者所承受的痛苦的體驗。

5、對攻擊性行為不予強化、不予注意,而對其被攻擊的物件卻給予充分的關注。

孩子有可能以攻擊性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擊性行為和言語的方法使其達不到目的,同時用溫柔、親切的態度去安撫被攻擊物件,成人這種一冷一熱的不同態度,實際上也為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擊性行為的榜樣。

6、對攻擊性幼兒進行適時的獎罰。

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採用適時的獎罰是有效的,幼兒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幼兒一旦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

家長都應該即時給予肯定。這種正面繁榮強化,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逐漸鞏固形成。眾多的研究表明,精神獎勵在鞏固幼兒謙讓行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當地運用獎勵,能有效到促進親社會行為,控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而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即時制止並給予批評教育。使幼兒認識到攻擊性行為是不可取的,指出其錯誤,讓他懂得自己的過錯帶來的後果。例如:暫時隔離孩子。對幼兒來說,最大的愉悅莫過於成人對他的關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種特別敏感的懲罰。那些對攻擊性行為大聲斥責的家長,從某種意義上是在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引起了家長對他的注意。再如:對比較衝動、不冷靜的幼兒,必要時可以實行短時間的“做冷板凳”的懲罰,讓其獨自呆在單獨的房間裏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這樣既可以使孩子體會到攻擊行為發生後的不良反應,也可以有機會使其平靜,以便進一步與他交談。但是,運用該法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在幫助其認識錯誤後要解除懲罰,而且要注意安全,時間不宜過長。當周圍的人採取容忍態度時,幼兒做出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頻率都明顯增多。因此,懲罰必須要及時、適當。家園配合起來干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否則,可能會產生在家與在園表現不一的現象,教育起不到效果。除了批評教育外,教師應深入瞭解幼兒的全面情況弄清幼

兒攻擊性行為的癥結所在,才能採取相應措施,制止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從而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品質。

不管何種獎懲方式,目的都是讓幼兒認識到攻擊性行為的不可接受性,從而使幼兒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控制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因此,獎懲的運用不要和促進認知態度的轉變結合在一起。

在實施中,我們在整體控制外在因素,優化環境,與家長積極配合等基礎上,又分三個個階段進行了特殊的、有目的的矯治。

第一階段:正面引導、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1、優化幼兒的活動環境,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給幼兒足夠的活動材料,避免提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刀槍、棍棒等),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的影視節目。

2、提高幼兒的認知水準,促使幼兒在行為和認知上保持統一。幼兒年幼無知,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教師應教會幼兒識別好與壞,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受人歡迎的,哪些行為是錯的,被人討厭的。如:看到一幼兒搶玩具,我們就在班內開展討論該行為的對與錯,當玩具被搶後我們該怎麼辦等。在此基礎上,

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行為規範,當發生糾紛和矛盾時,要注意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多元性思維能力,學會用協商、轉換等多種形式來解決糾紛和矛盾。

第二階段:反面教育與正面引導相結合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不一致反應”,即對其攻擊性行為不強化,不予注意,而對其被攻擊的物件卻給予充分的關注,在此同時,我們用移情訓練法正確引導。例如:晨間活動時,小朋友都在交換著各自的玩具,湯家成帶來一輛有趣的“遙控車”,小朋友圍在一起玩得正開心,這時丁丁沖過來,一把拽過湯家成手裏的遙控開關,哪知用力過猛,開關摔地上壞了,湯家成哭了。這時老師走過來,沒有簡單地批評丁丁搶別人的玩具不對,而引導幼兒觀察和感受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湯家成玩具壞了心裏怎樣?”然後啟發幼兒學會了主動地去感受被人的情緒,並由情緒、情感的變化而帶來積極的行為變化,幼兒逐漸懂得有利於別人的事就去做,不利於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輕度的懲罰與合理科學的規則相結合,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如;當幼兒攻擊別人後,我們讓他“坐硬板凳”,暫時隔離孩子,讓他明白原因,知道後果。再通過“補時間”等方法,讓他知道自己做錯的事情得自己承擔後果,在實施這些懲罰規則的同時建立合理科學的規則,幫助幼兒內化規則,我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制定一系列幼兒能理解、接受和樂意執行的規則。如:值日輪流規則;小組長競賽規則等。使幼兒自覺遵守規則,以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第三階段:從培養被攻擊者的自我保護能力著手,矯正攻擊性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矯正,實驗的三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所好轉,但親社會行為不穩定,且發現:他們的攻擊對象都針對一些較弱小的同伴,一般被攻擊者極少有反擊行為,因而我們從培養被攻擊者的自我保護能力著手,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採取的攻擊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兒不加選擇地攻擊任何一個小夥伴,有的幼兒則專門向弱小的孩子挑釁,這可能是他們認識到攻擊強壯的小夥伴會遭到反擊的緣故吧。根據派特森的“消極反應會強化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觀點,我們有意識地教給被攻擊者自我防禦的能力。如:教育被攻擊者,當攻擊者盯著你看,想打你時,你可以提醒他不許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開。如果沒有察覺攻擊者的攻擊跡象,而冷不防遭受攻擊時,可明確表達自己的憤怒之情,甚至予以適度的反擊。我們想這既是引導幼兒自我保護,也是讓攻擊者遭受適度的“挫折”。同時,我們還故意冷淡攻擊者,重點關心被攻擊者,用行動暗示攻擊者這些使人不快的行為將使自己受到冷落。

更多相关推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观察地点:小班观察对象:郭xx年龄:3岁一、幼儿情况分析郭xx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不肯认错,而且还很不高兴。郭xx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幼儿不良行为观察地点:小托班观察对象:聂理硕年龄:3岁一、幼儿情况分析聂理硕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不肯认错,而且还很…

幼儿园小班个案观察分析

案例实录:今天如同往日,孩子们也在玩桌面游戏。这时候,有很多孩子把积木放在手指上,然后说:“妖怪来了,妖怪来了。我要吃掉你。”孩子玩得很开心,沈曹一也笑了。于是,我赶紧想了一个他有可能感兴趣的话题问他:“沈曹一…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

幼儿园小班案例

案例为什么他会摔跤作者郑秋红单位新干县幼儿园职称小学高级教师联系电话139xxxxxxxx地址新干县幼儿园案例为什么摔跤的总是他案例描述小嘉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年龄比班上大多数幼儿都要大开学不到一个月小嘉就莫名其妙...

幼儿园小班教学经验总结

汀浒苗苗幼儿园小班20xx20xx年下期工作总结改革小班化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班化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大容班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小班化教学...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

幼儿园运动特色——篮球小班活动案例

大班小篮球活动夹球跳发布者应芳芳日期20xx1031访问次数3926活动设计及执教杜晓玲活动目标1通过学习拍球的基本方法感受拍球比赛的快乐2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自信自强的心理3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幼儿园 生活案例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一案例反思领域生活记录者贾文仪记录时间20xx年3月6日案例反思领域生活记录者贾文仪记录时间20xx年3月13日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一案例反思领域生活记录者贾文仪记录时间20xx年3月20日...

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案例

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案例户外活动的不文明活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中心幼儿园王莉案例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出去玩的时候注意安全玩滑滑梯的时候不能倒着滑荡秋千不能和小朋友抢得和小朋友商量老鹰捉小...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蓝天幼儿园个案记录表观察时间记录人班级小班幼儿个案吮吸手指教师董爱玲开学了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旬阳县第三幼儿园李倩一案例背景随着对指南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

幼儿园小班个案小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