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重点总结之胸部

时间:2024.5.13

胸部

一. 胸壁

1.胸壁构成(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神经、血管、骨性胸廓及胸内筋膜等。

2.(尧)骨性胸廓:p157

组成: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 形态: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前后扁平,上窄下宽。胸廓有上、下口和前、后、侧壁。

胸廓上口:较小,其平面稍向前下倾斜,由胸骨柄上缘、第一肋和第一胸椎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

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2、11对肋,肋弓和剑突围成。横径较宽并向后下倾斜,由膈肌封闭成胸腔底。 前壁:最短,由胸骨、肋软骨、肋骨前端构成。 后壁:较长,由全部胸椎和肋角内侧的肋骨部分构成。 外侧壁:最长,由肋骨体构成。

功能:保护、支持、参与呼吸运动。

3.肋间血管:

1)肋间后动脉 共9对,由胸主动脉发出,行于第3-11肋间隙(第1、2肋间隙的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的肋颈干)。位置:脊柱两侧:肋间内肌与胸膜间;肋沟内: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间。

2)肋下动脉 为胸主动脉最下一对分支,沿第12肋下缘行走。

3)肋间后静脉 与肋间后动脉伴行,后右侧汇入奇静脉,左侧汇入半

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4.(尧)肋间神经:是第1至第11对胸N的前支(为脊N) 肋下神经:第12肋胸神经前肢位于第12肋下

起源:从12对胸脊神经发出

行程及分布:在肋间内膜与胸内筋膜之间至肋角进入肋沟,行于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间,在近胸骨外缘处穿出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膜成为前皮支,分布于前正中线两侧的皮肤。在腋中线附近发出的外侧皮支,穿出肋间隙分布于胸外侧皮肤。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肋间肌和肋胸膜等。

位置排列:肋角前方的肋间隙内:自上-下 V-A-N

#上6对肋间N与下6对肋间N的区别: 上6对肋间N到达胸骨侧缘处穿至皮下,则称前皮支,下5对肋间N和肋下N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进入腹直肌鞘,前行至腹自线附近穿至皮下,成为前皮支。

5.肋间肌:

(1)肋间外肌:纤维方向:斜向前下

起止:起于上位肋下缘,止于下位肋上缘 功能:提肋助吸气

在肋软骨间隙内为肋间前(外)膜代替

(2)肋间内肌:纤维方向:斜向后下方

起止:起自下位肋上缘,止于上位肋沟的下方。

功能:降肋助呼气

肋间内肌在肋角处移行为肌间后(内)膜

(3)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内肌深面,仅存于中1/3段 纤维方向:斜向后下

功能:降肋助呼气

与肋间内肌间有N、血管通过

6.胸部重要骨性标志p157

肋缘、胸骨下角、胸骨上切迹(颈V切迹)、胸骨角、腹上窝(胃窝)、锁骨下窝 、剑突

二. 膈

1. 组成:由分隔封闭胸廓下口的一块扁肌和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膈胸筋膜、膈下筋膜)共同构成。

肌性部 (周围):胸部、肋部 (下六对肋)、腰部

腱性部(中央)

2. 位置:胸廓下口,胸腹腔间

3. 形态:向上膨隆,呈穹隆状

4. 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 功能:参与呼吸运动

1. 膈肌收缩 (向下):吸气

2. 膈肌舒张 (向上)+腹肌收缩:呼气

? 参与腹内压升高(排便、排尿、分娩)

腹肌收缩 + 膈肌收缩

关系:膈为主要的呼吸机。收缩时,左右穹隆顶下降,扩大胸腔容积,助吸气。呼气时,膈松弛,穹隆顶上升,胸腔容积减小。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腹腔内压增高。

5.(尧)神经支配:主要为来自颈丛的膈神经

运动支:膈神经-膈肌

感觉支:膈神经 -胸膜和腹膜中央;

下6对肋间神经-胸膜和腹膜周围

6.(尧)膈的裂孔:

1)主动脉裂孔:T12前方,由两膈脚构成,有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通过

2)食管裂孔:T10水平,位于肌性部,有食管、迷走神经和胃左动脉升支通过,由肌纤维围成

3)腔静脉裂孔:T8水平,由腱性部围成,有下腔静脉、右膈神经的腹腔支通过

7. 胸肋三角与腰肋三角:

仅有一些疏松CT和膈肌筋膜,没有肌束,成为膈的薄 弱区,腹部脏器有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三. 胸膜

1. 概念:胸膜:为被覆于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纵膈表面的浆膜。脏胸膜(肺胸膜):紧贴于肺表面并深入肺叶间裂内的胸膜;

壁胸膜:覆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膈侧面的胸膜。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围成的潜在间隙。

胸膜窦(胸膜隐窝):在胸膜各部之间相互转折移行处,即使深吸气时也不能被肺充满其内,该处的胸膜腔称为~。

2.胸膜前界体表投影: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在前面的转折线

胸膜下界(尧):右自第6肋关节后方,左自第6肋软骨后方,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与第10肋想交,在椎体外侧终于第12肋的肋颈下方。

四. 肺

1.位置: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膈的上方,被胸膜囊包被。左肺下方借膈和肋膈隐窝邻肝左叶、胃底、脾;右肺下方借膈和肋膈隐窝邻肝右叶。

2.形态p165:大致呈圆锥状,右肺宽而短(膈下肝隆起)左肺窄而长(心脏偏左)。有一尖(肺尖),一底(肺底),两面(肋面、内侧面(纵隔面)),三缘:前缘、下缘、后缘

3.分叶:左:斜裂-上下叶

右:斜裂、水平裂-上中下叶

4.肺根p166:进出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总称为~ 构成:由前向后: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由上而下 :左肺根: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上肺静脉

毗邻: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方:有迷走神经

下方:肺韧带;

左肺根的上方:主动脉弓,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肺根的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有上腔静脉。

5.体表投影:肺尖:同胸膜顶

肺的前界:基本同胸膜顶

肺的下界:比胸膜下界高出两个肋的距离。

5. 血管:

功能血管:肺A 肺V,营养血管:支气管A 支气管V

1)肺A:来源:发自肺动脉干

分布:左肺动脉分为上下支分别进入左肺上下叶,右肺动脉分上中下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入肺后分支多于支气管分支伴行。

2)肺V:左右肺静脉各两条,均注入左心房

左上下肺静脉:分别收集左肺上下叶动脉血

右上肺静脉:收集右肺上、中叶动脉血

右下肺静脉:收集右肺下页动脉血

3)支气管A:来源:胸主动脉或肋间后动脉

分布:分支分布于各级支气管、血管壁、脏胸膜、肺淋巴结等。

4)支气管V:一部分会合成支气管V,左侧汇入半奇静脉,右侧汇入奇静脉;另一部分汇入肺V属支。

6.肺内支气管(尧):第一级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约平对第4胸椎下缘分开)

第二级支气管: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分为肺叶支气管

第三级支气管:段支气管

最细支气管:支气管树。每一个支气管所属的肺组织称为一个支气管肺段。

五. 心

1.位置:位于胸腔中纵膈内,周围裹以心包,约2/3在身体 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

2.毗邻:前面:肺和胸膜,一小部分与胸骨体和2-6肋软骨直接相连。

两侧:肺和胸膜腔

后方:食管、迷走神经和主动脉胸部

下方:膈

上方:心的大血管。

2. 形态P181:近似前后稍扁、倒置的圆锥形,尖朝左前下方,底朝右后上方。心的长轴倾斜,与正中矢状面呈45度角。可分为一尖(心尖)、一底(心底)、两面(胸肋面 膈面)、三缘(左、右、下缘),表面有4条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尖体表投影:? 心的体表投影p190

4.心包:圆锥体囊状结构,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上缘在胸骨角平面与大血管的外膜延续,下面与膈中心键相连。

毗邻:前壁:隔以胸膜和肺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相邻,仅在左侧第4-6肋软骨前部直接与胸前壁相贴,称为心包裸区(心包、心内穿刺)。

两侧:被纵膈胸膜覆盖,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行于其间。

后面:有食管、主支气管、胸导管、降主动脉。

分层:1)外层:纤维心包: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上方包裹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口、肺静脉根部,下方与膈的中心键相愈着。

2)内层:浆膜心包:脏层-心外膜,壁层

5.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层之间的狭小且密闭的腔隙。

6.出入心的大血管:

1)肺动脉:肺动脉干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2)肺静脉:左右各一对,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

3)升主动脉:在胸骨左缘第3胸肋关节平面起自左心室主动脉口。

4)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动脉在第4-5腰椎平面右前方汇合而成,经腹部向上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右心房。

7.心的血液供应: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A起自升主A的左后窦,右冠状A起自升主A的前窦。

1)左冠状A 是前室间支(前降支)行于前室间沟内主干的延续。 旋支:沿冠状沟的左侧份,向后下弯行,终于后室间沟的左侧,沿途分支左房和左室壁。

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近前纵沟部分,部分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前2/3——3/4及右心室内的节制带——不支配右心房

2)右冠状A 缘支:沿心脏下缘向左走行于心尖附近,沿途分布于右心室壁。

后室间支(后降支)沿后室间沟下行,一般在后室间沟下1/3处与左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吻合。

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后壁,部分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1/4,房室结区,房室束及部分束支近侧部,窦房结。——不支配左心房

8.心的静脉:主要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开口于右心房,心的静脉属支:

心大V:与前室间支伴行,起干心尖

心中V:与后室间支伴行。

心小V:与右冠状A伴行

心最小V:位于心壁肌层内,直接注入心腔

心房斜V

(尧)膈神经:p178

9.(尧)心的各腔p184:

A.右心房

结构::3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1出口:右房室口

分部:(界嵴为界)固有心房(右心耳 疏状肌);

腔静脉窦(3入口开口 卵圆窝 Koch三角)

应用:a.疏状肌:心内血流淤滞时,易在此形成血栓。

b.卵圆窝:出生后该空未闭合并引起心功能异常,称房间隔缺损。

c.主动脉隆凸:心导管术中的标志。

d.Koch三角:心内直视手术时用以指示房室结位置的重要标志。

B.右心室:

结构: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右房室瓣)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分部:(以室上嵴为界)流入道-窦部(乳头肌 键索 膈缘肉柱)

流出道-漏斗部(动脉圆锥 肺动脉窦)

C.左心房:

出口:左房室口 结构:入口:四个肺静脉口

应用:左心耳:心外科常用入路之一。

D.左心室:

结构: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环 (左房室瓣)

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分部:(以二尖瓣前尖为界)流入道-窦部;流入道-主动脉前庭

10.(尧)心各腔通连关系: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右心室

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左心房

11.(尧)心瓣:

A三尖瓣:为右心室口、右房室口周缘的3个叶片状瓣膜。按位置分别称前、后、膈尖。三尖瓣复合体由三尖瓣环、三尖瓣、键索、乳头肌构成。心室收缩时,乳头肌收缩,牵拉腱索,使瓣膜不会翻向心房,血液不会倒流入心房。(各相邻瓣膜之间的连合处分别称为前、内侧

连合)

B二尖瓣:位于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周缘的结缔组织环为二尖瓣环,有二尖瓣附着。二尖瓣复合体包含二尖瓣环、二尖瓣(前后)、腱索、乳头肌,工作原理同三尖瓣。

C肺动脉瓣:为右心室出口、肺动脉瓣口周缘3个半月形袋状瓣膜。中央有一增厚小结,为半月瓣小结,使其闭合更紧密。

主动脉瓣:为左心室出口、助动脉周缘的3个半月形袋状瓣膜,与瓣膜相对是A壁向外形成3个膨大,分别为左、右、后主动脉窦。 功能: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半月形瓣膜互相靠拢,使血流不会从动脉倒流回心室。从而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

D下腔V瓣、冠状窦瓣

六、纵膈(名解 尧)

1、名解:位于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软组织结构的总称。其前界:胸骨,后界:脊柱胸段,两侧界:纵隔胸膜,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成人的纵膈位置略凸向左侧。

经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椎体下缘)可将纵膈分为上下纵膈,下纵膈又可分为前、中、后纵膈3部分。胸骨与心包前壁间的狭窄区域为前纵膈,心包后壁与脊髓胸段之间为后纵膈,前后纵膈间由心、心包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所占据的部分为中纵膈。

2.上纵膈:

1) 层次: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N,迷走N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左喉返神经

2)境界

前界:为胸骨柄

后界:第1-4胸椎及椎间盘

两侧:纵隔胸膜

2) 结构:

A主动脉弓:是主动脉位于胸骨角平面以上的一段。自胸骨柄后方由升主动脉在右第二胸肋关节后方延续而成.弓形向左后方.在第4-5胸椎椎间盘平面续为胸主动脉.

三大分支: (自左向右)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 毗邻:左前方:左纵膈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心包膈血管、交感干和迷走神经心支

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心深丛

B动脉韧带—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结缔组织索,为动脉导管遗迹(生后1年内闭锁)。

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或动脉韧带的主动脉端

C(尧)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其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D胸主动脉分支:a肋间后动脉(9对,分布于第3肋间隙以下),肋下动脉(一对,第12肋下方),膈上动脉(1对,至膈上面的后部),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心包支

E气管及主支气管:a续气管颈段,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气管杈:气管分叉处

气管隆嵴:气管杈腔内面一向上凸起的纵嵴,呈半月形,是临床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识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重要标志。

b毗邻:前方: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起始部、左头臂静脉、胸腺

左后方:左喉返神经

右侧:右迷走神经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c左主支气管:细长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陡直

坠入异物易进入右主支气管。主动脉由前向后跨过左主支气管上方,奇静脉由后向前钩绕右主支气管。

3. 后纵膈:

1) 食管:a位置: C6 下缘至T10食管裂孔.续食管颈段,气管后方。

b毗邻:前:气管、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心包、左

心房、部分左心室和膈

后:奇静脉、右侧肋间动脉和静脉、半奇静脉及

胸导管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

导管上段和纵隔胸膜。

右侧:纵隔胸膜和奇静脉弓

(尧)食管全长有三个狭窄:食管与咽相延续处 距中切牙15cm 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25cm 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40cm

2)胸导管:A、组成全身最大约淋巴管,长约30——40cm,通常在第一腰椎前面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起始部常呈膨大,称乳糜池。

B、行程经主A裂孔入胸腔,后于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第5胸椎附近转向左侧,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呈弓状弯曲,注入左V角,胸导管在注入V之前,接纳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颈干。

C、收纳范围导管收纳两下肢,盆腹部,左肺,左半心,左半胸壁,左上肢,左半头颈部的淋巴。

3)奇V:起自右腰升V,沿腰椎体的右侧上升至第四胸椎体高度,向前沟绕右肺根上方,沿入上腔V,收集右侧肋间后V,食管V,支气管V及半奇V的血流,是沟通上、下腔V的重要通道之一。

半奇V:起自左腰升V,沿胸椎体左侧上升,达第9或第10胸椎的高度,向前横过脊柱前方,注入奇V,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V,付半奇V和食管V的血液。

副半奇V:收集左侧中、上部肋间后V,沿胸椎体左侧下行注入半奇V,或向右横过脊柱前方直接注入奇V。

4)膈神经(P178): 为颈丛的分支,经锁骨下A.V.间,胸廓上口入胸腔.行于肺根前方,心包两侧达膈.

支配: 膈肌,胸膜,心包,膈下腹膜,右膈N.--肝,肝外胆道系

迷走神经(P192): 混合性,含内脏运动、感觉的神经纤维和其它纤维

1. 分布最广,行程最长,Ⅹ.神经;

2. 左:左颈总A.和锁骨下A.间入胸,

右:右锁骨下A.前方入胸,

3. 经肺根后方;食管前方(左)和后方(右),成丛;分别成前、后干;

4. 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

5. 分支:喉返神经(左勾“弓”,右勾“锁”)返回颈部

气管支,肺支,心支


第二篇:解剖学重点总结之上下肢


上下肢重点总结

一:阔筋膜

大腿的深筋膜为全身最厚的筋膜,呈鞘状包裹大腿诸肌。 阔筋膜外侧部分,有阔筋膜张肌的腱纤维编入而增厚,称骼径束。 起:骼嵴,止:胫骨外侧髁.

耻骨结节外下方约3cm处,阔筋膜形成一卵圆形薄弱区,称卵园窝, 窝表面的筋膜被大隐V,淋巴管,神经穿行,形如筛状,称为筛筋膜。 二:筋膜格

阔筋膜向深面伸入前,内和后群肌之间,附着于股骨粗线,把大腿分成筋膜格,主要功能相同的肌,位于同一筋膜格内,由同一神经支配,筋膜格互不相通,保证肌组的单独活动

1).股内侧筋膜隔:经闭膜管通入盆腔

2).股前筋膜格:经腹股沟韧带后方,向上与髂窝和腹膜后间隙相通,腰椎结核脓肿可溃入

3).股后间隙向上借坐骨大孔与盆腔相通,向下通入腘窝达小腿后部. 三:股三角

位于大腿前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区。

(一) 境界: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股三角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由肌肉组成,从外侧向内侧是骼腰肌,耻骨肌及长收肌。上通髂窝,下与内收肌管相通,腰椎结核时,胧液可沿腰大肌下行,通过股三角达小转子。

(二) 内容:

从腹股沟重点后方向内侧的排列: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腔隙韧带。 (各结构详述见以下汇总)

四.股鞘

为包裹在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前壁由腹横筋膜延伸而来,后壁为髂腰筋膜所构成,呈现漏斗形,长约3-4厘米,由二个纵隔将其分为外、中、内三部分,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股管内有股深淋巴结与脂肪组织,股鞘下端与血管壁的结缔组织融合。

(PS:股神经不在股鞘内!!)

五.隐神经.

最长的皮神经,伴随股动静脉由股三角进入内收肌管,膝部在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内侧,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稍外侧穿出,分布于附近的皮肤。

六:股动脉

为下肢动脉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经腹股沟中点的下方位置浅表,仅有阔筋膜覆盖,可在体表摸到搏动.向下依次穿经收肌管和收肌腱裂孔至腘窝.并在该裂孔下移行为腘动脉.

分支:

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

阴部外动脉

股深动脉:股部肌肉及髋关节 又分出

1)旋股外侧动脉 上支:转向臀区与旋股内侧动脉吻合。下支:股前外侧肌肉

2)旋股内侧动脉 穿髂腰肌与耻骨肌,经股方肌下缘至臀部。

3)穿动脉:共四条,穿短收肌,大收肌至股后部,营养该部肌肉。第一穿动脉穿向股且,与旋股内外侧动脉和臀下动脉在髋关节周围形成侧支循环。 十字吻合:第一穿动脉升支与旋股内外侧动脉和臀下动脉在大转子后面互相吻合.

七.股管

股管腹股沟韧带后侧内下方的一个漏斗形间隙,长约1-2厘米,管内有脂肪,蔬松CT及1-2淋巴结。

上经腹股沟韧带后方,通连腹膜外脂,上口称为股环

前:腹股沟韧带 后:耻骨梳韧带,外侧:股静脉,内侧:陷窝韧带游离缘,下口正对向阔筋膜形成的卵圆窝。

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出卵园窝,形成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女性骨盆宽,股环相应大,老年等较易发生股疝,由于股环内前后三面均为韧带。故股疝易发生嵌顿。

八.上肢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N,发自臂丛内侧束.伴贵要V,分布于前臂内侧部前.后的皮肤.

前臂外侧皮N,肌皮神经终支.伴头V.分布于前臂外侧部前.后的皮肤.

臂内侧皮N,发自臂丛内侧束,臂内侧上1/3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臂内侧 肋间臂N:第2肋间N的外侧皮支,分布于臂上份内侧和腋窝底的皮肤.

九.上肢浅静脉

上肢浅静脉均起自手背静脉网

贵要V: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向前臂的尺侧上行.肱二头肌内侧沟内上行,在臂内侧中份穿深筋膜,,大园肌下缘与肱V合并,成为腋V. 收纳收和前臂尺侧的浅静脉.

头V: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逐渐转向前臂前面的桡侧上行.肱二头肌外侧沟及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锁骨下方穿过喙锁筋膜,汇入腋V(或锁骨下静脉). 收纳手和前臂桡侧的浅静脉.

1.二者借肘正中V相列,排列形式各异

2.有瓣膜向上

3.是静脉抽管、穿刺的选用部位

十.下肢浅静脉.

位于浅筋膜内,无动脉伴行,下肢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由大、小隐静脉汇入深层静脉。

1)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份,经内踝前方、胫骨内侧缘后方及股骨

内侧髁后方上行,大腿内侧,渐移行向前,在耻骨结节下外侧3-4cm处,急弯穿经卵园窝的筛筋膜,汇入股静脉。

根部5个重要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骼浅静脉,阴部外浅静脉(同名A伴行),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属支间有侧支互相吻合;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间有很多侧支吻合;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亦有支通支,以小腿中1/3,上1/3大腿下1/3处为多见。 瓣膜配布:

A、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

B、支通支汇入深静脉前

2)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外侧份,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方中线与腓肠神经相伴上行,在腘窝下份穿深筋膜,汇入腘静脉。

下肢的淋巴结的部位及引流区

PS: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浅筋膜内

纵群:沿大隐V末段周围排列,主要收纳下肢的浅淋巴。

横群: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横列,收纳腹下部,外生殖器官和会阴部,臀部等外

浅淋巴。还收纳子宫角下方的一小部分淋巴。

十一.腋窝

各壁组成:

前: 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及锁胸筋膜

后: 肩胛骨,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及筋膜

内侧壁: 上位肋及前锯肌和筋膜,肋间结构

外侧壁: 肱骨上内侧面

该骨面被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的短头所掩盖(肱骨的结节间沟) 尖: 由第一肋骨外缘、锁骨中1/3段、肩胛骨上缘围成向上与颈根部相通。有神经.血管.淋巴管通过.

底:(尧妈不要求):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组成.

十二,腋动脉

腋动脉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腋动脉在第1肋外缘续于锁骨下动脉,大圆肌下缘处改名续为肱动脉。

第一段:第一肋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

分支--胸最上动脉

第二段:胸小肌覆盖的一段

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

第三段:最长,胸小肌下缘与胸大肌下缘之间

分支--肩胛下A(发旋肩胛A,胸背动脉) 旋肱后A 旋肱前A 肩胛下动脉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对于锁骨下动脉远侧段(末段)血管的闭合起代偿作用。

腋动脉的分支供应腋腔内容物,胸壁及周围的肌

(腋V:位于腋A的前内侧.两者之间夹有臂丛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神经和尺神经,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

十三.臂丛

五大根:C5——C8 N的前根 T1N前支组成根

三大干: C5、6组成上干 C7为中干 C8、T1为下干

六大股: 各干各分为前、后股

三大束:3个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成内侧束。 根.干位于颈根部,股位于锁骨后面,束分布在腋动脉周围(如名称一样的位置),在胸小肌的下缘分为各种支

臂丛带着椎前筋膜形成鞘

前股---分布于屈、收、内旋

后束供应臂后、前臂后、近侧手的感觉及这些部位的伸肌,最大的分支是桡N。 外侧束支配臂、前臂外侧的感觉及肌

内侧束支配臂、前臂内侧及手的感觉,前臂内侧及手内侧的肌

后束:腋N,桡N

内侧束:尺N

外侧束:肌皮N

内侧束(内侧根)与外侧束(外侧根):正中N(支配前臂正中,手的尺侧及桡侧背面的结构)

强调M形的结构

桡N: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分浅、深二支

本干的分支有:

浅支:为皮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深支:为肌支,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

臂后皮N:发自腋后襞臂下方.臂后部三角肌以下的皮肤。

前臂后皮N:桡神经沟内发.分布于前臂后面的皮肤.

肌支:肱三头肌、肘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肱肌的外侧部。 终支 四支指背N:外侧两个半手指的近、中指节皮肤

深支:前臂骨间后N

旋后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食指伸肌。

损伤表现:时、腕、手伸的障碍,指前臂时腕下垂,(垂腕)感觉障碍以手背桡侧为明显。

易损部位: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桡骨颈

正中N:臂部:旋前园肌

前臂部:进入肘关节,掌长肌,桡侧屈腕肌,指浅屈肌(骨间前N)

指深屈肌尺侧半,拇长屈肌及旋前方肌。

掌部:返支(鱼际支)

正中N最后分为内、外侧二终支

外侧支:续行为第一掌侧总N—三条指掌侧固有N

内侧支:两条指掌侧总N

掌骨头分别分为两条指掌侧固有N

第1、2、3蚓状肌

损伤表现 :A、鱼际肌明显萎缩,手掌变平,拇指不能对掌。

B、若损伤位置较高,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分支也受影响,出现前臂旋前及屈腕困难,拇食、中指不能屈曲,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消失。

C、神经若在腕管内受压,可产生食、中、环指感觉障碍(针刺感或麻木感)及鱼际萎缩腕管综合征。

正中N臂部无分支!!!

尺N:

关节支:肘关节

肌支: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尺N手背支:三支指背N:内侧两个半指的背侧两缘

浅支:一条指掌侧总N和一条掌侧固有N

深支:小鱼际诸肌,所有骨间肌,第3、4蚓状肌,拇收肌和拇短屈肌。 损伤表现:手指不能并扰与分开,掌骨间隙因骨间肌的萎缩而明显加深并有皮支分布感觉障碍以小指最为显著。

尺神经臂部无分支!!

肌皮神经:腋动脉外侧.先发支支配喙肱肌,而后斜穿喙肱肌进入臂前区. 腋神经:伴

旋肱后血管进去臂后区.

十四.三边孔.四边孔.(填空题)

肱三头肌长头起自肩关节盂下方,将大圆肌与肩胛下肌之间窄长的三角形孔分隔为外侧的四边孔和内侧的三边孔。

三边孔:上:肩胛下肌、小圆肌

下:大圆肌、背阔肌

外侧:肱三头肌长头

旋肩胛动脉由此孔通过到肩胛区

四边孔:上:肩胛下肌,小圆肌

下:大圆肌,背阔肌

内侧: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肱骨外科颈

腋N、旋肱后动脉、静脉由此孔通过。

十五.肩袖的构成及功能(名解)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腱组成一层厚而彼此相连续的腱板,分别止于肱骨的大、小结节,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方和前方,并与关节囊愈着,加强肩关节囊,对肩关节的活动起重要的稳定作用。这些腱在临床上有肩袖(腱袖)之称。

十六.肘窝

肘窝内以肱二头肌腱为中心,内侧:外——内:

(桡神经.肱二头肌腱) 肱A及伴行V,正中N,均位于二头肌健膜深面

外侧界:肱桡肌 内侧肌:旋前圆肌 上界:肱骨内外上髁连线. 底:肱肌和旋后肌 顶: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

十七.听诊三角(名解)

背阔肌上缘,斜方肌外侧缘和肩胛骨内侧缘围成,背部听诊呼吸音最好的部位。 十八.鼻烟壶(名解)

伸拇时,在伸肌支持带远侧,拇短伸肌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所见的三角形凹陷,即解剖学鼻烟壶。

桡N浅支及头V属支从浅面经过

桡A从桡骨下端潜入窝内,下行至第一掌骨间隙处,穿骨间背侧肌入手掌。 窝底从近侧至远侧依次为桡骨茎突尖,舟骨、大多角骨及第一掌骨底。 此外是进行腕关节穿刺的部位

十九.腱膜下间隙(名解)

伸肌腱膜与覆盖在掌骨和骨间肌浅面的深筋膜之间,只有疏松CT的联系,这一区域称为腱膜下间隙。

二十.屈肌支持带

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的延续.腕前深筋膜加厚形成的扁带.厚而坚韧.约束肌腱. 腕管: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 共同围成.掌长肌腱.尺神经和尺动脉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掌.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中神经行经腕管入掌.

二十一.梨状肌(及其上下孔穿出的结构)

梨状肌从坐骨大孔穿出,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下孔,此二孔为由盆部至臀

部的血管,神经的径.:

通过梨状肌上孔的:

臀上动、静脉 臀上神经(支配臀中、小肌)

通过梨状肌下孔的,由外侧——内侧为

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阴部内动、静脉;阴部N 梨状肌综合症

通过坐骨小孔的:

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盆,绕过坐骨棘和骶棘韧带,穿坐骨小孔至会阴部

(踝关节前方胫前N,胫前A,三个肌的排列关系:由内到外: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腓深N,胫前血管,趾长伸肌)

二十二.下肢神经血管的局部分布区

1、血管

髂总动脉在第四腰椎平面自主动脉腹部分出,沿腰大肌的内侧向外下方斜行,自骶髂关节前方附近分为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与髂外动脉。

1)髂内动脉:

A.闭孔动脉:穿闭膜管出盆腔,至股内侧部,分支营养附近诸肌和髋关节。

B.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方出坐骨大孔,至臀部,分支营养臀部者,结构。

C.阴部内动脉: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又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分支分布肛门,会阴和外生殖器

2)髂外动脉:腹股沟中点,腹股沟韧带深面续于髂外动脉。

股动脉___股三角,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腘动脉

股动脉——(发支)股深动脉

旋股内侧动脉:穿耻骨肌与髂腰肌进入深层,分支营养附近肌和髋关节。 旋股外侧动脉:大腿肌前群和膝关节

四条穿动脉;大腿内侧群,后群,股骨

腘动脉

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二终支: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胫前动脉: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腓动脉:营养邻近诸肌和胫,腓骨

以上均为尧妈上课提及的重点.

更多相关推荐:
人体解剖学总结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骨和骨连结翼点1位于颞窝下部2在额骨颞骨蝶骨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形缝3有脑膜中动脉通过骺线1位于骨体与骺交界处2幼年时期以骺软骨形式存在3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其间遗留一骺线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

解剖学基础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骨折后对骨的修复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骨膜下列关于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骨膜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有机物赋予了骨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赋予了骨的硬度幼儿的有机质相对含量较多骨质较柔软下...

解剖学总结版

系统解剖学一人体的组成一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二组织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三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四系统功能相关的器官按...

系统解剖学总结

绪论组成人体的系统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中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综合称内脏学1解剖学姿势以立正姿势为基础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都以此...

解剖学总结

解剖学复习资料运动系统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1骨bone的结构骨的理化组成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骨的结构骨质substantia...

系统解剖学总结

解剖学复习资料运动系统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1骨bone的结构骨的理化组成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骨的结构骨质substantia...

基础解剖学的总结

基础解剖学的总结解剖学与生理学都是医学基础学科解剖学是讲正常人体形态与结构的学科是形态学生理学是讲正常人的功能的学科是功能学两者都重要一般有先学解剖再学生理的也有解剖生理一起学的总之两者都是正常人体学的基础课程...

系统解剖学总结

解剖学复习资料运动系统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1骨bone的结构骨的理化组成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骨的结构骨质substantia...

解剖学知识点总结[1]

层次结构类一额顶枕区冠状面至脑实质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123合称头皮4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6颅骨外板7板障8内板9硬膜外腔10硬脑膜11硬膜下隙12蛛网膜13蛛网膜下腔14软膜15脑实质二颞区1...

系统解剖学总结

系统解剖学重点运动系统济医商城印制联系人王庆源电话187xxxxxxxx数码商城书城电脑城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1骨bone的结构骨的理化组成林正常...

系统解剖学总结

运动系统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1骨bone的结构骨的理化组成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骨的结构骨质substantiaossea骨密...

解剖学复习总结

层次结构类一额顶枕区冠状面至脑实质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123合称头皮4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6颅骨外板7板障8内板9硬膜外腔10硬脑膜11硬膜下隙12蛛网膜13蛛网膜下腔14软膜15脑实质二颞区1...

解剖学总结(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