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春节习俗

时间:2024.4.13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这些称呼名异而实同,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纣时以十二月一日为元旦,也叫元朔;周武王时以十一月一日为一年之首称元日;汉武帝时正月一日为元旦谓新正;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因一地之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故潮汕地区便有着很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二、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拜年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

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五、舞狮和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

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xx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

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第二篇:潮汕春节民俗文化调查结果[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

调查目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0日-20xx年2月6日

调查对象:本村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调查方式: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访谈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调查结果(正文):

一、节日及习俗介绍

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①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②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③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刚亮时街上喜炮连连,家中大厅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桔,与“大吉”谐音)、青橄榄以及各种糖果。早上家中后辈要向长辈请安,家中各成员互相给予春节祝福。

大年初一主要活动有四项:红包,禁忌,拜年,游艺。

①红包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俗称“压肚腰”,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②禁忌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这天不能揭开簸箕,说是怕财气外流。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天早晨不吃稀饭,要吃干饭。整天不吃荤,要吃素食。关于这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这天还不能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说是会有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③拜年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潮汕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青橄榄,共品工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祝愿。

④游艺

初一早晨,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有“打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和“笛套锣鼓队”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4.大年初三

闽南侨乡由于自古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谋生,于是在家乡的亲人常常求神托佛,祈求保佑海外亲人平安、事业发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泛神崇拜的传统,因而家中奉祀各种神祗。

闽南侨乡民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诸事。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三日,各家各户又得备办三牲果合,迎接诸神返回人间。

5.大年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源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的故事。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农历正月初九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上灯笼,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当天露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晾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6.元宵节(大年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

元宵节主要活动有五项:项吊喜灯,度桥,求喜物,做丁桌, 掷喜童。

①吊喜灯

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让灯笼烧得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②度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因为“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③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和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④掷喜童

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和大腿等部位都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掷,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大财。

⑤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饭菜,等候另一批客人的到来,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二、总结报告节日情况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潮汕春节的民俗情况,进行了节日的走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亲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门造访。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点在青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另外网络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过电话拜年的人比例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交往圈子,使拜年变成手指上的功夫。少了面对面的一些客套,虽然节省了时间,可以把时间充分利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似乎也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年初四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一天都有拜祭的习惯,而所花的费用大多在一两百块钱之间。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不过认为春节时期的各种拜祭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要的开支也属于正常。

在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初九并不为人所重视,不像台湾,将初九看作是春节后第一个大的节日。越年轻的一代对正月初九的认识就越少,甚至对某些青年人来说,他们对初九的认识几乎等于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虽然他们大都知道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但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对风俗的延续,对于它的来源,很少有人了解。

拜神仍然是潮汕地区春节的重要习俗,在除夕、大年初一等重要节日,大多数家庭仍然有祭拜的习惯。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观念的更新,也有不少家庭对拜祭的习俗并不讲究,年初四、年初九等日子的拜祭情况比年初一有所减少。

对潮汕地区的民俗展开调查,旨在使人们对民风民俗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我还顺便调查了封建迷信遗留下来的风俗——拜神。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人们企图将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交给神灵解决。老一辈的人遇到困难就会求神拜佛,而不去想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将各个节日有拜祭习俗的家庭统计出来:

分别对有拜祭的家庭和没拜祭的家庭在春节期间的花费作了调查统计。从结果显示可以看出有拜祭的家庭比没拜祭的家庭花费要多出3~4倍。不难理解,拜祭一般要买些“牺牲”(猪牛羊等祭品的统称),还要买一些所谓的纸钱。这花费可不少,还不如把这些不必要的花费拿来做一些其他事情。

三、发展趋势

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年初一盖井禁取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潮汕元宵节也有很大变化,一些落后、愚昧、迷信及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猜谜、篮球赛、舞龙、舞狮和卡拉OK等。

四、提出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汕头地区春节节庆的气氛越来越淡,许多原有的春节民俗已经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庆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节的汕头地区显得萧条冷清,许多人出现了“过年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

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传统节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

针对以上几点,我提出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潮汕地区花费在拜神上的金钱数目十分巨大。为了祭拜神明,首先就要将大量的金钱投在建筑寺庙上,用有限的金钱修建过多的寺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现在潮汕的每个地区都有好几个寺庙,而且还有不少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建筑固然为旅游业增加了景点,但是同时也在宣传迷信思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对潮汕地区的发展不利。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寒期社会调查报告

拜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问题。对神明的崇拜,并非是从人们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非科学信仰。这种非科学的崇拜对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客观真理造成严重障碍,特别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误导思想,影响心理健康,使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时代。针对此问题,发挥社会舆论和政府部门的作用仍然是主要的手段。

3.禁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保护

以前过年总是炮声连连、烟花满天,现在汕头市区已经禁止这些活动。然而,在很多地方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人燃放烟火,市区环境不仅遭到污染,而且容易引起火灾。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加强环境的治理。人们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燃放烟花爆竹。

4.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拜神可以说是一种“恶习”,然而少了和拜神相关活动的春节却又不像春节了。而且,春节拜神的习俗是关系到群众的思想性的问题,并不是说根除就可以根除的,严令禁止只会得到相反效果。对待拜神的习俗,应该采取打击限制、改造利用的办法。

拜神的活动,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中有些习俗蕴涵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加以利用改造,将其变成新文化的内容,削弱迷信在春节拜神中所占的地位,使拜神活动的重心从封建迷信向民俗活动方向转化。比如在游神方面,在保持其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改变其封建迷信的内容,使之成为健康积极的活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

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对拜神活动的利用改造一定会获得成功,春节的气氛不但不会很冷清,而且会逐渐以新的契机带动而热闹起来。

更多相关推荐:
春节作文范文汇集

春节作文范文汇集春节作文范文汇集一春节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腊月30下午爸爸忙着贴春联我和弟弟忙着帮爸爸抹浆糊我们在大门中央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大门两边贴上了喜庆的春联上联是银蛇携福气下联是紫燕...

春节范文

PartOneUsefulWordsandPhrasesTheSpringFestivaltheLanternFestival元宵节theMidautumnFestival中秋节theDragonBoatFes...

春节放假范文

春节放假范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XX年春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2月18日至2月24日即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放假共7天其中2月18日19日20日为法定假日将2月17日星期六18日星期日2月25日星期日三个公休日...

20xx春节放假通知范本

公司全体员工通知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已经近在眼前在此先预祝全体员工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我司20xx年春节放假具体安排通知如下春节放假20xx年2月14日20xx年2月25日共12天20xx年2月26日初八为上班日特此...

20xx年春节放假通知范文

20xx年春节放假通知范文20xx年公司春节放假通知20xx年春节在即为了便于公司同仁提前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及公司的福利政策将春节期间的放假安排通知如下春节2月18日除夕至24日放假调休...

春节放假通知范文大全

春节放假通知范文大全第1篇春节放假通知范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精神现将春节放假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月日至日放假调休共天月日星期日月日星期六上班节假日期间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省市相关要...

春节的范文

给你的一个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人的春节字数80左右TheSpringFestivalusuallycomesbetween21stJanand19FebDuringtheSpringFestivalwehavelo...

20xx年新年春节致辞范文稿

20xx年新年春节致辞范文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大哥大姐们弟弟妹妹们大家新年好平淡的有味的无聊的有趣的开心的痛苦的喜悦的烦恼的20xx年在我们年初的期待年中的忙碌年末的收获中匆匆走过我们满怀着20xx年丰收...

寒假里的春节

寒假里的春节寒假的日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个礼拜但是我依然过得很充实它虽短但有我朝思暮想的春节年年春节今年又春节每逢春节大家的脸上会都洋溢着喜悦和快乐我也不例外三十的上午我辽望窗外只见朵朵洁白的雪花从茫茫的天际无...

春节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早上好首先在这里我代表这次文艺演出筹备委员会向大家拜年了为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东升紫气气壮山河河水欢腾歌盛世蛇降财源源远流长长风浩荡颂太平我们赵崖村人杰地灵村风淳...

春节

春节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关于春节的对联 1

关于春节的对联1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横批莺歌燕舞2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横批喜气盈门3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4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5春满人间百花吐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春节(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