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习俗

时间:2024.5.14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xx年) “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民族语言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宗教习俗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饮食习惯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蒙古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xx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在通用的文字蒙古文。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2)婚礼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宗教信仰】

宗教:蒙古人大多信奉的是萨满教。

祭祀: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优美服饰】

维吾尔族的习俗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

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鲁班节, 燃灯节。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草原人家】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历史巨著】

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传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 “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民族盛会】

那达慕大会[1]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第二篇: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xx年) “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民族语言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宗教习俗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饮食习惯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蒙古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xx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在通用的文字蒙古文。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2)婚礼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宗教信仰】

宗教:蒙古人大多信奉的是萨满教。

祭祀: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优美服饰】

维吾尔族的习俗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

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鲁班节, 燃灯节。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草原人家】

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历史巨著】

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传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 “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民族盛会】

那达慕大会[1]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更多相关推荐:
实习目的和意义总结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我们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课,是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毕业设计时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它…

各种版本实习目的和心得

1.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本科全程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

一 实习目的 2

毕业实习一实习目的对于此次实习,我们必须明白到现场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实习给我们将来的工作带来的重大意义及产生较深的影响。认识实习是自动化专业老师为我们安排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还是机一次很好接…

生产实习目的

一、生产实习目的此次超市实习,主要是为了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深刻理解有关超市的经营管理,运营操作,商品规划管理等相关零售知识,验证和固充实习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零售相关内容的理解,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加…

工艺实习目的意义

机制工艺及工装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机制工艺及工装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进行了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相关课程进行工艺及结构设…

工程测量实习实习目的

实习目的控制测量实习是在课堂学习结束后集中性的的实践教学,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和深化,所以我们的老师安排了折尺实习。控制测量是在一定能够区域,按照测量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测定一系列地面标志点的水平位置和…

20xx级金融学专业认识实习目的及要求

20xx级金融学专业认识实习一、实习目的与要求(一)实习目的通过认识实习,加深学生对已学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认识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

实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进一步了解会计制度,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社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实践经验,获得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报告

赴西安米旗冷饮有限公司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实习是在校大学生唯一一次接触工厂大规模生产的机会是学生走上社会的良好过渡走向工作岗位的入门之课实习让我们了解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找到了工厂大规模生产和实验室小量操作的异同...

毕业实习报告

长安大学毕业实习报告专业环境工程学号2901100126姓名丁锐日期20xx年3月一实习地点此次实习分别参观了西安市涟漪饮用水公司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和西安市灞桥热电厂二实习意义1巩固专业...

申开智实习报告

本科生毕业实习报告院系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班级土地资源管理091班姓名申开智学号20xx10109105指导教师谭荣建一实习目的1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将自己的...

生产实习的目的意义

3目的生产实习是本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电视机...

实习目的(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