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教案

时间:2024.5.9

一 祖父和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品味重点语句的意识。

2.了解“我”自由、快乐的生活源自于祖父的爱。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本课重点。

2.作者把“我”对祖父的深情与祖父对“我”的爱融入大花园的生活再现中,“我”对事物的热爱、自由自在的成长与祖父的爱密不可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堂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师生互动、探究、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一1. 检查预习

抽查文中的一些生字生词:谷穗、倭瓜、玩腻了、遮在脸上

2.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刚从童年走过来,或许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的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这些事都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记?有什么感受?对你现在有影响么?

(回答,达成目标中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童年谈谈感想)

提供资料,或者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大家。

了解相关情况后开始进入课堂的主体阶段——阅读体味、欣赏感悟阶段

二 阅读体味

1.齐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分组交流读后感受,谈谈感想。(合作学习)

3.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让学生感悟出这一点后,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再反复朗读,细细体味。

欣赏感悟

1.在进行完阅读体味后,大家展开探究性的互动探讨。

方式如下:

A、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句子拿出来探究。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地就和一个萧毛球似的不动了。(作者的观察是否和细致?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c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

d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B、文章中或许有同学们不认同的地方,也可以在这一环节提出,大家讨论,毕竟我们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远,虽然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许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同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可以提出疑问或者疑义。

三 拓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可以做比较阅读和拓展式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及其相关的诗选等。

四 推荐作业(自主选择两道题目,带“★”号为必作题)

1.积累字词句(词语不少于5个、句子不少于2个) ★

2.写一则日记,回忆你的童年并且探讨一下——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觉得你的童年快乐吗?你是个快乐的人吗?

3.根据你了解的资料为萧红作传——《萧红小传》

4.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

5.摘抄精彩语段

辅助资料:

1.对女作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介绍

2.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xx年写于香港,19xx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2

二 金黄的大斗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2.揣摩句意,感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谊。

3.体会作者对美好纯真童心的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

难点:作者对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生字。

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kěn qiào lǎn lì qí lín gěng

啃 翘 揽 斗笠 分歧 粼粼 埂

须注意多音字: shì 似的 liǎng 伎俩 qiào 翘翘板

似俩翘sì 似乎ǎ 姐弟俩áo 翘首以待

(3)谁能为我们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风雨后姐姐为弟弟送伞以及二人在伞下躲雨嬉笑的场面)

3.再读课文,赏析文本

(1)根据提示找出文中表现风雨变化的三个镜头,指出它们的起讫,并尝试以四字成语概括其特征。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并做最后归纳、板书)

镜头一:和风细雨

镜头二:暴风骤雨

镜头三:风雨交加

(2)随着风雨的加剧,姐姐出现了,故事情节也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姐弟俩的话语和句子,请同学说说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感情。

(由学生作课堂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作总结,板书)

3

姐姐:疼爱弟弟,聪颖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弟弟:天真,活泼,可爱,调皮

(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

姐姐关爱弟弟 姐弟情深

弟弟喜爱姐姐

(3)“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当大雨天时你们会有什么表现呢?为什么小男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男孩有一颗纯真而美好的童心,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有生命的,他没有烦恼,热爱生活)

(4)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上标注。请几位同学读一下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说喜爱它的原因。

例: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

(根据学生所说的句子归纳出本文的表现技巧——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点出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4、小结升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家都是一个大斗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家为我们遮挡风雨,家人给我们关怀和照顾,所以我们应该就像文章中的那个小男孩一样,时刻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

2.抄写生词。

六、板书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

4

镜头一:和风细雨

风雨图镜头二:暴风骤雨

镜头三:风雨交加

姐姐:疼爱弟弟,聪颖

人物图 弟弟:天真,活泼,可爱,调皮

姐弟情深5

三 凡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作者介绍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xx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阅读指导。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6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 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7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3.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 学生讨论。

2. 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拓展训练。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8

四 散步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9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5.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6.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人物: 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 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10

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本文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会如何去写观察作文,应当抓住事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二、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三、教学难点:

1、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2、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3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xx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部分(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11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文本研读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12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 13

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 14

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15

六 花脸

一、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描摹人或物。

2、感受少年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

二、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内心对英雄的崇拜。

四、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2、你知道关羽这个人吗?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关羽的英雄故事。

(二) 课堂教学

1.导入

(1)什么是花脸?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花脸是俗称。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2.课文理解:

(1)初读课文,掌握文中“花脸”的特点。

圈划并朗读文中描写花脸的语句。

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2)讨论:你能概括文中花脸的特点吗?

色彩鲜艳(如:赤红、墨、绿)

凛然不可侵犯(从面、眉、眼角、包头、长巾、胡须等角度的描写)

(3)识脸谱,掌握关羽脸谱的特点

陈寿《三国志》: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3.研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文中有多处表达了我对关羽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

“我”喜欢花脸的有关句子

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做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

16

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我是大关公哪!

整个大年夜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戴上??,转天醒来头件事便马上带上,恢复我“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到:“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2)然而在第二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我”惧怕那个大花脸,那么从最初的惧怕到喜欢,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

与我一般大的男孩们投来艳羡的目光——快活之极

心理活动:威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骄傲之极

心理活动:想成为关羽式的英雄。

4.能力拓展

文中表达了全家人对花脸的喜欢,请说说全家人喜欢的理由:

学生交流。

(三)课后练习:

1.请运用恰当的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玩具。

2.继续搜集能够体现关羽“忠、义”的资料,谈谈你对关羽的认识。

17

七 口哨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词句。

2.通过品读体会张海迪抵抗病痛,快乐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体会张海迪面对苦难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难点:

体会张海迪坚强的意志和生命中不屈服的张力。

四、课前准备:

1.提前预习,扫清课文的文字障碍。

2.查找,了解张海迪的有关事迹。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课文

播放一段口哨音乐,请大家说说听口哨时候的感受。

在常人眼里,吹口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可在对于张海迪来说,口哨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张海迪的《口哨》,看看口哨究竟在她的人生经历中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二) 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幻灯,请学生读,上来写。我们今天的学习问答采用竞赛的形式每提出一个问题和回答一个问题一旦采用都可以为本组加一分,看看那一组得分最多为优胜者。

(三) 整体感知,朗读训练

1.我们已经预习了文章,题目叫《口哨》,下面我请同学根据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已经理解的)谁是第一个提问题的人?

2.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都是有着自己的感触,那么我们一起打开书,请你们自己回顾一下课文,找出让你最有感触的句子来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而后根据课文回答)

(四)串联“吹口哨”这一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1.我”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去学吹口哨的?

2.插入介绍张海迪(引导学生关注第3小节)

3.现在上课同学有点紧张,现在轻松一下大家会吹口哨吗?好大家一起吹一下。问:我们现 18

在吹口哨和海迪的口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么说?请你提问?

4.说说你拥有了一种技能后或获得某种成功后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张海迪是怎样感受的?

(引导关注4、5、6、7小节)

5.会吹口哨的小海迪是不是从此再也没有烦恼,只有快乐?

30年过去了,为什么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又一次想吹口哨?(关注第9、11小节)

6.“我会吹口哨”带来的享受与“我”取得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五) 课后分享

1.关于文章的启示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很多的感触,能不能跟我们分享

一下你的感受或者启迪呢?我们一起给张海迪博客留言。

2.结束语:同学们,现在的上海,秋天也来了。让我们记住海迪的告诫:珍惜每一天,珍 惜我们只有一次的生命,每天都有自己的收获。

(六)回家作业

请课后浏览海迪的博客并留言。

19

八 陈太丘与友期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

20

⑤待君久不至 .

⑥相委而去 ..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

⑨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背我诵: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②太丘舍去

21

③下车引之 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22

九 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三、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五)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23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六)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七)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24

十 十六字令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1.整体感知

25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2.深入品析

(1)第一首赏析要点:

A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B “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A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

B 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

——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

A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 26

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xx年10月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7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28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xx年10月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9

十一 古诗三首

观沧海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

2.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2)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明确: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3)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4)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 30

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5) “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6)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望岳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四)了解诗的内容

31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五)再次朗诵,要求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 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32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 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 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 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 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3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 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2 . 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34

十二 词二首

菩萨蛮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二、整体感知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35

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 36

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诗、词比较中初步了解“词”的知识。

二.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三.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赏评】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 37

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38

十三 山川之美

教学目标:

1.以听读想象、诵读、联想等形式,感受古人眼中江南山川之奇美。

2.了解作者多角度描写江南山水的方法。

3.体会对偶句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自豪之感。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学业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注视我们教室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树的葱笼,桂花的飘香,??让你心旷神怡。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大家说说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PPT出示风景图)

学生发言: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师:说得好。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又比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的作品,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山川之美》。(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山川之美》,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原名《答谢中书书》。

39

三、初读课文,正音断句。(师生互动,运用多种朗读手段,把握读音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学生散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学生交流)

师:那么,下面请听一遍朗读录音,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师播放配乐范读)

师:听清楚了吗?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 (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出示课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学生再次散读)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要再强调一下,就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与”字读第四声。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学生再读一遍)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 (分别请两位学生读。读后点评。)

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落实字句与写作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

(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学生自由默读,思考提问,集体帮助解答。)

教师预设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0

(“复”字是“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预设2:“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

(“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因为鱼身上有鱼鳞。用 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你们来看一看。(如学生已在前交流中点到就不重复)

(出示课件)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学生发言) (“颓”是坠落的意思。)

(“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竞相要跳出水面。)鱼儿比赛说得很形象。 (“歇”是消散的意思。)(“乱”是繁忙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那这两 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是“欲望”的意思。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

(“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

(出示课件帮助归类)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猿鸟乱鸣:猿猴鸟雀繁忙地鸣叫着)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请学生口头翻译)

41

师:你们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吗?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你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更优美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女生朗读课文,点评。再男生朗读课文,点评。)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这些景物是否杂乱无章?作者是如何精巧布局的?即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大家仔细想一想。

(作者是按从早到晚这些顺序来写景的。)

师: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是否都在写景? (不是。开头先总的交待。结尾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总——分——总。)

师生边交流边逐步整理归纳出本文的结构特点。(PPT展示)

一、总起: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总的交待)

二、分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结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抒怀)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三)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特点。

师:这个人间仙境你觉得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学生自由发言,可有不同意见。

师引导阅读书后知识卡片,了解本文以动衬静的写作特点。明确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中可看出。

五、研读赏析,感悟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赏景。(穿插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很美,那到底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

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

(出示课件,明确要求。)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1、 学生准备,可小组合作。

2、 学生交流。

教师备案:

如: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 气息。

如: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如: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 鳞竞跃”,活灵活现。

如: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 动有趣。

学生交流后师适当点评鼓励。

43

(二)揣情。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

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引导学生注意结尾句,结合当时写作背景来揣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师帮助归纳。)

①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②作者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既是想从友人那里得到共鸣,又是希望和友人共同欣赏。 ③全文所表达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 里有着山水相映之美,同时文章的意境是美的,结构是美的,语言更是美的。这里也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PPT出示归纳)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吧。

(集体再次朗读文章)

六、想象表达。(穿插写作借鉴训练目标)(如课时紧可放作业落实)

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描绘扩展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 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七、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出示课件)

44

十四 童话般的太空城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以及一定的科学依据。

2、通过感受“童话般的太空城”,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进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3、让学生初步接触网络,了解网络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德育目标:

1、认识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热情,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能力。

2、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和阅读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查阅归纳出科幻小说的特点。

2、部分学生对太空知识比较陌生,如何通过网络让他们了解一定的相关知识,并能及时掌握并展开充分的想象。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与课文相关的网站,通过学生自己对相关内容的浏览,进一步掌握一些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都知道,太空是一个令人类向往的神秘世界。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太空进行探索,它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让我们着迷。现在,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被破坏,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已越来越少了;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地球上的人口又越来越多,于是,有人想到了去太空居住。那么对于这一点,你们的看法怎样呢?如果要在太空里生活,你心目中的太空城又是怎样的呢?李老师已经请你们回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城的模样,下面我们就请部分同学来介绍一下他心目中的太空城!

(请学生上讲台,用自己制作完成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或图片对自己心目中的太空城加以介绍。介绍中着重强调所展示的太空城的形状和特点)

* 此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一方面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次锻炼。

二、学习课文:

刚才,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心目中的太空城,那么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城的文章,看看作者为我们介绍的太空城是什么模样的呢?

45

1、 请学生散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提出问题,分析课文。

1) 课文中的提到的太空城坐落在哪里?

明确:坐落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

2) 它是什么形状的?

明确:像一个巨大的摩托车轮,车轮朝上,连着的车轴向下。

3) 它有多大呢?

明确:直径约为1600米的大圆环。

4) 那么太空城和地球有些什么异同点呢?

明确:相同——既可以绕太阳旋转,自己也能够进行自转。

不同——太空城的圆环壁面上有许多透明材料作成的窗口,太阳光通过窗口给城市送来源源不断的光明和热量;还可以调节昼夜的长短;气候可任意调节。

3、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太空城里一些什么样的设施?

明确:有以下一些设施

人造的土地;用轻巧的人造板搭出的房屋;农场;冶炼厂和制药厂,可以制造出地球上无法生产的物品;医院等。

三、知识拓展:

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太空城之旅,接下来我要请同学们自己去进行一次太空知识的漫游。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的网站,让我们到互联网上去浏览一下与太空城有关的内容,请你在浏览中找出与课文内容类似的描述。

(请学生打开已制作完成的关于太空城的网页,自由点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予以概括)

网页上分为三大块: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空间站,关于太空城的设想。在关于太空城的设想的网页中,同学们可以找到关于未来太空城的内容。有轮胎型太空城、伞型太空城和奥尼尔岛。

五、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太空城进行了一番探索。其实,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类去太空居住将不再是梦想。但即使如此,地球仍将是我们人类最理想的家园。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自觉担负起保护我们的家园的责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6

十五 海底奇光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生平及创作。

2、 体会课文对幻想世界所进行的栩栩如生的描写,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及原理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幻想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对幻想世界所进行的栩栩如生的描写,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乘做空天飞机游览了童话般的太空城,今天我们将在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带领下乘上“鹦鹉螺号”潜艇去欣赏神奇的海底世界。

二、 了解作者

儒勒.凡尔纳(1828---1905),科幻小说家,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自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找回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了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三、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总标题为《奇异的旅行》,包括《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 《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80天环绕地球》、《太阳系历险记》等等.

《海底两万里》介绍:1866年,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三人,发现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潜艇船长尼摩邀请阿龙纳斯参观了这艘令人惊叹的现代工业的杰作----“鹦鹉螺号”。阿龙纳斯及其同伙乘”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开始了海底探险旅行。书中描写海底奇妙的世界,令人称奇。

四、 深入课文,共赏神奇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1)标出段落序号

2.思考:我和同伴们亲眼目睹了什么奇特景象?

3.先小组交流各自圈画的信息,再全班交流

4.重点阅读3、4、5、6段说说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这种景象的奇特之处,选择其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分析。

例:词语:耀眼 通亮 光彩夺目 眼花缭乱

47

句子: 1)我突然看到发亮的水层中有几道闪光,好象炽热大火炉里的熔铅流,又象加热到白热状态的金属快。(比喻)

2)看到巨大的海洋生物像火中蝾螈一样在那里嬉戏。(比喻)

3)美丽又敏捷的鼠海豚,海洋中不知疲倦的小丑,还有身长三米的旗鱼,聪明的暴风雨预报者。(拟人)

4)相比之下,在这火红的、似乎不该存在阴暗部分的环境里,发亮的水层中有些地方却显得阴暗了。(对比)

5.小结: 作者为了描绘出光的神奇之处,运用了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绘,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要想使你描写或说明的事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应注意:

1)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2)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描写

6.体会我看到这奇特景象时的心情(通过词句来体会)

惊讶 兴奋 赞叹

五、欣赏课文4、5、6段,再次领略海底世界的神奇和作者惊喜的心情。

( 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

六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以下词语

炽热 清澈 光彩夺目 诱饵 赞叹不已 嬉戏 悠然自得 眼花缭乱 2、课后阅读《海底两万里》,并作读书笔记

3、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48

十六 门外有敲门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理解科技发展和运用应服从人类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2、学习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及人物心理变化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文章的独特构思,体会发人深思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了《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幻作品,我相信大家对这类文章一定很感兴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门外共有几次敲门声?三次.

当“梆梆”的敲门声响过之后,发生了很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让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1、书上把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划出来。

2、小组讨论准备

三、表演

1、把找到的词语读出来

2、小组表演

3、其他小组评价该小组是否把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表演出来

四、课文分析

1、演引出“不假思索”与“无可奈何”的含义。

2、文章中是谁“无可奈何”——格林太太

3、这句话表达了她什么样的心情?——担心、提心吊胆

4、文章中是格林太太“无可奈何”,其实真正担心的是谁?——作者

5、作者为什么担心,他担心什么?——克隆人、科技的发展

6、这里提到了一个先进的科技名词——克隆,请收集到相关资料的小组派代表上台用PPT的形式演示。

五、学生演示

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克隆大事记。

六、教师演示

通过展示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剪辑,使学生对克隆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七、小组讨论

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了解了与之相关的知识,现在请大家谈一下读了文章的感受。 *讨论

49

*总结:我们通过大事记,可以看到克隆技术发展的很快,克隆

羊、克隆猴直到“科学狂人”宣称克隆人不过短短几年时间。

在任何时候,科学都是一把双刃剑。诺贝尔发明炸药,后来他看到炸药被大量的运用到战争中去,对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时,他非常痛心,才用毕生的积蓄设立了诺贝尔奖,鼓励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学者。所以,科学发展应造福于人类。

八、小结

作者编织了一个精巧的故事来表达他对科技发展的思考,科技

发展必须为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违背人类的根本利益盲目发展科技,人类必将自食其果。(用ppt展示出来)

九、文章体裁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短篇科幻小说

2、展示定义:科幻小说是以现有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融合人的想象,对未来进行预测。

十、科幻研读月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幻天地”收录的都是科幻作品。我们就以这一单元为主题,展开一个“科幻研读月”,在这个月中读一些中外优秀的科幻作品。在活动的最后,进行一个竞赛评奖活动,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也可以自己创造科幻作品,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展示推荐书目。

50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溪中心湖田小学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编写胡文忠20xx20xx学年上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六上数学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位置教后反思文本对话引起我对教材的进一步解读经过了一个暑假的休整孩子们上学的欲望空前高涨许多学生早已在家里完成了第一单元的预习从教学前测来看只有个别学生存在下列问题1写数对时行与...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教学反思陈永旭这节课我把许多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探讨找出答案学生有了竞争的天地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热情高涨引发了多姿多彩的阅读体验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感念我的教学情况课时数1课时工具的准备情况由于学校工具类型不多假如就选取现有的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或者看看插图说一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课堂是孩子自主探索人文交融的平台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反思郭素娜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

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7篇)